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告别研发痛点!群核科技靠 “自动化左移” 重构质量效能,效能飙升有何秘诀?

  • 2025-08-12
    浙江
  • 本文字数:6068 字

    阅读完需:约 20 分钟

告别研发痛点!群核科技靠 “自动化左移” 重构质量效能,效能飙升有何秘诀?

一、背景:从 “被动救火” 到 “主动预防” 的质量突围


1.1 传统研发流程的痛点全景:问题层层传递

在传统研发流程中,“测试后置” 成为效率与质量的核心瓶颈:

  • 环境配置碎片化:开发需跨多个平台手动搭建测试环境,流程繁琐且容易出错,新人需要较长时间学习,环境冲突问题频繁出现,甚至可能引发生产故障。

  • 接口协作低效化:研发提测时提供的接口信息与代码实现存在偏差,测试需花费大量时间将接口文档转化为可执行用例,且研发调试数据难以沉淀,导致历史接口维护困难。

  • 缺陷暴露滞后化:大部分缺陷在提测后集中爆发,修复成本高且容易延误版本进度,对项目效率和质量造成双重影响。


1.2 群核科技的破局策略:左移理念与技术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群核科技提出 “自动化测试左移” 体系,核心策略包括:

  • 责任前移:将测试环节嵌入开发流程,要求提测前完成环境自测、接口用例录入及自动化验证,实现 “开发即测试” 的主动质量控制。

  • 工具整合:打通开发、测试全链路工具,构建 “环境创建 - 测试执行 - 风险分析” 自动化闭环,减少人工操作成本,提升协作效率。

  • 智能驱动:借助智能分析技术优化测试策略,例如根据代码变更动态筛选测试用例,提升测试精准度和执行效率。


1.3 从理念到实践的自然衔接

基于这一体系,群核科技在户型性能自测、接口自动化左移、提测自动化左移三大场景中展开深度实践,探索出可复用的效率与质量提升路径,有效破解传统研发流程的核心困局。


二、实践路径:三大场景下的自动化左移落地


2.1 户型性能自测:让性能风险可见可控


2.1.1 痛点突破:多平台环境配置的 “迷宫困境” 与一键式破局

在传统开发自测流程中,环境配置难成为效率提升的 “第一堵墙”:

  • 跨平台操作碎片化:

开发需依次登录 Pub(前端应用发布平台)、Moon(后端应用发布平台)、apollo(自动化任务执行平台)、Jenkins 等 5+平台,手动完成代码构建、参数配置、服务部署。例如,创建一个户型性能自测环境需经历:

  • 在 Pub 勾选 “支持 URL 指定版本” 并等待构建(耗时 10 分钟);

  • 在 Moon 配置后端服务路由规则(需参考 3 份操作手册,耗时 20 分钟);

  • 在 Apollo 平台手动绑定环境变量与测试脚本(新人常因参数错误重试 2-3 次,耗时 1 小时)。全流程平均耗时 4-6 小时,且操作步骤分散在各平台文档中,新人首次配置需 2-3 整天学习才能完成。

  • 环境冲突频发:

多分支并行开发时,手动配置易导致环境变量污染(如不同分支共用同一网关配置),引发 “数据串流” 问题。某业务场景中因环境未隔离导致数据异常,经自动化隔离方案优化后,同类问题修复时效提升超 80%。


2.1.2 场景革新:四维一体的智能自测体系重构

  • 一键式智能部署:通过测试管理平台底层集成 Moon(后端应用发布平台)和 PUB(前端应用发布平台),开发人员仅需点击「自动创建环境」按钮,系统即可基于当前事项代码分支(如 feature/xxx)自动拉取代码仓库镜像,支持自定义的配置前后端服务,10 分钟内完成前端(Pub)、后端(Moon)服务的部署,环境创建效率显著提升。

  • 动态隔离机制:每个环境自动生成唯一域名(如 issue-12345.xxxx.qunhequnhe.com),通过 API 网关实现流量隔离,避免多分支并行开发时的接口调用冲突。确保不同版本的测试数据完全隔离。

  • Apollo 深度集成:测试管理平台通过 OpenAPI 打通 Apollo(自动化任务执行平台),研发人员在创建测试计划时可直接复制 Apollo(自动化任务执行平台) 测试计划,并通过可视化参数面板配置执行逻辑:

    环境绑定:自动关联当前环境的域名与 appfv 参数(如 hxMaster),确保脚本访问正确的测试环境;

    基线锚点:通过选择历史版本(如 sitdefault)自动生成基线对比任务,智能匹配对应基线数据。

  • AI 异常检测

    基线学习:基于性能测试基线数据,对比当前任务和基线任务,生成各指标的波动区间;

