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闲思录(4)- 关于终端的哲学呓语

这一篇我要谈一个唬人的主题——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句话出自叔本华的哲学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没错,我要用我肤浅的不能再肤浅的哲学知识做一些哲学上的附会,如果你对哲学没有兴趣,本篇就可以略过不读,你并不会因此错过什么。
我们的认知能力是一副天然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有色眼镜呈现给我们的,在叔本华哲学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摩耶之幕。简单讲,就是一张超级巨大的,囊括天地的,但普通人察觉不到的帷幕。这个概念来自古印度的宗教经典,讲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真理:你以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真实存在的吗?那你就错了,你被骗了!其实我们看到的全部宇宙都只是婆楼那神施展出来的幻术,全是假的,一旦婆楼那神收回神通,宇宙就消失了。
其背后的真实世界是我们靠理性永远认识不到的。真实的世界,或者说物体在真实世界中的样子,康德谓之物自体,叔本华谓之意志,柏拉图会说那是理念。
为了把问题简化,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所有感官都不存在,只剩下一双眼睛,只存在视觉能力,然后你一辈子都戴着一副红色的眼镜,镜片是半球形的凸面镜,所以你看到的万事万物不但都是红色的,还都是变形的。变形当然是有规律的,在怎样的角度,怎样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变形,你逐渐都能研究清楚,形成一套科学认知体系。当我站在你面前,如果你采取的是平视的角度,会看到一个红色的枣核形胖子,俯视的话,看到的是红色的墩子形胖子,仰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红色的梨形胖子。我真的长成这样吗?真的会变形吗?当然不是,但你永远看不到我真实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你永远都不该妄想能看到我真实的样子。你戴的眼镜决定了你的视觉模式,这是改变不了的。在你眼里,我永远都是一个红色的、会变形的胖子。
真实的我,还包括真实的其他东西,康德称之为“物自体”,属于本体世界,而你看到的我,包括你看到的其他东西,都是物自体通过你的有色眼镜呈现给你的视觉图像,康德称之为“现象”,也可以叫“表象”。
如果将计算机比作一个世界,终端呈现的就是世界的表象。如果终端中的字符有生命,他们能感官的一切都是表象,就连普通人对计算机的认知也是通过终端或者显示器的呈现,也同样是计算机世界的表象,而内行当然知道这些丰富表象的本质仅仅是高低电平的错落。
现实世界只是现象世界,叔本华认为我们被“意志”支配,欲无止境,人生充满痛苦,所以聪明人都应该舍现象而求本体,舍刹那而求永恒。而完美且永恒的世界就是本体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的主管感受,当你戴着时间和空间的眼镜,你看到的万事万物都会表现为时间上的相继和空间上的相距,这是认知能力带给我们的关系和限制,我们无法摆脱,也就是无法进入理念的世界。
但叔本华认为,我们可以短暂的进入到理念的世界,那是一种短暂的迷狂状态,霎那间仿佛时间和空间都消失了,你忘记了一切,现实生活里的各种柴米油盐都不复存在了,等回过神来的时候,突然会涌起一种深深的失落,叔本华称之为“审美直观”和“自失”。
这是美学里的概念,是的,叔本华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审美进入自失状态的,这种迷狂的,自失的状态就是理念世界。
任何人只要在现实生活里窥见了理念世界,都只想留在那里,再也不愿意回来。遗憾的是我们只能短暂的进入理念世界,而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就可以使人进入这种状态。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进入这种状态?朴实的回答是你由此获得了审美享受,叔本华会说你摆脱了现实的世界的悲剧,进入了理念世界,获得了自由!
那么,文学艺术作品为何能产生审美直观呢?
所谓的理念,也叫理型、理想、理想型(此处并不是我们日常语言中的“理想”),简单讲就是抽象的、一般性的概念,在哲学术语里通常称为“共相”。比如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这朵花和那朵花,看到成千上万朵花,每一朵花都是具体的、特殊的,这叫“殊相”。但我们会从无数具体的殊相的花里抽取共同特征,形成一个“花”的概念,这就是共相。我们用“花”这个共相来整合这朵花和那朵花的殊相。诗人在迷狂状态下可以写出好诗,画家在迷狂状态下可以画出好画,因为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直接对理念的写照,写出了抽象,写出了共性。那么,在我们欣赏这些艺术杰作的时候,同样能进入迷狂状态,直接看到理念。
没错,那个既完美又永恒的世界是一个精神世界!
我早年一直想弄明白文学艺术的意义,为什么提到文明,我们总会首先联想到文学艺术,为什么不能是科学技术呢?你看它不像科学来帮助我们发现真理,改善生活,乃至改变人类进程;也不像社会学和政治学关心我们真正的生活秩序问题;更不像哲学在思想上指导人类前行。那文学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就连《三体》中地球被降维打击时,为了让文明可以展现在二维花卷上,主人公也是将一些诸如《诗经》、《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星空》等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为什么就不能展现半导体电路板、火箭设计图纸呢?
前面的长篇大论就是我在哲学上找到的答案,也是我最想分享给你的。我确实有过叔本华所谓的自失状态,我早年读《草样年华》,近些年读《三体》都曾浓烈的感受到茫然的自失,后来我的兴趣逐渐转向了历史和哲学,这种体会也只有在研究计算机技术的时候才能多少体会到一点了,而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讲的内容。
康德说我们永远无法搞清楚物自体的世界,所以只应研究表象世界,不要研究物自体世界;叔本华认为我们虽然无法搞清物自体,但可以认识到,推测它的一些特征,也就是所谓的意志。文学艺术需要写出物自体的特征,也就是理念,才能将人带入审美直观,但计算机的世界不同于文学艺术,它不需要通过艺术手段抽象世界的共性以达到理念的世界,它就是世界,一个将表象和实质都呈现给你的世界,但你需要付出一点理性才能将表象和实质联系起来。
我们处在现实世界之中,只能通过文学艺术达到审美直观,而我们在计算机的世界之外,“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可以认为计算机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拙劣模仿,设计者扮演了类似上帝的角色。在这个拙劣的世界里,我们既能看到表象,又能认识到物自体,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计算机世界的表象,然后在现实世界运用理性认识到表象背后的物自体,就像是在看一幕戏剧,从开始到结尾,你既看得出角色的悲欢,又能体会到上帝创造万物时的理念,你无形中靠近了上帝,在遐想中脱离了计算机世界的时空束缚,达到了一种自失状态。
这无关荣耀,只关乎自由!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黑客不够黑】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3d8bd0b837fe38658b111767】。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