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中国科技十大趋势
先给各位拜个早年。
年关岁末,各大科技厂商、研究机构纷纷发布自己研判的新年十大科技趋势。这些内容当然大有裨益,相信热爱科技的读者朋友也没少关注。
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种种十大趋势看多了,不免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太窄,一个是太快。所谓太窄,是厂商发布的十大趋势,往往都对齐自己的业务范畴。这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公司不能费力给别人做广告。但也就难免有“我做的才是趋势,我没做的形同虚设”之嫌。过窄的视角,容易忽略科技行业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而所谓过快,大多来自一些科研机构,或者企业的前沿技术研发部门。为了显示自己的前瞻性,他们发布的趋势往往过于前沿,甚至有点科幻。前沿到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从 2024 年一下穿越到了 2042 年。
这点小问题在心里徘徊久了,不免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就有了这篇脑极体非重磅发布的“甲辰龙年,中国科技十大趋势”。我们希望在其中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兼容人工智能、ICT、智能终端等多重行业趋势,尽量拓宽对科技行业的观察视野。二是关注近期的变化,眼前的机遇,毕竟星辰大海起于草木之间。三是足够真实,让每一个趋势都有据可依,有地可落。
在我们看来,中国科技的底色,就是开阔且坚实。
科技之变,龙骧虎跱。这个甲辰年,咱们是接着奏乐,接着舞。
趋势一:AI 原生应用破茧而出
整个 2023 年,似乎行业都在讨论到底是做 AI 大模型,还是做 AI 原生应用。其实这个讨论没有太多意义。大模型火了自然所有人都想做大模型,而一旦出现爆火的 AI 原生应用,那么行业的关注点也自然会转向应用层。
这是一个商业风险规避的问题,也是一个火候的问题。
时间来到 2024 年初,我们会发现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特色的 AI 原生应用。从 AIGC 图像,到个人助理、AI 游戏不一而足。AI 应用就像一锅待开的热水,已经看到了气泡上浮,下一步就是沸腾。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年中,几乎必然能出现大火的 AI 原生应用,从而掀起新的商业风口,甚至应该有不止一种 AI 应用得到重视。
对这些应用进行复刻和本地化,会是中国 AI 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趋势二:打造类 GPTs 的大模型开发底座
提到 AI 技术,大家应该都知道深度学习开发框架。框架的原理是将算法中趋同的部分平台化,变为通用的开发底座。而 AI 大模型爆火之后,AI 应用的开发机制正在进一步演化。事实上,GPTs 就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把大模型本身作为开发机制,从而实现更加简单,甚至无需代码工作的 AI 应用开发。
看到有人在讨论,中国能做出 GPTs 吗?这个问题就像去年此时有人讨论中国能不能做大模型一样,其实毫无意义。我们反复强调过,就 AI 行业而言,中国科技公司与全球顶尖水平只有能力差距,没有代际差距。欧美 AI 公司能做的,中国 AI 行业也一定能做。
类 GPTs 的开发机制,以及更多以大模型为底座的 AI 开发平台,将是接下来的行业重点。
同时,从 AI 开发者变为大模型开发者,这个新的身份、新的行业将崛起。凝聚大模型开发者生态,也将成为 AI 企业的布局方向。
趋势三:纯血鸿蒙,大上分
2024 年 1 月 18 日,华为宣布不再兼容安卓的“纯血鸿蒙”HarmonyOS NEXT 鸿蒙星河版面世。不管唱衰者多么嘴硬,“鸿蒙成了”这件事正坚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在今天这个阶段,纯血鸿蒙有一系列利好。比如它的技术特性深入人心,并且依旧没有竞品出现;比如伴随着华为回归终端市场,鸿蒙应用迎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再比如鸿蒙附带的情绪价值、情感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技术、商业、舆论的利好会推动纯血鸿蒙发展。反观唱衰者的论据,依旧是“以前没人做成,所以鸿蒙做不成”,着实显得有点单薄。
因此,我们笃定接下来会是纯血鸿蒙大上分的一年。鸿蒙本身的技术迭代与第三方应用生态建设,会是智能终端市场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变化。
而在 B 端市场上,开源鸿蒙的表现也值得重视。规模化的行业鸿蒙应用开始出现,行业鸿蒙标准将陆续出台。我们有个预判:中国产业智能化重要的支流,会是产业鸿蒙化。
就是要做一点之前没人做成的事,就是要白日见云霞,夜里举火把,又怎么了?
