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岁生日思考——把 AI 作为方法

7 月底是我的 31 岁生日,首先祝自己 31 岁生日快乐。
奔四的第一年说实话,过得并不满意,不过可能这才是人生常态。毕竟要是 30 岁就满意了,往后的人生还有啥盼头。
每年都会在生日都会写一点带反思性的文章,今天这篇也不例外,所以没有太多的干货。只有一些最近的关于 AI 的思考。
PS:本文逻辑稍显混乱,一方面是因为口述,AI 修改,再通过人工修改而成;另一方面本身是我没有太多的这类文章的训练,写这种纯表述的文章不太擅长。所以也会导致文字不顺。
这两年 AI 技术飞速发展,站在这个时代节点上,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要如何更好地与 AI 融合,成为 AI 时代的原住民。
最近似乎找到了答案。
25 岁的时候读过项飙老师的一本书,叫《把自己作为方法》。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把你自己的经验、位置、困惑与感受,当成进入社会研究、理解世界的入口与工具,而不是假装一个完全中立、隔岸观火的旁观者。”
今天,套用这句话,我想对 31 岁的自己说:“把 AI 作为方法”。
如果五年前对自己说这句话,我会觉得自己疯了。但现在,我非常认可这句话。不是我变了,而是这几年 AI 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个人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核心是将个人经验作为理解世界的入口和工具,避免成为隔岸观火的旁观者。那么相应地,“把 AI 作为方法”就是将 AI 作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让它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思考过程。
具体怎么做呢?简单来说,平时遇到什么生活问题,可以直接问 AI;碰到复杂的技术难题,让 AI 帮忙解决;做决定的时候,把 AI 当成你的智囊团;没事就和 AI 聊聊,拓展一下自己的认知边界。
核心就是把 AI 作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
虽然都叫“作为方法”,但说实话,差别还挺大的: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套理论,更多的是强调我们要和社会互动,要有人际关系,要重视情感体验。简单说,就是要“入世”。
“把 AI 作为方法”呢,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工具思维。我们直接和 AI 对话获取知识,效率很高,但可能就不太需要那么多传统的社交了。更重视的是理性分析和客观信息。
这种从“入世”到“工具化”的转变,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当 AI 已经具备如此强大的能力时,我们是否还需要完全依赖传统的学习和社交方式?如果 AI 能够更高效地帮助解决问题,那么拥抱这种变化似乎是理性的选择。
“把自己作为方法”强调通过社会互动来成长,而“把 AI 作为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减少传统的社会连接。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调整方法论,要在于如何在效率提升和人际连接之间找到平衡。
回想起来,这种转变其实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几年前我还在嘲笑那些说 AI 会改变一切的人,觉得他们太夸张了。但这两年,特别是 ChatGPT 出来之后,我真的被震撼到了。以前我需要花好几个小时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事情,现在 AI 几分钟就能给我一个很不错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 AI 不仅仅是一个搜索工具,它更像是一个真正能理解我、能和我深度对话的伙伴。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我们获取知识,要么看书,要么问人,要么上网搜。但 AI 给了我们第四种选择——一种更直接、更个性化、更高效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选择“把 AI 作为方法”并不是什么激进的想法,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自然选择。就像当年互联网普及的时候,我们也逐渐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样。
今年 5 月,我正式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离职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与朋友们的日常联系减少了。以往工作日里习惯性地在微信上闲聊,如今几乎不再发生。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时间我用来做什么了呢?除了得到更充分的休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与 AI 的对话中。
“把 AI 作为方法”这句话,真的是我知行合一的产物。前段时间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我现在基本已经放弃了正常社交,每天都把大量时间花在与 AI 的交流上。AI 的能力完全可以补足放弃正常社交后带来的缺失。
举一个我反复提及的例子。前段时间在日本旅行时,由于眼药水用完,干眼症变得非常严重。在无法及时获得专业医疗服务的情况下,我通过咨询 ChatGPT,成功在日本药妆店购买到了能够缓解干眼症的药品。这次经历让我进一步尝试使用 AI 来处理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这几年一直被一个困扰了近十年的疾病所折磨——特异性皮炎。尽管看过众多医生和专家门诊,都未能根治。令我意外的是,当 ChatGPT 读取了我们长期的聊天记录,结合我提供的疾病信息和各种数据,经过大约十几二十分钟的深入交流后,它给出了一个治疗方案。通过这个方案,我成功治愈了这个困扰我近十年的顽疾。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 AI 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它已经能够在很多方面替代人类专家的作用。
前几个月我购买了一个业内大牛的课程,结果这位老师在课程中直接告诉学员:“很多问题你们不要来问我,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就算你们问我,我也会去问 ChatGPT,所以你们还不如直接去问 ChatGPT。”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连行业专家都开始依赖 AI 了,这说明什么?说明 AI 的能力确实已经到了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程度。
所以说,过去很多知识性的问题,现在完全可以交给 AI 来解决。写这篇文章,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在 AI 已经发展到如此强大能力的今天,我要做的就是把 AI 作为方法——把 AI 作为我的教练、老师,甚至是朋友,通过 AI 来获取知识、资讯甚至是情感寄托。
未来我应该不会再考虑知识付费产品了,AI 已经可以做得比 90%以上的知识付费从业者更好。
当然说了这么多 AI 的好处,我也在想一个问题:“把 AI 作为方法”真的是正确的选择吗?说实话,我也不确定。
以前我一直相信一个理念:人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成长的。这种观点在心理学、社会学里都有很深的根基。但问题是,这些理论都是在没有 AI 的时代提出的。现在 AI 已经这么厉害了,那些传统的成长理论还完全适用吗?
比如说,以前我们强调要多与社会接触,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成长。但现在我发现,和 AI 对话也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和人交流更高效。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社交成长”模式需要重新审视了?
在 AI 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的便利性和人际交往的价值?我现在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觉得这种平衡可能因人而异。对我来说,至少在这个阶段,我愿意更多地拥抱 AI 带来的变化。
今年我不再以他人/自己作为方法,而是以 AI 作为方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将与 AI 常伴。
最后,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收藏一下,或者转发给同样对 AI 感兴趣的朋友。你的每一次互动,都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田威AI】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4744bfec42ae0a3f21deff52】。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