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提效实战

作者:豆包MarsCode
  • 2025-01-02
    北京
  • 本文字数:5433 字

    阅读完需:约 18 分钟

💡 近年来,开发者正迈入一个由 AI 引领的“大模型时代”,IDE 开发工具快速崛起,大语言模型在代码生成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整理自豆包MarsCode  开发工具技术专家李文超在 QECon 2024 全球软件质量 &效能大会 · 北京的演讲《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提效实战》,内容围绕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豆包 MarsCode 在 AI Coding 领域的探索、分享者对 AI 编程助手的思考与展望,三部分展开。

分享人介绍 


李文超,豆包 MarsCode 开发工具技术专家,目前主要负责豆包 MarsCode AI 插件工程,包括 VSCode、JetBrains 等的插件体系,毕业后从事过多年的客户端基础技术、开发工具等研发工作。目前聚焦 IDE 开发工具、AI Coding 等方向。


分享回顾 


首先回顾一下 IDE 智能化的进程,最近两年大模型特别火爆,其中就有关注大模型的应用 Copilot,在 AI 编程领域 Copilot 也逐渐成为我们日常开发的好帮手,通过 AI 辅助我们的编码效率有了 20%甚至更多的提升。豆包 MarsCode 来源于字节内部的孵化项目,早期基于静态分析和机器学习探索编码提效工具,有了大模型之后,我们带着提升开发者编码效率和体验的初心,在 AI Coding 领域做了一番探索。作为探索的成果,我们在 24 年 6 月在国内发布了豆包 MarsCode 编程助手这款产品。

豆包 MarsCode 编程助手发展历程

我们最早从 22 年开始探索基于大模型的代码补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研的代码 LLM 评测集和自动评测系统,帮助我们高效地离线评测我们的模型、工程策略的效果,构建相关工程链路和线上 A/B 验证体系,辅助我们更快地验证和迭代。后来,仅具备代码补全能力已不足以覆盖用户更多的研发需求,因此我们引入了基于对话的编程助手。直到最近,我们还探索了更高自动化水平的编码能力 - 代码补全 Pro,能够预测下一步想修改的代码,并给出推荐结果。


不过,AI Coding 的产品体验仍需继续优化,我们需要从工程和算法方面提升 AI Coding 的能力,比如补全这个课题,E2E 延时的优化。如何让补全更快,辅助用户更流畅地编码,这里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此外,对于模型和 Agent 领域的进步,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更好地辅助开发者编码。

AI Coding 的探索

接下来,我将围绕豆包MarsCode 代码补全和代码补全 Pro 这两个能力来展开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然后会简要分享如何利用豆包 MarsCode 帮助我们提高编码和学习效率。


代码补全 

代码补全的核心机制在于预测下一个字符,这要求模型不仅要理解现有代码的上下文,还要预测开发者想续写的逻辑是什么样的,最终才能准确地为开发者推荐结果。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模型需要具备强大的性能,以确保快速且准确地生成代码建议;二是 Prompt 工程设计的重要性,即如何构建有效的输入提示,让模型能准确捕捉开发者的意图。


评测体系:CPO - 更科学的指标 (Codeium) 


补全的工程链路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涵盖模型、Prompt、前后处理等方面。那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衡量并指导代码补全优化工作呢?若没有指标衡量,就难以实现更好的优化,所以我们需要指标体系来助力迭代和优化效果。


早期,我们通过采纳率来衡量代码补全的效果,采纳率指的是用户采纳补全的次数除以推荐的次数。例如,向用户推荐了 10 次补全,用户仅采纳 3 次,那么采纳率就是 30%。采纳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模型推荐的质量,然而过度追求这一指标往往容易产生误导。比如,通过减少某些场景的推荐次数来提升采纳率,我们也曾陷入类似的误区。实际上,减少推荐这类策略需要谨慎对待,过度减少推荐会导致用户侧的反馈往往是“补全提示变少,存在感很低”,用户的体感会变差。并且,采纳率这一指标不易拆解与分析,也无法较好地归纳整个补全链路的问题和优化路径。


  • CPO (Character per Opportunity) =  (尝试率) *  (反馈率) *  (采纳率) *  (每次采纳平均 token 数) *  (token 平均字符长度)

  • CPO 越高,代表 Al 贡献越大,但也不能一味追求

  • 采纳率意味着用户对 Al 推荐的满足感



在此,我较为推荐的是 CPO,也就是每次敲键盘触发补全机会的平均字符数。CPO 的公式为:尝试率 * 反馈率 * 采纳率 * 每次采纳平均 token 数 * token 平均字符长度。这么说可能有点绕,不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CPO 表示用户每触发一次编写, AI 带来的字符数(价值)有多少。但需要注意的是,CPO 越高,代表 AI 的贡献越大,但也不能一味追求。从图中可以看出,CPO 增高,采纳率会下降。对于用户体感而言,过高的 CPO 会造成干扰,因此需要在此方面寻求平衡。