趋势四:大模型影像,成为智能手机新卷点
风云自天,龙蛇起陆。龙年注定是智能手机产业不平淡的一年。伴随华为的回归,端侧大模型的落地,各家手机厂商纷纷开始提速,加速研发进程与差异化打造。
其中,手机要卷大模型,几乎所有主流国产手机都已经推出了端侧大模型。而大模型落地,卷的大概率是图像与影像的玩法。
从目前手机端侧大模型应用上看,语言能力、交互更新和图像玩法是三条主要赛道。其中最具新鲜感,最能让消费者体会到的大模型落点,还是在图像和影像。
因此可以判断,龙年大概率是大模型影像的元年。从 AI 影像、计算摄影到大模型影像,新的手机赛事即将打响。
在更远的未来,AI 大模型改变手机交互逻辑,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趋势。在 CES 上已经可以看到脱离触屏交互的新物种终端。虽然还很不成熟,需要时间发展。但可以看到原生智能带给手机的改变也才刚刚开始。
趋势五:苹果东风下,国产 XR 平替出街
最近有个段子,说是你去国外买两台苹果 Vision Pro 回来卖掉。第一台赚的钱可以报销机酒,第二台可以小赚一笔,相当于免费出国旅游还有钱赚。
这让我想到,几年之前采访一家 VR 厂商。负责人告诉我,团队都认为什么时候苹果出 VR 了,公司的好日子就到了。
好,现在苹果确实出 VR 了,好日子来了吗?
这个问题,将影响接下来的国产 VR、AR 市场。在苹果大旗招展,Meta Quest 3 生态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国产 XR 品牌应该是迎来了绝对利好的发展期。仅仅是“苹果平替”一个概念,就能带来不可低估的市场回馈。
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已经比较出圈的国产 AR 眼镜乘胜追击。VR 一体机的平替也开始浮出水面。久违的 XR 热度,似乎真的在回归。
趋势六:中国 AI 算力,汹涌澎湃立潮头
龙年哪一类科技企业最有干劲?不是 AI,也不是互联网,答案是 IT 企业。
在 2023 年,AI 大模型推动着算力、存储、企业网、数据中心等 IT 需求大爆发,IT 企业迎来了史诗级的发展空间。而海那边还有神奇的“队友”,一直就英伟达禁与不禁反复横跳,故弄玄虚。
到了今年,关于 AI 算力的科技铁幕基本不再有悬念,供需双方的暧昧期宣告终结。那么接下来就是,抛弃幻想,准备战斗。
国产化与 AI 算力,构成了 IT 企业最大的两个机会。况且经过多年发展,中国 AI 算力本身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应用能力与较为丰富的软硬件生态。目前,已经有超过 10%的中国 AI 算力部署完成了国产化替代。这意味着中国 AI 算力有发展基础,同时也有巨大的市场抬升空间。
智能化和国产化两个支点叠加在一起,一个行业历史上罕见的风口正在成型。
国产 AI 算力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平安喜乐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趋势七:行业大模型,由广向深
AI 大模型在中国落地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充沛的行业智能化需求,以及巨大的行业智能化潜力。我们曾经说过,中国大模型,就是产业大模型。
过去一年,各大软件厂商、AI 厂商以及云计算厂商纷纷开拓行业大模型市场。甚至开始宣传 MaaS 这种新的业务形态会取代 SaaS。
MssS 模式能否成立,还有待长期观察。但可以看到行业对大模型的需求非常旺盛。
行业大模型领域,也必会发生一层更深刻的变化,就是由模式相对简单,模型精调程度不高的泛用大模型,走向重点行业为导向的深度行业大模型。
AI 无法深入行业生产核心,一直以来都是饱受诟病的问题。其中很大程度原因在于平台厂商不愿意对某行业进行过度投入,而是希望实现一对多的合作模式,确保商业利润最大化。
但这种浅层模式带来的是用户投入多,产出小,对 AI 技术的质疑越来越重。在大模型本身具有极大行业想象力的前提下,云计算、AI 厂商未来将更关注重点行业,而非泛化的模型分发。
其中,金融大模型是最值得关注的“先锋行业”。
