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三策略,六步骤,Jenkins 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的终极指南

作者:极狐GitLab
  • 2023-11-16
    江西
  • 本文字数:4665 字

    阅读完需:约 15 分钟

三策略,六步骤,Jenkins 迁移到极狐GitLab CI 的终极指南

来源:https://about.gitlab.com/blog

作者:Itzik Gan-Baruch


在如今软件研发的动态格局中,某些要求对于快速交付高质量的软件变得至关重要。这些需求包括对云兼容性的需要、更快的研发迭代周期、高效的协作、容器化、良好的研发体验以及为了更高的效率及速度而集成的一些 AI 能力。


Jenkins,一款历史悠久且备受推崇的持续集成工具(CI),这么些年来在很多团队的软件研发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团队采用 DevOps/DevSecOps 策略来推进现代化应用程序的交付,利用一款在 DevSecOps 平台(比如极狐 GitLab)中开箱即用的持续集成工具能够让应用程序的开发受益良多,而这些都是 Jenkins 所无法提供的。


有些组织在面对迁移时显得有些犹豫,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怀疑极狐 GitLab CI/CD 所能带来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既有的 Jenkins 架构及使用的复杂性。这种转变看起来有点让人恐惧,但是也是能够理解的。


在本文中,你会发现多种能够从 Jenkins 平滑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的方法,而且不会对当前业务造成中断。本文的大纲大概为:


  • 迁移到极狐 GitLab;

  • Jenkins 到极狐 GitLab CI 的迁移指南;

  • Jenkins 到极狐 GitLab CI 的三种迁移策略;

  • 技术洞察:迁移是如何工作的;

  • 平滑迁移的策略;

  • 极狐 GitLab 文档和支持。


迁移到极狐 GitLab


很明显的是,对于那些寻求企业级 CI/CD 解决方案以应对其不断变化的需求的组织来说,极狐 GitLab 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为什么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平台对于 Jenkins 用户来讲是一场变革。


为什么需要迁移到极狐 GitLab


在我们深入迁移篇章之前,先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极狐 GitLab CI,并且明白为什么它成为了满足现代 CI/CD 需求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极狐 GitLab CI 概览


极狐 GitLab CI 是企业级一体化 DevSecOps 平台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完善且统一的 DevSecOps 和企业级 CI/CD 解决方案。极狐 GitLab 的设计围绕简化研发工作流、促进协作、增强安全性以及确保扩展性而展开。


极狐 GitLab CI 的功能特性


以下是极狐 GitLab CI 的一些重要功能特性:


  • 统一的平台: 极狐 GitLab CI 不仅仅是一个 CI 工具;它是一个硕大生态的一部分,这个生态还包括源代码托管、项目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效能分析等。这个统一的平台能够简化工作流而且让研发团队的协作变得高效;

  • 容器化及容器编排:极狐 GitLab 的 CI/CD 设计充分考虑了容器化,天然支持 Docker 和 Kubernetes。这能够在 CI/CD 流水线中无缝集成容器技术;

  • 默认安全的设计:安全是最高优先级,而极狐 GitLab CI 的企业级功能特性,诸如静态代码分析以及漏洞扫描能够在研发流程的早期帮助团队识别和解决安全问题;

  • GitOps 理念:极狐 GitLab CI 和 GitOps 的理念是一样的,那就是强调版本控制以及对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部署的声明式配置。这种方法能够加强应用部署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了解了极狐 GitLab CI 的能力后,接下来我们探讨那些希望利用极狐 GitLab CI 优势的 Jenkins 用户所需要的迁移步骤和策略。


Jenkins 到极狐 GitLab CI 的迁移指南


当考虑从 Jenkins 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时,我们强烈推荐下面这个步骤清晰的手把手指南,以确保迁移的平滑过渡。迁移步骤如下:


  • 流水线评估:首先要对 Jenkins 中的所有现有流水线进行全面的盘点。这一初始操作将帮助你了解迁移的整个范围以及所面临的复杂性;

  • 并行迁移:接下来就是开始迁移工作,选择一些单个的流水线,然后将它们一次性全部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上。为了将业务中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在这个过渡期间,还需要对 Jenkins 进行持续的维护;

  • 代码验证:我们建议从 CI 中的验证检查开始。并行运行 Jenkins 和极狐 GitLab CI 流水线。这种双重方法允许你对两种工作流进行对比,并且快速识别新的极狐 GitLab 工作流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将极狐 GitLab 工作流作为一个可选项,而 Jenkins 依旧是运行主力;

