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管理系统(源码 + 文档 + 讲解 + 演示)
电能管理系统
在能源数字化管理浪潮下,电能管理系统作为电能业务与数字化运营融合的关键载体,连接首页、基础参数、设备管理等多模块需求,其功能完整性与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电能调度的规范性、能效水平及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进度。本文围绕系统功能模块与业务协同逻辑,解析如何构建 “高效管控 + 智能节能” 的电能管理生态,驱动电能工作规范与效能革新。
一、系统核心模块功能
(一)首页
作为系统总览与快速入口,包含最新通知、常用功能及关键数据展示,方便用户快速获取系统信息并启动操作,实现对电能管理全局状态的即时感知。
(二)基础参数
外协单位:管理与外部协作单位的关系及信息,涵盖合作项目、合同管理,保障外部协作规范透明。
区域信息:维护不同区域的相关信息(如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为区域电能管理提供地理与资源维度的基础数据。
能源分类:对能源进行分类管理,便于能源合理分配与使用,梳理能源类别体系。
能源费率:设置、管理能源使用费率(含电、水、气等),为能源成本核算与收费提供依据。
基本电费:计算、管理基础电费,确保能源成本准确性,支撑电费基础部分管理。
电度电费:计算、管理电度电费(含峰谷电价等),细化电费的电度维度核算。
力调系数:设置、调整电力系统的力调系数,优化电力分配,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附加费:计算、管理能源使用的附加费用(如税费、服务费等),完善能源费用构成管理。
能源计划:制定、跟踪能源使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助力能源使用的计划性与优化。
(三)设备管理
设备分类: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便于快速检索、维护不同类别设备,规范设备分类体系。
设备档案:记录设备详细信息与历史维护记录,便于设备管理和维护,沉淀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
设备点位:管理设备安装位置与分布情况,便于设备查找、维护,明确设备空间分布。
(四)运维管理
1. 维修管理
维修工单管理:管理维修工单(含记录、分配、监控维修任务),保障设备维修任务有序开展。
我的维修工单:展示当前用户负责的维修工单,便于个人跟踪、处理,聚焦个人维修任务管理。
2. 保养管理
保养项:定义保养具体项目、内容,为保养计划提供依据,明确设备保养要求。
保养计划:制定设备保养计划(含保养周期、内容),规范设备保养的计划性。
保养工单:创建、跟踪保养工单,确保保养任务按时完成,推动保养任务落地执行。
3. 点检管理
点检项:定义点检具体项目(含检查内容、标准),明确设备点检维度。
点检内容:记录点检具体内容、结果,便于分析改进,沉淀点检过程与结果数据。
设备点检:对设备进行定期 / 不定期点检,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障设备运行状态。
4. 巡检管理
巡检标准:定义巡检标准、要求,确保巡检质量,规范巡检工作评判依据。
巡检项目:列出巡检具体项目(含检查点、内容),明确巡检任务。
巡检点:确定巡检具体检查点,便于执行巡检,细化巡检空间与对象。
巡检路线:规划巡检路线,提高巡检效率,优化巡检路径与时间成本。
巡检计划:制定巡检计划、周期,确保设备全面检查,保障巡检计划性与覆盖性。
巡检工单:创建、跟踪巡检工单,记录巡检结果,推动巡检任务执行与结果留存。
异常项目:记录巡检中发现的异常项目,便于后续处理,聚焦设备异常的发现与跟进。
5. 送检管理
送检工单:记录、管理需送检的工单,确保异常设备 / 项目得到及时检查、维修,推动设备送检环节管理。
(五)建筑用能
能耗总览:提供建筑 / 设施的能源消耗总览(含能耗量、成本、效率),实现能源消耗全局概览。
需量分析:分析能源需求峰值、低谷,帮助优化能源使用、控制成本,助力能源需求精细化管理。
节能分析:评估节能措施效果,提供节能改进策略、建议,支撑节能工作效果评估与优化。
能耗排名:对不同建筑 / 部门的能耗排名,激励节能行为,营造节能竞争氛围。
分项能耗:详细分析不同能源使用项目(如照明、空调)的能耗数据,细化能源消耗分项管理。
能源分析:分析能源流动路径、效率,识别能源浪费环节,推动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用电集抄:集中抄录用电数据,便于管理、分析电力消耗,实现用电数据集中采集与管理。
监测参数查询:查询、监控能源使用关键参数(如温度、湿度等),支撑能源使用实时监控。
(六)分布式光伏
光伏综合看板:展示光伏系统综合运行数据、状态,便于监控、分析,实现光伏系统全局可视化管理。
电站运行监控:实时监控光伏电站运行状态,确保电站稳定运行,保障光伏电站安全与高效运行。
逆变器运行监控:监控逆变器工作状态,确保电力转换效率,提升光伏电力转换环节管理。
