vivo 服务端监控体系建设实践
作者:vivo 互联网服务器团队- Chen Ningning
本文根据“2022 vivo 开发者大会"现场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经过几年的平台建设,vivo 监控平台产品矩阵日趋完善,在 vivo 终端庞大的用户群体下,承载业务运行的服务数量众多,监控服务体系是业务可用性保障的重要一环,监控产品全场景覆盖生产环境各个环节。从事前发现,事中告警、定位、恢复,事后复盘总结,监控服务平台都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包。从以前的水平拆分,按场景建设,到后来的垂直划分,整合统一,降低平台割裂感。同时从可观测性、AIOps、云原生等方向,监控平台也进行了建设实践。未来 vivo 监控平台将会向着全场景、一站式、全链路、智能化方向不断探索前行。
监控服务平台是自研的、覆盖全场景的可用性保障系统。经过多年深耕,vivo 监控团队已经成体系构筑起一整套稳定性保障系统,随着云原生可观测技术变革不断深化,监控团队如何掌舵前行?下面就平台的建设历程、思考、探索,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监控体系建设之道
1.1 监控建设历程
回顾监控建设历程,最初采用 Zabbix,与告警中心的组合实现简易监控。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复杂监控场景和数据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种简易的组合就显的捉襟见肘。所以从 2018 年开始我们开启了自研之路,最开始我们建设了应用监控、日志监控、拨测监控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监控场景没有覆盖的问题;2019 年我们建设了基础监控、自定义监控等,完成了主要监控场景的基本覆盖;2020 年我们在完善前期监控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对周边产品进行了建设;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从 2021 年开始也进行了转型升级,先后建设了故障定位平台、统一告警平台有了这些平台后我们发现,要想进一步提升平台价值,数据和平台的统一至关重要;所以从 2022 年开始建设了统一监控平台,也就是将基础监控、应用监控和自定义监控进行了统一,统一监控包含了统一配置服务和统一检测服务。从监控的建设历程来看,我们一路覆盖了 IaaS、PaaS、DaaS、CaaS 等平台。我们的职能也从 DevOps 向 AIOps 迈进。
1.2 监控能力矩阵
讲了监控的发展历程,那么这些监控产品在我们的生产环境中是如何分布的呢?要想支撑数以万计的业务运行,需要庞杂的系统支撑,服务器、网络环境、基础组件等,都需要监控系统保障它的稳定性。我们将监控的对象分为五层,在基础设施层,包含了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等,这一层我们通过 VGW 监控对网络设备进行监控,VGW 是 Vivo Gateway 的缩写,类似于 LVS;通过自定义监控,对机房进行监控;系统服务器层,我们定义的监控对象是服务运行依赖的环境,通过主机监控对物理机、虚拟机等监控,当前容器在云原生技术体系中,已然成为微服务运行的最佳载体,所以对容器的监控必不可少;系统服务层,包含了各种数据库产品、大数据组件等,在这一层主要通过自定义监控检测、告警;业务应用层,主要有应用服务,我们通过应用监控对业务链路信息进行监控;客户体验层,我们定义了端上的访问质量,由宙斯平台实现监控。前面我们讲了监控能力矩阵,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监控的范围和整个平台的能力。
1.3 监控对象范围
监控对象涉及网络、主机、基础服务等。面对各地机房我们做到了监控全覆盖,为满足各类环境部署诉求,我们可以做到针对不同环境的监控。我们支持多种采集方式,SDK 和 API 采集主要应用在自定义监控场景,Agent 主要采集主机类指标,采集上来的时序数据经过预聚合、统一的数据清洗,然后存储在 TSDB 数据库。针对海量数据存储我们采用了数据降精,宽表多维多指标等方案。我们常用的检测算法有恒值检测、突变检测、同比检测等,同时还支持了无数据检测、多指标组合检测,检测出现的异常我们会形成一个问题,问题在经过一系列的收敛后发出告警,我们有多种告警通道,支持告警合并、认领、升级等,需要展示的指标数据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指标看板,对使用频率高 固化场景,我们提供了模板化配置方案。有了完备的监控体系,那么系统的关键指标和监控对象体量如何?