  • 持续验证:两种流水线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对每一种流水线的结果进行一个完整的评估。评估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状态码、日志以及性能;

  • 极狐 GitLab CI 过渡:当在并行运行过程中对极狐 GitLab CI 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充满信心时,进行一下过渡,也就是让极狐 GitLab 工作流成为主流,而 Jenkins 在背后持续运行;

  • Jenkins 的逐步退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迭代后,当你对极狐 GitLab CI 的稳定性和性能充满信心时,你就可以在代码验证流水线中删除 Jenkins 作业了。这一成功的转变将使你能够从 CI/CD 流程中的某些特定方面彻底退出 Jenkins。


上面的的方法能够确保迁移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能够允许在全面转向极狐 GitLab CI 之前识别和解决发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差异性。而并行运行极狐 GitLab CI 和 Jenkins 流水线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并确保有效简化 CI/CD 的流程。


迁移准备:培训和沟通


为了确保从 Jenkins 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的平滑和成功,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必要的步骤:


  • 和利益相干人沟通:要向所有的利益相干人宣布你的迁移计划和时间线。这些人包括 DevOps 团队、研发人员以及 QA 工程师。沟通透明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了解目标以及迁移的期望;

  • 相关知识培训:为团队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课程,来促进大家对极狐 GitLab CI 的采用。可以包含的主题有极狐 GitLab CI 的使用、YAML 语法的理解以及基本流水线的创建等。让团队成员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迁移到全新且高效的极狐 GitLab CI 环境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 实践学习:通过与开发人员结对来鼓励动手实践。在整个迁移过程中,为他们创造机会来学习彼此的经验。


通过遵循上述的培训和交流指南,你将会为成功的迁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帮助你的团队适应新的环境并快速发展。


Jenkins 到极狐 GitLab CI 的三种迁移策略


有三种迁移策略可供考虑。这三种策略提供了灵活性,允许组织根据自身特定需求和资源来选择最佳的迁移路线。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探索这些迁移策略的详情来帮助你做一个最适合组织的聪明决定。


迁移策略 1:为新项目使用极狐 GitLab CI


第一种迁移策略是渐进性的。对于既有项目需要继续维护其 Jenkins 的基础设施,但是对于新项目可以引入极狐 GitLab CI。这种方法既能够让你充分利用极狐 GitLab CI 的众多功能,同时又不会让你的当前业务发生中断。


➤ 迁移策略 1 的优势


  • 对于新项目来说,能从开始阶段就充分利用极狐 GitLab CI 的高级功能特性;

  • 这种策略能够将既有工作流的中断风险降到最低,因为 Jenkins 的工作流依旧在持续工作;

  • 团队可以渐进式的采用极狐 GitLab CI,从而增强信心、丰富经验,同时又不会有大规模迁移时的压力。


➤ 迁移策略 1 的挑战


  • 同时维护两套 CI/CD 系统带来了更多复杂性,特别是对工具集成和团队协作来讲;

  • 在不同平台上管理项目可能需要仔细协调,以确保流程和安全实践的一致性。


这种策略提供了一种平滑且可控的迁移,因为这能够让你在新项目中体验极狐 GitLab CI 的功能,同时 Jenkins 还能为既有项目提供支持。


迁移策略 2:只迁移战略性项目


在这种策略中,先识别出组织内那些能够从极狐 GitLab CI 能力中获益最多的项目。你不需要准备做大规模迁移,而是首先集中精力迁移这些战略性选择的项目。


➤ 迁移策略 2 的优势


  • 通过聚焦在关键项目上,你可以在极狐 GitLab CI 满足特定需求的领域内实现重大改进;

  • 这种方法减少了同时迁移所有项目所带来的复杂性,将业务的中断风险降到最小;

  • 在考虑进一步的迁移之前,能够使用极狐 GitLab CI 的功能和优势来逐渐构建足够的信心。


➤ 迁移策略 2 的挑战


  • 尽管你不是迁移所有的项目,但是对选定项目进行迁移依旧是错综复杂的,而且需要仔细完备的计划;

  • 需要确保不同平台上项目之间的无缝协作。


这种迁移策略通过聚焦战略项目迁移,将极狐 GitLab CI 的影响最大化,同时将业务中断风险最小化,而且逐渐丰富使用新工具的经验。


迁移策略 3:全面迁移


第三种策略是进行完整的迁移,将 CI/CD 流程、项目以及工作流全面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这种方法旨在实现所有项目中 CI/CD 的统一和简化。采用迭代迁移的方法能够让该策略的收益最大化。首先从新项目开始,战略性项目紧随其后,最后利用前期积累的极狐 GitLab CI 经验来完成剩余项目的整体迁移。