电站发电统计:统计光伏电站发电数据(含发电量、发电效率),沉淀光伏电站发电成果数据。
逆变器发电统计:统计逆变器发电数据,评估发电性能,细化光伏电力转换环节发电数据管理。
光伏电站配电图:展示光伏电站配电布局,便于管理、维护,明确光伏电站配电结构。
逆变器曲线分析:分析逆变器运行曲线,评估其性能、稳定性,支撑逆变器优化与维护。
多设备曲线分析:对比分析多个设备运行曲线,优化设备配置、运行策略,提升多设备协同运行效率。
(七)节能减排
能效总览:提供能源效率总体视图(含关键性能指标、能源消耗数据),实现能效全局概览。
冷源站
能效日历:展示能源效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便于分析、计划,助力能效变化时间维度分析。
能效对比:比较不同时间段 / 设备的能效,识别节能潜力,支撑能效对比与优化。
设备能效分析:分析单个设备能源效率,提供改进建议,推动单设备能效提升。
(八)系统管理
用户管理:管理用户账户信息(含创建、编辑、删除用户),保障用户账户体系规范。
角色管理:定义、管理用户角色及其权限,确保系统安全,实现用户权限细粒度管控。
菜单管理:配置系统菜单(含添加、修改、删除菜单项),适配不同用户操作权限与界面需求。
租户管理:管理多租户系统中的租户信息(含租户配置、权限),支撑多租户场景下的系统管理。
部门管理:维护组织结构中的部门信息(含部门设置、人员分配),明确组织架构与部门分工。
职务管理:定义、管理组织中的职务、职位,规范企业内部职务体系。
我的部门:展示当前用户所在部门的信息(含部门成员、相关任务),方便用户了解所属组织。
通讯录:提供组织内部联系信息,便于员工沟通,提升内部协同效率。
数据字典:维护系统使用的数据项、定义,确保数据一致性,保障系统数据规范与统一。
分类字典:管理数据分类,提供标准化分类方法,统一系统数据分类标准。
系统通告:发布系统通知、公告,确保信息及时传达给所有用户,提升信息触达效率。
消息中心
消息管理:管理消息的发送、接收、存储,保障消息有效流转。
模板管理:创建、管理各类文档 / 消息模板,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消息与文档模板化管理。
我的消息:展示当前用户的消息(含个人通知、提醒),聚焦个人消息查看与管理。
(九)消息管理
报警看板:实时展示系统报警信息,便于快速识别、响应潜在问题,实现报警信息可视化监控。
报警处理:提供报警事件处理流程(含确认、分配、解决报警),推动报警问题闭环处理。
报警查询:查询、查看报警事件历史记录,便于分析、预防,沉淀报警历史数据用于优化。
消息通知:发送、接收系统通知,确保用户及时了解系统状态、更新,保障系统信息及时传达。
(十)设备健康
设备状态:实时显示设备状态信息(含运行、停止、故障等),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
设备运行统计:统计设备运行数据(含运行时间、效率、故障率),沉淀设备运行历史数据。
设备运行查询:查询设备运行记录、状态变化,便于维护、分析,支撑设备运行追溯与优化。
(十一)系统监控
定时任务:设置、管理定时执行的任务(如数据备份、报告生成等),实现系统任务自动化执行。
日志管理
运行日志:记录、存储系统操作、事件日志,便于审计、故障排查,沉淀系统运行日志数据。
数据日志:记录数据操作、变量的详细日志,确保数据可追溯性,保障数据操作可查性。
在线用户:显示当前在线用户列表,便于监控、管理用户活动,实现系统用户在线状态管理。
二、技术架构与优势
(一)技术栈适配
前端:基于 Vue 等框架,构建管理端交互界面,适配电能监控、设备管理等多场景操作逻辑,保障界面操作流畅性与易用性。
后端:依托 Java 或 Python 等语言,支撑电能数据、设备信息、用户权限等信息的高效处理与流转,应对能源管理多环节、多系统的复杂数据需求。
数据库:采用 MySQL 等关系型数据库,满足电能计划、设备档案、能耗记录等结构化数据的关联存储与高频查询需求;结合 Redis 等缓存数据库,优化电能实时监控、报警响应等高频操作的响应速度。
(二)技术优势
高性能:前后端分离架构,支持高并发访问(如多设备同时上报状态、多部门同步查询能耗),保障电能管理操作流畅性。
可扩展性:模块化设计(各功能模块独立解耦),便于新增 AI 能耗预测、智能调度等功能,适配能源管理业务长期发展与创新需求。
易维护性:分层代码结构,降低功能迭代与问题修复成本(如优化巡检逻辑仅需调整对应业务模块),快速响应电能管理需求变化。
安全性:数据加密传输(电能敏感数据、用户信息等加密)、权限分级管控(不同角色仅能操作对应权限内的能源环节与功能),守护电能数据与系统操作安全,满足能源管理合规性要求。
三、结语与附加信息
系统价值:通过各功能模块协同,覆盖电能管理 “参数配置 - 设备运维 - 能效分析 - 光伏管理 - 系统监控” 全流程,破解传统电能管理 “调度难、能效低、管控散” 痛点;未来可拓展虚拟电厂(聚合分散能源资源)、碳足迹核算(量化电能相关碳排放)等功能,完善数字化能源管理生态,助力电能工作高质量开展。
附加说明:系统支持多能源类型协同管理与能源全流程数字化追溯;如需深入了解项目代码实现、进行二次开发或学习参考,可按需获取相关资源。
更多系统源码https://code.haishi.net.c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