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如何管理知识?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的三个目标
一是解释问题
二是解决问题
三是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
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从知道到做到
查理·芒格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利用相关规律解决问题
比如:如何写一篇营销文案来营销自己
不着急去搜索相关的技巧,而去思考:撰写营销文案,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
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
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作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文案
观点:有一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更底层,更接近本质规律
构建底层认知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而底层认知本身要步步为营,偷不得懒
坚持小的习惯和努力,累积大的突变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找出抽象规律
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没有理解与应用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技术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20%的知识比 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 80%的时间,用在这 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专业专注,提升专业知识认知深度
多元跨界,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突破学校里人为的专业限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学习临界知识,掌握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花时间写读书笔记,而不仅仅只是摘记名言,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输出
要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产生链接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
心态一:绿灯思维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
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这就是习惯性防卫,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要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建立绿灯思维,减少习惯性防卫
心态二:以慢为快
结硬寨,打呆仗
在应该慢的地方没慢下来
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应该写的
在哪些观点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哪些理念其实是换了一个样子的包装?哪些问题,其实别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把 80%的时间,花在 20%的重要问题上面
《反脆弱》的核心的概念:非线性,刚开始慢,后面很快
提升学习能力要靠反思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就是复盘每天的生活
比如:想要让自己的公众号更加受欢迎,不能只是天天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看《10W+文章技巧》
而要沉下心研究,问自己:昨天文章为什么访问量低,有哪些可能原因?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
做事的顺序:提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链接、新知识
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这也是对标管理。对标也是一个打卡、自我催眠的过程,是一种践行、去做到的方法
比如对标优秀榜样
对标用户体验标准、对标 iCloud
对标专注极致口碑快
对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从日常小事反思,深入突破,去对标,去抽象总结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从案例中自己归纳总结方法论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反思就是最好的反馈
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从哪里引用的、得来的:《精英日课》第 7 期文章《权威的合法性从哪里来?》来自《逆转》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透过表面,质疑、挖掘和关联最基础的原理
表面问题: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转换成: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
《逆转》总结的观点,可以追踪到《影响力》的 6 个方法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看不见的设计
产品实现后运营的设计和赢利点的设计
重大决策在能力圈中进行
要让自己的能力比 90%的人都好,才能纳入自己的能力圈中
红军离开的自己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结果差点覆灭
一旦做得比 90%的人要好,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制胜
敢死队是最勇敢无畏的工作者,但是胜负难料
秋叶《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 30 种实战技巧》销量惨淡,转去做 PPT 教程,聚焦在大学生和刚毕业的职场新人
我在什么领域比身边 90%的同龄人要强?
以下是七个临界知识:
一、复利效应
做事情 A,会导致结果 B,而结果 B 又会加强 A,不断循环
拓展人脉的关键利率不是发更多名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让人们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
做公众号符合复利模型,但真正要做的事是把文章的质量做好,只要坚持提高利率(写高质量文章)和执行次数(发布数量),那么一定会有达到临界点(大 V 推荐)的时候
二、系统思考
关注“关系”而非“事物”,分析关系和事物彼此间的影响
分析系统结构,从历史情况入手,研究历史的“过程”,而不是历史的“快照”
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区分事实与假设
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对魏则西事件做分析:涉及魏则西(用户)、百度、医院三个部分,关键在于用户对医院的评价基本没有渠道反馈,百度无法得知自己推荐的医院有什么问题
三、概率论
生活是一个各项条件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过去的成功策略不代表未来会成功,它只是一个概率
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
主观概率,会受到个人的认知偏见和心理误判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偏见和误区很重要
画出决策树,通过收益乘以概率,计算出期望收益,按期望收益排序做选择
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