➤ 迁移策略 3 的优势


  • 所有项目使用统一的 CI/CD 流程,从而简化了流程的管理和维护,同时降低了复杂性;

  • 可以充分利用极狐 GitLab CI 的所有能力,从基础设施即代码到全面的安全特性等;

  • 随着项目的增加,极狐 GitLab 能够处理不断增长的需求,确保了 CI/CD 流程的可扩展性。


➤ 迁移策略 3 的挑战


  • 大规模迁移是错综复杂的,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实施;

  • 迁移可能会扰乱当前的某些项目,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

  • 培训方面的投入和潜在的迁移工具所带来的额外费用都要考虑进去。


如果 CI/CD 流程的统一和资源整合是第一要务时,你可以考虑这种迁移方法,而且你还需要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整个迁移。


迁移策略的选择需要与企业自身需求与实际情况相契合。但是,所有策略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使用诸如极狐 GitLab CI 这样的现代化 CI/CD 工具来简化软件研发流程,提高软件研发效率,因为极狐 GitLab CI 能够提供完美契合现代软件研发需求的众多功能特性,诸如足够的扩展性、基础设施的自动化、安全性以及协作沟通等。


技术洞察:迁移是如何进行的?


将 CI/CD 工作流从 Jenkins 迁移到极狐 GitLab 是极具变革性的一场旅途,如果了解迁移背后的运行原理的话,对于完成迁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了解配置文件的不同:Jenkinsfile vs .gitlab-ci.yml


CI/CD 流水线的核心在于定义在配置文件中的内容,对于 Jenkins 来讲这个配置文件就是 Jenkinsfile,而对于极狐 GitLab 来讲,这个配置文件是 .gitlab-ci.yml。这两种配置文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 相似性


  • 两种文件都定义了 CI/CD 流程中所用到的 stagesjobs 以及 steps

  • 两种文件中都会指定诸如构建(build)、测试(test)以及部署(deployment)之类的步骤;

  • 两种文件中都可以进行环境变量的设置。


➤ 不同点


  • Jenkinsfile 使用 Groovy 语言编写,而 .gitlab-ci.yml 使用 YAML 文件。这种语言的差别会影响你对整个 CI/CD 流水线的编写和构造;

  • 使用更清晰、更易读的语法在 .gitlab-ci.yml 文件中定义流水线会更加直观;

  • 极狐 GitLab CI 提供了一系列内置的模板和预定义作业,大大简化了配置并且减少了定制化脚本的需求。


手动转换流水线配置


当前,将既有的 Jenkins 流水线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通常都是手动完成的。这意味着需要分析你的 Jenkinsfile 然后在 .gitlab-ci.yml 文件中重新创建同等功能的配置。尽管在概念和构造方面有很多相似性,但是语法和每个平台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迁移期间这些都需要额外的考量。


平滑迁移的策略规划


从 Jenkins 迁移到极狐 GitLab CI 需要细致的计划来确保无缝过渡。评估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异及对当前工作流造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安全、成本时间以及容量等。


一旦你确定了这些差异并确定了迁移策略,就可以将迁移策略分解为一些关键步骤了。这些步骤包括极狐 GitLab CI 流水线的设置、数据从 Jenkins 到极狐 GitLab CI 的安全迁移以及将极狐 GitLab CI 集成到你现在的工具和流程中。


极狐 GitLab 文档和支持


对于那些想要进行迁移的用户来讲,极狐 GitLab 提供了详细的文档来对整个流程进行指导。可以在极狐GitLab 官方文档中找到你想要的内容。


除了官方文档以外,极狐 GitLab 的专业服务团队能够帮助企业级客户进行迁移。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能够让迁移平滑进行。无论是了解 Jenkinsfile 到 .gitlab-ci.yml 转换的细微差别还是优化 CI/CD 工作流,他们的支持都是专业且极具价值的。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3
用户头像

极狐GitLab

关注

开源开放,人人贡献 2021-05-19 加入

开放式一体化DevOps平台,助力行业高速协同增长!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三策略,六步骤,Jenkins 迁移到极狐GitLab CI 的终极指南_ci_极狐GitLab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