Prompt 工程 


豆包MarsCode 编程助手上,我们基于用户行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来构建 Prompt 。比如,在编写调用一个函数的过程中,通常会查看相关文件的类、函数定义、注释,以了解函数的调用方式。用户打开文件的行为与当前需要补全的代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需要检索到这些代码片段,并将其作为上下文提供给模型。



其次,我们还探究了编辑历史对代码补全效果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编码过程中,编码的顺序是具有相关性的。例如,在类中先定义了函数 A ,在下一个函数的续写过程中,很可能会调用 A 函数。所以,编码的历史行为也能够作为上下文让模型理解用户的意图。经过我们的验证,用户的编辑历史策略使线上的采纳率有了几个百分点的提升。


仓库外检索增强方面,我们探索了仓库以外的知识库。比如,在编写 UI 组件时,使用了字节的 Arco design 组件库,而这块知识模型可能并不了解,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仓库外的检索能力,帮助我们找到相关的代码知识,最后告知模型正在编写的是 Arco design 的 UI 代码。


虽然有了众多的上下文,但模型的输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将与当前补全代码更相关的上下文提供给模型,这样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具体而言,我们设有 ranking 策略。在 ranking 过程中,首先需要依据补全的位置,提取用户意图的关键信息,例如,用户是在续写函数,还是续写 for 代码块,需要识别出这类关键信息。获取到关键信息后,我们能够通过语义化、相似度匹配的关键代码,对用户浏览的代码、用户编辑历史等上下文进行排序,最终筛选出相关度高的上下文。


前后工程链路 


在前处理链路上,我们也做了一些优化。用户频繁输入字符,如果每次都触发请求,会很浪费资源,所以合理地请求模型推理,在补全链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除此之外,有些低质量的推荐和 prompt 的质量是相关的。所以在请求模型前,我们也会针对低质量 Prompt 进行过滤。比如代码中存在无意义的变量名,开发者定义 String a 的变量,再让模型进行推理,模型比较难理解开发者定义的 String a 之后的意图是什么,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推荐出来的结果也是比较差的,这个时候请求会被过滤。而模糊意图也会被过滤。


模型推荐出来后,补全的结果也存在幻觉、重复结果等 badcase,后处理链路会专门优化这类的 badcase。比如用户已经输入过推荐的结果,那就没必要再给用户显示了,用户也不会采纳。我们也会通过 AST 进行截断,避免模型推荐不完整的代码块等问题。


代码补全 Pro


代码补全更适用于续写和编写全新代码的场景。在研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修改、编辑已有代码的情况。



比如在 Python 中,打印日志的场景下,开发者已经实现了一个 log 函数,并在 do_something 和 do_something_else 两个函数中调用;接下来要给 log 函数增加 sourceMethod 和 level 两个参数。原来的做法是,在 log 函数中逐个输入,然后在 do_something 和 do_something_else 中将新的参数补上。


在这个增加参数的场景中,为何不让 AI 来帮忙完成修改呢?AI 能够预测,并且能更自动地在 do_something 和 do_something_else 两个函数中,将参数补齐。


技术原理 


在数据的构造方面,Git 仓库中大量的 commit 记录包含了众多用户的编辑行为信息,但 Git commit 数据中也存在不少噪音,例如 .so、.zip 的变更对模型意义不大。所以,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启发式规则,用于提取出有关联的修改记录。接着,通过 CT、SFT 让模型能够理解 diff 格式的数据,当触发编辑代码的请求时,就能推理出下一个光标的需要修改的行为。


详细来说,代码补全 Pro 整体的流程,涵盖 Subsequent edit analysis、Prior edit analysis、Edit generation 这三大步骤。Subsequent edit analysis 流程要解决的问题是,当用户编辑完代码后,需要预测用户下一个要改的代码是什么。因此首先要通过文件级别的粒度,预测用户下一步需要编辑的文件,然后在具体的某个代码文件中,还需继续预测用户具体需要变更的代码行的位置。接下来 Prior edit analysis 阶段需要分析用户的编辑行为的依赖关系,把更相关的编辑代码告知模型。最后,在 Edit generation 阶段,根据预测的位置、相关的编辑历史的代码。


技术原理论文详情🔎:https://arxiv.org/pdf/2408.01733




Edit-Propagting File Locator


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部分,第一是文件依赖的分析,需要模型去理解代码的依赖关系,通过提取代码依赖关系和指令微调,让模型能够理解用户的编辑代码 e 会影响到 f ,接着从语义上分析,编辑 e 和代码文件 f 的相似度如何,通过这两个方法,模型能初步理解出用户下一个究竟想改哪个代码文件。