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本身在趋向保守。厂商普遍缩减规模,降本增效。但一味退守并不是出路。中国云计算的解法,在行业深处,在中国市场不同于全球的地方。
趋势八:5.5G,在商业化进程中走向世界
2023 年 10 月在迪拜 MBBF 期间,全球 13 家运营商联合发布首波 5G-A 网络,标志 5G-A,或者称为 5.5G 正在从技术验证步入商用部署。
随后,各种 5.5G 的部署测试陆续涌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 5.5G 测试在中国各地获得成功。
在接下来的龙年,我们必然能够看到 5.5G 走向规模化商用。市场上会出现完整的 5.5G 商用解决方案。中国、韩国、中东,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运营商,会率先展开 5.5G 的商用采购。
华为与中兴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商,在 5.5G 的机遇期依旧有着引领之姿。
探索基于 5.5G 的新产业数字化场景、终端应用场景,也是 5.5G 商用元年的重头戏。
趋势九:低空经济,在政策利好下探索应用
人飞得很低,货运得很高。这些关于低空经济的概念设想在不经然之间热闹了起来。
在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物流体系、无人机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加持下,中国具有发展低空经济的大量利好因素。
于是在探索新数字业态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了低空经济的相关政策。虽然低空经济的产业化应用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规模。但接下来的一年,应该是各地方围绕低空经济政策,进行应用试点探索,给予相关企业重点支持的阶段。
无人机、无人物流、农业数字化、遥感,甚至飞行车,都将获得较比以往更优质的发展机遇。
趋势十:迎来入网友好的平价光伏电力
如果在今天去西北自驾游,会看到戈壁里遍地是光伏的风景。目前,中国光伏发电机的新增和累计装机量都位列全球第一。光伏发电总量已经超过了全国总发电量的 5%。
在“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有两个核心使命。一是实现电网友好,解决光伏发电难以消纳,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的问题。二是持续削减成本,完成光伏发电的进一步平价化。
在一系列电力电子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这两个目标很可能迎来高速推进。比如根据相关数据预测,未来五年光伏逆变器的功率密度将提升 50%,而通过智能化运维等技术,光伏发电很多环节的成本可以持续下降。
或许,我们迎来平价光伏电力,甚至将光伏电力作为主力电已经不再遥远。
结束语
中国科技正如这个国家的地理,它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景,而是无数种风景的拼撞与融合。能够清晰可见的中国科技趋势变化来自方方面面。其中有 C 端也有 B 端,有软件也有硬件。既有中国科技领先于全球的傲人身姿,也有中国科技依旧需要模仿、学习、复刻的跟随者态势。有以中国为主导去探索未知的一面,也有科技铁幕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坦然正视这些风景的交叠错落,是我们在讨论中国科技时的先决条件。
不管怎么说,“有变化”本身,就是最好的变化。
最后,如果需要对龙年中国科技的变化做个总结和期待。那么或许可以用两个有关龙的成语,一个是“放龙入海”,一个是“蝉蜕龙变”。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脑极体】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77eb74703abb18e1e6180a3d】。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