如果你做充足的准备,你应聘成功的概率也只有 64%。可你坚持两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是 64%+36%×64%=87%。坚持三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高达 64%+36%×64%+36%×36%×64%=95%
一只风投基金投资了 10 家公司,假设每家公司的成功概率都只有 10%,但 10 家公司中能有一家成功的概率却高达 65%
四、黄金圈思维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 what 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是个什么事;
第二个层面是 how 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怎么做的方法;
第三个层面是 why 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为了什么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抓住 why 的本质,从而激发 how 的创意,转换问题,用新的解法直达目的
比如客户想建二期项目,先不选哪个建设方案好、怎么建,而是问清楚:为什么要建二期项目。
当问到原因是一期盈利差,想通过建设二期提升盈利的时候,再分析为什么一期盈利差,能不能提升一期的盈利,可能提升一期盈利比建设二期的投入产出比要高很多,同时风险也低,能最终达成盈利的目标
五、进化论
在那些规则已经不适用的地方,不能一直遵守规则,而要拥抱变化。
银行的柜员现在稳定,但越往后会越没有竞争力。
索罗斯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在社区一片安详的情况下把家人送到了隐蔽场所。这个决定拯救了全家人的性命。
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时,下海经商、冒险成为“资本家”的人们成了第一批万元户;
90 年代,敢于在村集体开设乡镇企业的人成了一批暴发的“农民企业家”;
2000 年之后,投身住房改革、搞房地产的人成了《福布斯》中国排行榜上的主力;
2010 年后,在移动互联网和金融快速发展的时候,想方设法留在银行做柜员的,显然是对环境变化反应不过来的。
在哪儿比干什么更重要,位置比努力重要
高考填报志愿,选城市更重要
当成熟公司所在行业遇到颠覆性的新技术或市场时,这些公司几乎总是失败。问题不在于公司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是他们没有及时地、充分地改变行为。
说起来都看到了风口,可是真的愿意放弃目前安稳的生活,投入不一定靠谱的风口,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知道的太多不行动等于零。
精益创业,最小成本试错,找到相对靠谱的方案后,再加大投入,直至全力以赴。“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对应着变异、后果、遗传。
模仿领先者的行动,理解性地借鉴、抄作业。
六、人脉的二八法则
人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你和一个活在不同的圈子里的人,彼此的朋友也不一样,这种朋友关系是非重复关系。你通过他能够认识另一个陌生圈子的各种新朋友。
人脉关系中 20%的非重复关系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 80%的作用。
富兰克林早在 21 岁的时候,就连接不同领域人员组成一个组织:“共读社”。大家以读书和分享为纽带建立联系,同时又在各自的领域发展成长。
朋友就是要相互成就、互相支持。真正的人脉,应该是促成连接、促成信息交流的。学会利用这个渠道,提升整个网络的信息质量和新信息敏感度。
找对你重要的、不同圈子的人脉中心,和他们交流沟通,在彼此间建立信任、进行深入了解。信任,是构建能力交换的基础。
自我暴露,做一个给予者
在人脉管理中,我们拥有更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了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从而形成正反馈。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都会带来结果的巨大差异。
七、安全空间
99 个成功抵不过一个失败,再稳固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比如“泰坦尼克”号撞到了冰山
建立安全空间,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构建冗余备份
“以 4 毛钱的价格买价值 1 块钱的东西。”中间相差的 6 毛钱,就是安全空间。
同样赚到 100 万,一个是承担低风险,一个是承担高风险。市场平稳的时候,没人知道风险有多大。除非潮水退去,否则无从分辨谁在裸泳。
只在有胜算的情况下出手,尝试做成千上万的小事很难。试着把几件事做好,就会有好的结果。
不是对系统的结果进行应对,而是直接改变系统的性质,想办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把一个要承担极端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比如快速试错
案例:如何把《成甲说书》节目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品牌?
一、黄金圈思维
人生第一次做音频节目,该从哪里开始:听一听某某的音频节目,学习一下他的节目是怎么制作的?
先思考一下:所有的新事情背后都有旧规律,这里的规律是什么?
首先问“为什么”:《成甲说书》节目为什么会存在?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一是持续产生:作为节目内容的生产者,你必须有热情长期投入其中,这样节目才能长期存在,必须找到热情和节目价值之间的连接(热爱分享和帮助别人的乐趣)
二是持续收益:节目能长期存在的另一个关键是用户的认可。市场不买单,节目不存在。
二、系统思考
以终为始:《成甲说书》的目标是什么?
业余时间投入,将兴趣发展为新事业
成为细分领域的知名品牌,收入多少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找到整个系统的瓶颈和推动因素,即关键解:提升内容生产能力。
要做的细分品牌应该是:学习方法,成为学习方法的领先品牌
在这方面积累时间久,是兴趣所在
聚焦到学习方法这个主题上,极大地避免了可能因后期“得到”业务调整
目前市场上没有鲜明的学习方法的子品牌
三、二八法则
问题:在最开始录制前几期的节目时总结出一个规律:一期说书节目,从阅读书籍到提炼核心观点,到整理成说书思路,再到录制初稿,如果录制不好还要反复重录,到最终录制节目终稿,几乎要 4 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现状:每周最多只能拿出 10 个小时来准备,这包括每周出差飞机上 6~8 个小时,和周末挤出来 2~4 个小时
时间紧,任务重
突破口:20%的核心工作,决定 80%的业绩成果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 工作成果,时间有限这一约束条件是不能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是工作效率
任何一个工作,都有高产值环节和低产值环节。提高效率的关键,就是找到高产值环节,并集中精力保证它的质量,而把低产值的环节外包出去
要找到核心价值环节,无非是两步:第一步,把工作流程进行分解;第二步,找到最影响说书质量的环节
最关键的核心价值在于:这本书本质上在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怎样把解决方案以轻松、易懂又深刻的方式展示出来?
改造说书准备流程,拆分成十多道工序,严格控制核心价值环节,其他环节交给更适合的外包人员完成
投入准备说书节目的时间,从原来 4 天左右减少为 5~6 个小时
四、复利模型
如何让《成甲说书》的价值最大化?
现在录制的节目在未来仍然能够销售:假如一期节目是 2016 年 1 月录制的,那么 100 年以后,也就是 2116 年 1 月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还要买你的节目?
主题必须不随时间流逝而使价值消逝,比如《影响力》《自控力》,不追热点,关注经典
加速复利效应,要增加前期的用户数;抱大腿,借助罗辑思维提升影响力
五、冗余备份
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仍然能保证关键环节的运作
采用双外包团队,保留两个月的节目缓存,优中选优
总结
基于问题,找基本规律,从底层去解决
积累临界知识,通过反思去练习和运用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郭明】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1ebf4eee354b5641704ea1fb】。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