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 看破也说破(五): 搞,今天就搞,搞懂 Buffer

前言
Java NIO 中的三件法宝:Channel 、Selector 和 Buffer 。前面几节中,我们花了很大篇幅讲过 Selector ,咱们今天只搞 Buffer 。希望能通过本文搞明白 Buffer 的基本用法和原理。
掌握重点:
两个重要指针不停变换
一块
Buffer可读可写基本操作的 api 用法
ByteBuffer可以在 JVM 堆外分配直接内存
基本操作
上一篇我们模拟 client 发送请求的时候代码如下:
在普通 BIO 模式下,我们只能自己维护一个 byte 数组或者是 char 数组来进行批量读写,或者使用 BufferedReader 和 BufferedInputStream 来做读写缓冲区。
Java NIO Buffer 用于和 NIO Channel 交互,我们从Channel 中读取数据到 Buffer 里,从 Buffer 把数据写入到 Channel。本质上,就是存在一块内存区,可以用来写入数据,并在稍后读取出来。这块内存被 NIO Buffer 包裹起来,对外提供一系列的读写方便开发的接口。
把数据写入
Buffer;调用 flip();
从
Buffer中读取数据;调用 clear() 或者 compact()
当写入数据到 Buffer 中时,Buffer 会记录已经写入的数据大小。当需要读数据时,通过 flip() 方法把 Buffer 从写模式调整为读模式;在读模式下,可以读取所有已经写入的数据。
Buffer实现
缓存区,内部使用字节数组存储数据,并维护几个特殊变量,实现数据的反复利用。在 java.nio.Buffer 中定义了4个成员变量:
mark:初始值为 -1,用于备份当前的 position ;
position:初始值为 0,position 表示当前可以写入或读取数据的位置,当写入或读取一个数据后,position 向前移动到下一个位置;
limit:写模式下,limit 表示最多能往 Buffer 里写多少数据,等于 capacity 值;读模式下,limit 表示最多可以读取多少数据。
capacity:缓存数组大小
核心点:对于 Buffer 的操作,就是在不停的变换 position 和 limit 指针的位置,达到定位读取位置和终止位置的目的,从而可以准确的在边界内读取数据。
代码实现:
以字节缓冲区为例,ByteBuffer 是一个抽象类,不能直接通过 new 语句来创建,只能通过一个 static 方法 allocate 来创建:
调用上述语句,相当于创建一个大小为 10 个字节的 ByteBuffer ,此时 mark = -1, position = 0, limit = 10, capacity = 10
我们看一下 Buffer 的常见方法,内部是如何实现的:
put
put 方法是把一个 byte 变量 x 放到缓冲区中,同时 position 会加 1

一起看一下不停 put 数据时,几个变量的变化:
get
get 方法,是从 position 的位置去取缓冲区中的一个字节
flip
如果想在一个 Buffer 中放入了数据,然后想从中读取的话,就要把 position 调到我想读的那个位置才行,同时需要调整 limit。

Java 中把这两步操作,封装在一个 flip 方法中:

mark
mark 就很容易理解了,它就是记住当前的位置用的
在调用过 mark 以后,再进行缓冲区的读写操作,position 就会发生变化,为了再回到当初的位置,我们可以调用 reset 方法恢复position 的值:
clear
把 Buffer 中特殊的4个变量初始为原始值
回顾一下核心点:对于 Buffer 的操作,就是在不停的变换 position 和 limit 指针的位置,达到定位读取位置和终止位置的目的,从而可以准确的在边界内读取数据。
Direct Buffer
在创建 ByteBuffer 是我们是采用的静态方法直接 allocate 得到一个 buffer 对象:
在 JVM 中,创建的对象是放入在堆中。比如,当我们 Object o = new Object() 时,会在堆内存上分配一块内存空间给 new Object() ,在栈空间上持有引用 o 保存 Object 的内存地址 。JVM 做垃圾回收,会把堆中的对象,在不同的分区中来回拷贝。内存地址会频繁发生变化,本身 Buffer 会频繁读写,这样会导致内存整理繁琐。有没有办法脱离JVM对象管理呢?在创建 Buffer 的静态方法中还有一个方法:
我们来比对一下方法的实现:
调用 allocate() 创建了一个 HeapByteBuffer ,调用 allocateDirect() 创建的是 DirectByteBuffer 。看名字很直观的表达,一个是「堆」内存,一个是「直接」内存。
看一下 DirectByteBuffer 的实现: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了 unsafe.allocateMemory 来分配内存,而 allocateMemory 是一个 native 方法,会调用 malloc 方法在 JVM 外分配一块内存空间。
总之,这里在 Java 堆外申请了一块内存,并把这个内存的地址记录下来。以后要是再使用这个ByteBuffer的话,就会直接访问从address开始的那一段内存。
DirectBuffer 一个直观的优点是不被 GC 管理,所以发生 GC 的时候,整理内存的压力就会小。当然,它并不是完全不被 GC 管理还是能被回收的,但是在 GC 平常整理内存的时候确实是不会去管它。
类结构
我们只是以常见的 ByteBuffer 为例,在 NIO 中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Buffer ,这里就不再赘述。

结论
Buffer中有两个重要指针 position 和 limit 不停变换位置一块
Buffer可读可写,内部是一个 capacity 大小的数组基本操作的 api 用法,put 、get、flip、mark、clear
flip 方法改变了指针 position 和 limit 的位置
可以在 JVM 堆外分配直接内存
今天就搞到的这里,划的重点需要牢记,Buffer 的操作不注意顺序会出现各种问题。
系列
关注我
如果您在微信阅读,请您点击链接 关注我 ,如果您在 PC 上阅读请扫码关注我,欢迎与我交流随时指出错误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小眼睛聊技术】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e57819677d77f9a34852f6e9】。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