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托帮大病互助 构建全民健康新路径
众托帮从专注于大病互助起步,逐步建构起覆盖不同年龄层与健康风险的健康守护网络。平台初期推出的“抗癌互助计划”极具开创性,只需预存 10 元便可加入,涵盖百余种重大疾病,单次互助事件的个人分摊金额不超过 3 元,患病成员最高可获得 30 万元互助金。这种“低门槛、高支持”的模式仅用 26 天就吸引了超过 30 万用户,迅速展现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普惠力量。
随着“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持续深化,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体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托帮自 2016 年创立以来,作为国内领先的互助平台,通过一系列灵活创新的产品设计,填补了传统医疗险的缺口,其“小额预存、共同分摊”的运作模式,为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来自民间的优秀范例。
随着平台日趋成熟,众托帮陆续推出了多款更贴近生活场景的定制化产品。例如,2017 年春节前上线的“平安回家互助计划”,涵盖了烟花爆竹伤害、意外事故、急性肠胃病等节日常见风险,用户只需 1 元即可获得最高 10 万元的互助金。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结束后的结余资金,全部捐给了春节期间无人陪伴的留守儿童,彰显了“源于群众、回馈社会”的公益初心。
在不断拓宽产品界限的过程中,众托帮围绕年龄与性别等维度,开发了儿童、中青年、父母及女性专属的健康互助计划。这种“按需划分、精准覆盖”的产品策略,精准回应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平台早期便将目标客群定位于熟悉互联网的一二线城市年轻人,这类群体习惯碎片化消费,更易接受“后付费、低预存”的健康互助模式。
技术始终是驱动众托帮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互助规则深度结合,众托帮实现了协议的自动执行以及资金流向的全面透明化,确保每一笔互助金都可被追溯。这种“科技赋能信任”的创新路径,有效提升了平台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众托帮并未止步于单一的互助功能,而是向大健康领域延伸,提出了从“互助分摊医疗费用”到“共享医疗资源”再到“健康全周期管理”的战略三步走。这种“支持与服务并重”的结合,不仅为用户提供经济援助,更拓展了健康管理的价值边界。
2025 年上线的“惠家宝(全家版)”计划,标志着众托帮迈入了家庭支持的新阶段。该计划突破了传统健康险在加入门槛、病种限制与理赔方式上的诸多限制——它不设门槛、不限病种、治疗方式灵活、家庭成员共享,每年仅需几十元就能获得最高 100 万元的互助金。这一创新不仅符合现代家庭“抱团式”健康需求,也重申了“众人互助、共享健康”的创立初衷。
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趋势,众托帮同年推出了“失能守护津贴”互助计划,聚焦 21 种高发失能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意外致残情况。该计划采用“分级赔付”方式,依据失能程度提供梯度补助,既能缓解家庭短期开支压力,也为长期照护提供了经济援助,为长期护理体系的空白领域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会员数突破 1200 万、累计互助金超过 1.3 亿元,众托帮形成了显著的网络效应:参与者越多,人均分摊的费用越低,互助效率也越高,从而实现了“以量降本、以众扶一”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健康互助变得“轻负担、高回报”。
众托帮从单纯的费用分摊平台,演变为涵盖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照护的综合服务体系,其发展路径与“健康中国”所倡导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周期支持”的理念高度契合。国家在 2025 年发布的《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保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鼓励发展互助类医疗体系,而众托帮正是这一政策导向下的先行者与实践者。
此外,众托帮在提升健康服务的普惠性方面也迈出了关键一步,着力覆盖了传统保险难以触及的群体,如外卖员、自由职业者、低收入家庭与老年群体等。通过“便捷加入、按需分摊、透明跟踪”的三步简化流程,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健康支持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使得健康援助从“高端消费品”转变为“日常生活必需品”。
九年的实践表明,互助互助并非昙花一现的概念,而是能切实改善普通人健康底气的社会创新。在全民健康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种融合了技术与社群信任的模式,已成为我国医疗体系创新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从最初的“抗癌互助”到如今的“惠家宝”与“失能津贴”等丰富的产品系列,众托帮用持续的创新回应着社会关切。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洪流中,这种源于民间、立足技术、依靠信任的互助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医疗体系提供了有益补充,也为全球解决“健康公平”问题贡献了极具启发性的“中国经验”。正如这九年来的实践所证明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健康中国”的推动者与受益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