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云南的那山,那水,那些人
中国人对于乡村的美好想象,是有一套刻进了 DNA 的精神模板的:
田园村村皆画本,湖山处处有诗材——是对乡村宜人生态环境的喜爱;
男耕女馌常满野,宿麦覆块皆苍苍——是对乡村经济生产发展的期许;
东巷南巷新月明,南村北村戏鼓声——是对乡村日常安闲生活的向往。
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乡村。
就像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乡村也不能脱离现实的资源禀赋、环境限制和产业困境,去畅想田园牧歌。这时候,以 5G、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ICT 技术,可以解决乡村生态生产生活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可以打破城乡不平衡的宏观差异,成为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前不久,我们造访了云南保山、大理、楚雄等地的农村,发现云南移动联合华为,开展了多项 ICT 技术的落地应用,为乡村的生态和谐、生产发展、生活美好,带去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数字乡村能有多美好,是由三个“关于人”的问题决定的。
生态之问:彩云之南的守护者,由谁来守护?
群山高崭岩,凌越如鸟翔,封豕骤跧伏,巨象遥披攘。山林如画,种群繁多,是古人对云南当地生态环境的描述,云南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毋庸置疑的。
大自然和野生动物们需要保护,而它们的守护者,就成了格外辛苦的一线工作者。这次来云南,我们看见了这些人:
他是一个刚毕业来到云南保山的大学生,负责护林和野外动物保护工作,野外科考一去就是很多天,大山里林木茂密、陡峭崎岖,连帐篷都不能带,只能背着铺盖卷行路,风餐露宿在野外。
他是一个云南大理的老年护林员,一辈子看着这片林子,每天瞭望山林,防范山火。没有欣赏苍山洱海的闲情逸致,只有常年守在山顶瞭望塔的孤独,这几年视力有所下降,他特别担心因为自己的疏漏让森林陷入危机。
她是一位洱海流域的“河长”,负责某一段支流的水质情况,每到旅游旺季,就要密集地宣讲科普,蹲点防范往河里乱扔东西的游客和违规排污的商户,可能几天都回不了一次家。
云南要发展,既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也不能让一个个守护者困守在野外,人拉肩扛的模式效率也比较低,怎么办?远山密林河谷,这些传统技术难以覆盖的区域,5G 反而可以深入其中,成了守护者们的好帮手。
今天,云南移动和华为通过 ICT 技术的综合运用,已经让山林湖海的实时化监测保护,成为现实。徜徉在数字云南的山水之间,我们可以:
听见万物的吟唱:保护生物多样性,认识和了解是第一步。基于 5G 网络的建设,云南移动在大山深处布设了近 100 个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相机,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 5G 传输,可以将图像、视频、位置等数据实时回传,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配合可在手机终端和电脑上使用的定位监测平台,全面采集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信息。
借助“千里眼”,候鸟的迁徙、大象的栖息、植被的变化,尽在研究人员眼中,不用全靠双腿跋山涉水去蹲守观测,研究数据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为生物保护提供更多参考。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实时发送警报,保护部门也可以快速到现场勘查。
看见森林的危机:第一时间发现火情,护林员不再是孤军奋战,还拥有了 ICT 这位“队友”。云南移动大理分公司在大理全州重点保护区域以及森林火灾易发、频发区域,布下了 194 套热成像监控设备,45 套远程应急广播,每 15 至 30 分钟就自动对监控区域巡航监测一周,仅 1 平方米大小的火源也能及时发现,采集的数据经由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分析处理,快速判断灾情,预警信息及时通过护林员管基于是管理系统发送给一线工作人员。定位精度误差不超过 50 米,大大提高了现场查处的效率,让火情早发现早处理。
在香格里拉、楚雄、丽江、玉溪……云南移动智慧林业项目已经成为森林的“安全屏障”。
碰触湖海的清澈: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苍山洱海边,云南已经展开了对洱海的保护治理,湖水清冽,海鸥漫天,苍山覆雪,的确不负盛名。而现在,洱海治理又进一步升级了,云南移动用 ICT 技术建设起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一张网。这张网的底座是 5G 技术,云南移动实现了环洱海重点区域的 5G 全面覆盖,并在大庄抽水站、喜洲古镇、双廊古镇等地打造了环洱海生态廊道 5G 样板区。
5G 基站为智能水质监测、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无人船、无人清扫车、无人超市等应用落地,提供了基础网络保障,无盲区无死角的数智化湖域监测,保住了一池碧水。
生态保护很难做,难在天险,难在地阔,而人力是相对有限的。更优质的联接,更高效的智能软硬件,正在改善云南生态守护者的工作条件。人守护云南的山水风物,ICT 技术守护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就藏在被 5G 摄像头记录下来的松涛鸟鸣、碧波万顷。
生产之问:云南咖啡卖不上价,年轻人为什么回乡?