1.4 监控系统体量
当前监控服务体系保障着 x 万+的主机实例,x 万+的 DB 实例,每天处理 x 千亿条各类指标和日志,对 x 千+的域名做到秒级监控,对 x 万+的容器实例监控,每天从统一告警发出的各类告警达到 x 十万+ ,对主机实例的监控覆盖率达到 x %,监控平台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对海量数据计算存储,当前对核心业务的告警延迟在 x 秒以内,告警召回率大于 x %。
1.5 监控系统面临挑战
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主要分为三大类:
部署环境复杂
对数以万计的主机和容器,实时采集 计算是一项困难的事情;面对各地机房监控,部署过程中依赖项多,维护工作复杂;对海量数据计算存储,保障监控服务稳定性、可用性难度大。
平台系统繁多
当前系统还存在割裂,用户体验不强;数据割裂,没有从底层融合在一起,对于数据组合使用形成挑战。
新技术挑战
首先基于容器的监控方案,对传统监控方案形成挑战,当前对 Prometheus 指标存储处在探索阶段,暂时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但是面对快速增长的数据量,新组件的探索试错成本相对较高。
二、监控服务体系架构
2.1 产品架构
产品架构的能力服务层,我们定义了采集能力、检测能力、告警能力等;功能层我们对这些能力做了具体实现,我们将监控分为主机、容器、DB 等 9 类场景,展示层主要由 Dashboard 提供灵活的图表配置能力,日志中心负责日志查询,移动端可以对告警信息进行认领、屏蔽。
2.2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层分为采集、计算、存储、可视化几大块,首先在采集层我们通过各种采集方式进行指标采集;上报的数据主要通过 Bees-Bus 进行传输,Bees-Bus 是一款公司自研的分布式、高可用的数据收集系统,指标经过 Bees-Bus 之后写入 Kafka,随着 Pulsar 的受关注度与使用量的显著增加,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计算层我们经历了 Spark、Flink、KafkaStream 几个阶段的探索,基本实现了计算层技术栈收归到 KafkaStream;数据主要存储在 Druid,当前有 190+节点的 Druid 集群。Opentsdb 和 Hive 早期应用在主机监控场景,随着业务发展其性能已经不能胜任当前的写入和查询需求,所以逐步被舍弃。
当前我们选用了 VictoriaMetrics 作为 Prometheus 的远端存储,日志信息存储在 ES 中,目前我们有 250+的 ES 节点。服务层中各类监控场景的元数据,都由统一元数据服务提供;各类检测规则、告警规则都由统一配置服务维护,统一告警服务则负责告警的收敛、合并、发送等。Grafana 则主要用作自监控告警。
2.3 交互流程
在监控架构的基础上,我们介绍一下整体交互流程,采集规则由统一元数据服务管理,并主动下发到 VCS-Master,VCS-Master 主要用来任务下发,Agent 执行结果数据接收,任务查询和配置管理等,Agent 会定期从 VCS-Master 拉取缓存的采集规则,指标经过 Bees-Bus 双写到 Kafka,由 ETL 程序对指标数据消费,然后做清洗和计算,最后统一写入到存储服务中,统一配置服务下发检测规则到异常检测服务,检测出的异常信息推送到 Kafka,由告警代理服务对异常信息进行富化,处理好的数据推到 Kafka,然后由统一告警服务消费处理。在存储服务之上,我们做了一层查询网关,所有的查询会经过网关代理。
三、可用性体系构建与保障
3.1 可用性体系构建
前面说了监控服务体系整体架构,那么监控产品如何服务于业务可用性。我们将业务稳定性在时间轴上进行分割,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系统保障业务可用性,当前我们主要关注 MTTD 和 MTTR,告警延迟越小发现故障的速度也就越快,系统维修时间越短说明系统恢复速度越快,我们将 MTTR 指标拆解细化然后各个击破,最终达成可用性保障要求。vivo 监控服务体系提供了,涵盖在稳定性建设中需要的故障预防、故障发现等全场景工具包,监控平台提供了产品工具,那么与运维人员,研发人员是怎样协作配合的?