Edit-Propagting Line Locator


在代码行的编辑预测中,模型需要预测用户下一行的编辑操作是什么,这里在训练数据上,基于 Masked language modelling (MLM) ,给这些数据进行打标,主要包括 keep(某一行代码不应被更改)、Insert(某一行代码需要插入新的代码行)、Replace(某一行应该被删除或更新)


经过这些数据训练后,就有一个模型,它能够预测接下来用户要编辑的位置在哪里。



Prior edit analysis


知道编辑位置后,模型还需要用户的编辑历史,才能理解用户之前如何编辑代码,从而更好地预测出用户下一次要编辑的代码。在这里首先要知道编辑历史对待预测代码的可能性,用户写了较久的代码,可能整个编辑的历史代码很长,而模型的输入有限,因此这里也需要对编辑历史上下文进一步分析,获取更相关的上下文。首先会通过语义相似度,评估编辑历史和目标代码的语义相关性,接着还需要通过相似度算法,评估编辑历史和目标代码的相似度,最后得出相关的编辑历史的序列。



基于 LLM 最终生成编辑操作


有了位置和编辑历史上下文,最后只需将这些上下文提供给模型,模型就能推荐接下来用户需要编辑的代码是什么。这里,在给模型推理前,也需要给模型能够理解的数据格式,通过 Code Window(插入、保留的格式)来构造,Selected Prior edits - 用户代码编辑历史,最后就是用户自己的 Query,通过这三部分,可以构造出完整的模型输入,接下来交给模型生成结果,然后返回到插件并进行显示。



 提效实战 


好的,听了这么一大段原理介绍,接下来咱们来点实际的,我们可以怎么用豆包MarsCode AI 编程助手来提高效率呢?


编码场景 


在编码场景中,这里主要通过代码补全和代码补全 Pro 来举例。在代码补全方面,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用户都有一些不错的实践场景,比如我会先写好注释,然后让模型帮忙推荐接下来要写的函数;又或者我在开发前端,写 React 组件时,让模型生成 props 。而在代码补全 Pro 方面,举两个场景:当我们期望实现多语言功能,原本只返回了英文,当我们写 locale 时,豆包MarsCode 会把我所有需要更新为多语言的函数都一一进行修改。

视频链接

学习场景 


在学习场景中,最近我也在用豆包MarsCode AI 编程助手来学习 Rust ,有了它我能轻松上手。首先我找了一个学习 Rust 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主要是编译报错或者单测不通过的题目。遇到编译报错的练习题,我会先用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的 fix 功能,让它帮我解决错误,解决后,我会看看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的解释。当我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术语,比如 Rust 的借用,我还会让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进一步解释。


而在单测不通过的题目中,我会使用豆包 MarsCode 的代码补全、代码补全 Pro 来辅助修改,或者通过 /fix 功能,明确告诉豆包 MarsCode 单测跑不过的错误是什么,然后让它帮忙解决。通过豆包 MarsCode ,我三天就上手了 Rust。



思考与展望


在 AI 编程助手领域,其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就模型而言,指令追随和语义理解能力将会变得更强。比如说,之前我有将中文转换成 unicode 编码的需求,让 GPT3.5 或者 GPT4 来完成时,模型的回答不够精确,常常推荐的是教你如何使用 python 去转换,而我实际需要的是模型能直接为我输出 unicode 编码。但现在去体验目前较为出色的代码模型,它是能够直接转换成 unicode 编码的,也就是说模型越来越听得懂人话了。


而在产品方面,我也留意到了一些趋势。AI 与 IDE 原有的能力深度融合,例如在 Editor 中支持输入自然语言就能生成代码;另外,模型具备更强的代码编辑能力,能够支撑修改更多更长的代码片段,编码的自动化水平也更高。业界也正在探索问答场景下的智能编辑代码和应用能力,只需在输入框向模型提出,帮我优化一下变量名,或者帮我优化一下任意函数,模型就能领会你的意图,并能依据你的意图修改相应的代码以及修改的位置。


总结 

最后来总结一下,本次介绍了豆包 MarsCode 的背景和历程,接下来重点展开聊了我们在 AI Coding 的探索,其中着重分享了代码补全和代码补全 Pro 的实现原理是怎样的,最后也畅想了 AI Coding 的未来,包括模型更强的指令追随和代码编辑能力,以及 AI Coding 的交互展望。

豆包 MarsCode 的代码补全 Pro 已处于 beta 阶段,欢迎进入豆包MarsCode 中文官网下载体验。豆包 MarsCode 团队仍在持续探索未来研发的新模式与交互形态,欢迎大家的持续关注。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5
用户头像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4-08-27 加入

用 AI 激发创造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豆包 MarsCode AI 编程助手提效实战_豆包MarsCode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