此次云南之行,我们打卡了中国咖啡第一村——位于云南边境的保山市新寨村。之所以敢称第一村,一是这里的咖啡“品质好”,新寨村位于海拔约 1000 米的半山腰上,地理环境很适宜种植咖啡作物,是保山小粒咖啡的原产地,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咖啡能“卖的贵”。全球咖啡产业链上,保山咖啡是原材料的上游环节,议价能力很低,过去新寨村的咖啡每亩收入不到一千元,产业转型升级之后,这里精品咖啡种植技术提高,还增加了很多精品咖啡厅,咖啡园区直播、咖啡主题旅游、电商销售等新业态。目前,全村咖啡年产量 4000 吨以上,年收入 7000 多万元。
咖啡能卖贵,说明品质达标、品牌价值高、消费者认可、经济产值大,这对咖啡这种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发展,非常重要。
可是,保山地处偏远,很多咖农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商业咖啡是怎么运作的,有人种了一辈子咖啡豆,自己都没喝过一杯咖啡,更别提打造品牌、提升种植技术了。有一段时间,咖农们觉得种咖啡没有前景,想要砍掉咖啡树种植其他作物。而年轻人自然也不愿意留下来种咖啡,咖农普遍“断层”。
从商业咖啡到精品咖啡的产业升级之路,ICT 技术提供了解决思路。
云南移动在新寨万亩咖啡园区域,布设了 5 个 700MHz 的 5G 基站,实现了 5G 全覆盖。5G 支持物联网作物环境监测,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视觉技术,能够科学化监测咖啡种植加工过程,提升保山咖啡的品质。
有产业就有了人气。这几年,一群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给新寨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在家乡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在这里,新一代咖人可以运用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商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向外推广云南咖啡。咪咕咖啡金融街店店长,据说就是保山人,咪咕咖啡用的就是本地的咖啡豆,达到了大城市精品咖啡一样的品质。
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网红咖啡店,体验当地咖啡文化,在咖啡园里漫步,随时上网发短视频,又为新寨村带来一波关注。
咖啡第一村已经被 ICT 技术改头换面,有着不逊色于城市的数字水平。云南咖啡不再是全球产业链底层的角色,当地年轻人也不再只有务农和外出两种选择,人生的可能性打开了,乡村产业的未来也就改变了。
生活之问:生于村老于村的人生,就一定落伍吗?
村里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孩子们没法正常上网课,久而久之,资源缺失与生活贫瘠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城乡数字鸿沟所导致的情况。
乡村生活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与现代化城市有差距。数字基础设施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不平衡就会以马太效应越来越大。乡村振兴,要重燃乡村生活的向往,必须要抹平数字鸿沟。但是,乡村居住区的密度没有城市高,所以要将光纤宽带等重型基础设施引入乡村,经济效益比较低,但乡村不能没有数字化,怎么办呢?
云南移动联合华为,把利用成本效率高的 ICT 解决方案,帮助农村地区接入数字世界。
理解乡村生活,有两个层面:一是基本生活,包括基础设施,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二是生活质量,包括健康、教育、文娱等丰富资源。
基于 5G 网络,一批综合 ICT 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已经落地保山、大理、楚雄等云南乡镇,为基本生活提供数字化保障。
截止 2022 年底,云南移动在全省建设了 4.6 万站 5G 基站,实现 130 个区县 2.6G+700M 双层网覆盖、所有乡镇连续覆盖,以及部分重点区域、发达农村、重点物业场所良好覆盖,成功织起一张 5G 精品网。
在这张网上,乡村居民可以运营多种数字服务,比如楚雄市 5G+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云平台,就集中了手机治理通、应急广播、智慧出行等服务应用,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用手机一键查询、预约办事,不仅办事比以前更加便捷,村民还能借助平台上的电子营销、旅游等板块,扩展增收渠道。办事不求人,腰包也鼓了,乡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就强了
对于乡村管理者来说,基于 5G 的数字服务平台,将乡村治理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大大减少了基层工作者的负担。以前要走村到户去做调研、听心声、送服务,如今数字平台集成了综合安防、云广播、数字管家等信息系统,可以进行远程监控、智能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很多事情就能及时发现、线上处理,效率显著提升。
这些基本设施的升级,紧接着带来的就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村里的孩子可以线上教学来获得远程教育,村里的老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应用使用医保,青壮年也通过新的技术和应用让农业生产更便捷、效益更高,切实获利。
弭平城乡数字鸿沟,乡村生活正在变得格外活力、丰富、充满希望和吸引力。
再一次,找到美好乡村
中国文化中从来都不缺乏对美好乡村的想象、书写和描绘,我们没有忘记过乡村,也不需要重新想象乡村。
所需要做的,是看见乡村的潜力与禀赋,用 ICT 技术拉乡村一把,消除长期积累下的数字鸿沟,乡村的那山、那水、那些人,自然就会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向着繁荣奋力生长。
云南移动和华为一起,在云南探索并落地应用了一套可行方案,利用多种数字技术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乡土中国与数字技术的拥抱,正在酝酿出无数个生命的美好时刻。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脑极体】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264f0481238274bc4c1d1239】。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