3.2 系统可用性保障
当监控对象有问题时,监控系统就会发送告警给运维人员或业务开发,他们通过查看相关指标修复问题。使用过程中运维人员的诉求和疑问,由监控平台产品和开发协同配合解决,我们通过运营指标,定期梳理出不合理的告警,将对应的检测规则同步给运维同学,然后制定调整计划,后期我们计划结合智能检测,做到零配置就能检测出异常指标。通过监控开发、运维人员和业务开发一起协同配合,保障业务的可用性。
3.3 监控系统可用性
除了保障业务可用性外,监控系统自身的可用性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保障 Agent 存活,我们构建了多种维活机制,保障端上指标采集正常。数据经过 Bees-Bus 之后,会双写到两个机房,当有一个机房出现故障,会快速切到另一个机房,保障核心业务不受损。数据链路的每一层都有自监控。监控平台通过 Grafana 监控告警。
3.4 复杂场景下依托监控解决问题手段 监控能力矩阵
随着公司业务发展,业务模型、部署架构越来越复杂,让故障定位很困难,定位问题成本高。而监控系统在面对复杂、异构、调用关系冗长的系统时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问题发现阶段,例如多服务串联调用,如果某个阶段,出现耗时比较大的情况,可以通过应用监控,降低问题排查难度。在告警通知阶段,可以通过统一告警对异常统一收敛,然后根据告警策略,通知给运维或者开发。问题定位时,可以利用故障定位服务找到最可能出现问题的服务。解决问题时,类似磁盘打满这种比较常见的故障,可以通过回调作业快速排障。复盘改进阶段,故障管理平台可以统一管理,全流程复盘,使解决过程可追溯。预防演练阶段,在服务上线前,可以对服务进行压力测试,根据指标设置容量。
四、行业变革下的监控探索实践及未来规划
4.1 云原生:Prometheus 监控
当前行业正迎来快速变革,我们在云原生、AIOps、可观性等方向均进行了探索实践。未来我们也想紧跟行业热点,继续深挖产品价值。随着 Kubernetes 成为容器编排领域的事实标准,Prometheus 因为对容器监控良好的适配,使其成为云原生时代,容器监控的事实标准。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整体架构,我们将容器监控分为容器集群监控和容器业务监控,首先对于容器集群监控,每个生产集群都有独立的监控节点,用于部署监控组件,Prometheus 按照采集目标服务划分为多组,数据存储采用 VictoriaMetrics,我们简称 VM,同一机房的 Prometheus 集群,均将监控数据 Remote-Write 到 VM 中,VM 配置为多副本存储。通过拨测监控,实现对 Prometheus 自监控,保障 Prometheus 异常时能收到告警信息。容器业务监控方面,Agent 部署在宿主机,并从 Cadvisor 拉取指标数据,上报到 Bees-Bus,Bees-Bus 将数据双写到两个 Kafka 集群,统一检测服务异步检测指标数据,业务监控指标数据采用 VM 做远端存储,Dashboard 通过 Promql 语句查询展示指标数据。
4.2 AIOps:故障定位
当前业界对 AIOps 的探索,大部分在一些细分场景,我们也在故障定位这个方向进行了探索。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 CMDB 节点树,选定需要分析的项目节点,然后选择需要分析的时段,就可以按组件和服务下钻分析,通过计算得出每个下游服务的波动方差,再利用 K-Means 聚类,过滤掉波动较小的聚类,找到可能出现异常的服务或组件。分析过程会形成一张原因链路图,方便用户快速找到异常服务,分析结果会推荐给用户,告知用户最可能出现异常的原因。详情查看功能可以看到被调用的下游服务、接口名、耗时等信息。
4.3 可观测性:可用性大盘
由于 CNCF 在云原生的定义中提到了 Observerbility,所以近两年可观性,成了技术圈很火热的关键词。当前业界基于 Metrics、Logs、Traces 对可观测性形成了一定共识。谷歌也给出了可观测的核心价值就是快速排障。我们认为指标、日志、追踪是实现可观测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三者有机融合,针对不同的场景将他们串联在一起,实现方便快捷的查找故障根因,综上我们建设了可用性大盘,它能查看服务的健康状况,通过下钻,可以看到上下游服务依赖关系、域名健康状况、后端服务分布等。通过串联跳转等方式可以看到对应服务的日志和指标信息。
4.4 场景串联
未来我们希望在场景串联、可观测性、服务能力化进一步探索,深挖产品价值。场景串联上:
首先我们希望告警能够与故障定位平台串联,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故障根因,缩短排查时间 ;
告警记录能够一键转为事件,减少数据链路中人为操作的环节,保障数据的真实性;
我们希望能与 CMDB 等平台打通,将数据价值最大化。
4.5 统一可观测
现在,vivo 监控服务体系的可观测产品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后续我们希望构建统一可观测平台:
在一元场景中,可以单独查看指标、日志、追踪信息;
在转化场景中,能够通过日志获得指标数据,对日志的聚合和转化得到追踪,利用调用链的分析,获得调用范围内的指标。通过指标、日志、追踪多个维度找到故障的源头;
在二元场景,我们希望日志和指标、日志和追踪、追踪和指标能够相互结合,聚合分析。
4.6 能力服务化
目前监控有很多服务,在公司构建混合云平台的大背景下,监控系统的服务应该具备以能力化的方式提供出去。未来我们希望指标、图表、告警等,以 API 或者独立服务的方式提供能力,例如在 CICD 服务部署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监控提供的图表能力,看到服务部署时关键指标变化情况,而不需要跳转到监控服务查看指标信息。
最后,我们希望监控能更好的保障业务可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希望通过监控系统提升业务服务质量。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vivo互联网技术】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b01245d08c9162d0420cfed25】。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