    差异分析:对比当前测试结果与基线,若 FPS 下降超过 5% 或帧耗时峰值突破 50ms,AI 自动标记异常点并生成分析报告,误报率较人工分析得到了有效降低;

    企信预警:对接企业微信,实时推送包含对比计划性能异常的预警消息,负责人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


2.1.3 全流程闭环的 “效能中枢”

  • 一站式管理平台:

    多工具集成:测试管理平台整合 Apollo(任务执行)、Tetris(性能看板)、GitLab(代码仓库)、Moon(后端应用发布平台)/pub(前端应用发布平台)等工具,提供统一入口与数据视图;

    执行监控:实时展示测试计划的执行进度、用例通过率、支持批量暂停 / 重启任务,提升异常计划处理效率。

    报告沉淀:自动归档历史测试报告,自动生成报告等。

  • 闭环优化机制:

    问题流转:测试失败可直接创建缺陷并关联代码变更,研发修复后可直接在原计划中重启测试,有效缩短闭环周期;

    数据反哺:通过看板数据(如各场景性能趋势、接口左移覆盖率)驱动流程优化,例如针对 FPS 波动频繁的场景,推动研发团队建立组件级性能优化规范。


2.1.4 总结:从 “工具堆砌” 到 “智能生态” 的质变

群核科技性能自测自动化左移的核心突破,在于将环境、计划、数据、工具四大模块深度解耦又有机协同:

  • 环境层:一键智能部署生产级隔离能力,确保自测结果真实可靠;

  • 计划层:通过参数化配置与基线管理,实现测试精准触达;

  • 数据层:借助 AI 挖掘质量风险,变 “事后验证” 为 “事前预防”;

  • 工具层:打通研发全链路,让自动化成为研发流程的 “基础设施”。

这一体系不仅为单个项目节省了大量的测试成本,更通过数据资产沉淀与组织能力升级,为规模化质量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 AI 与低代码技术的深度融合,自动化左移将进一步向 “无感化质量防护” 演进,让质量成为研发效率的加速器而非减速器。


2.2 接口自动化左移:从 “单兵作战” 到 “流程固化”


2.2.1 痛点突破:接口维护 “断档” 与低效协作的双重困局

在敏捷迭代中,新接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期存在三大核心痛点:

  • 信息传递断层

研发提测前仅提供简易接口文档(如字段列表),测试需手动将接口信息转化为 Apollo 平台可执行的测试用例(Case),单次录入耗时 2-4 小时。由于缺乏自动化同步机制,常出现文档与代码逻辑不一致的情况,某项目曾因接口路径变更未同步,导致测试录入的 30+ 个 Case 全部失效,返工成本超 2 人 / 天。

  • 调试链路冗长

测试在单分支部署后调试接口时,频繁遭遇 404 错误,经排查发现是研发未及时发布网关配置。传统模式下,测试需通过企信 / 会议协调研发手动发布,单次沟通耗时 30 分钟以上,且易因遗漏导致问题反复。

  • 工具碎片化导致维护失焦

研发习惯使用 Postman 进行本地调试,但调试数据未沉淀到接口管理平台,形成 “数据孤岛”。当需求迭代涉及历史接口变更时,因缺乏可追溯的测试记录,常需重新梳理逻辑。


2.2.2 场景革新:从 “人工接力” 到 “平台化闭环” 的效率革命

群核科技通过 “研发自测前移 + 平台工具整合” 双轮驱动,重构接口测试流程:

  • 研发主导的自动化 Case 管理:

    自测即维护:研发在本地调试时,可直接通过 Apollo 平台执行调试来生成可执行 Case。国际化团队试点后,接口 Case 维护周期从需求提测后 3 天 提前至开发阶段 1 天内。

    流量自动导入:在 Apollo 测试计划创建页面,点击「从流量回放导入」按钮,可批量选择已脱敏的流量文件,自动生成可执行的 Case 集合。

  • 测试左移与环境联动:

    分支隔离测试:通过 Moon 平台为每个开发分支创建独立测试环境,Apollo 测试计划自动绑定对应环境变量(如 env=dev-feature-123),确保测试流量精准路由至目标分支,避免跨分支干扰。

  • 可持续的接口资产沉淀:

    数据驱动优化:通过平台看板实时监控接口测试覆盖率、失败率趋势。以国际化团队为例,全球平台组后端缺陷密度从 0.57 降至 0.3,同比降低 47.37%;后端代码缺陷数从 40 个减少至 22 个,降低 45%。国际化其他敏捷组(除全球平台组)缺陷密度从 0.061 降至 0.057,同比降低 6%;缺陷数从 9 个降至 6 个,降低 33%。


2.2.3 总结:数据驱动的质量前移

通过将接口测试融入研发日常工作流,群核科技实现了:

  • 研发质量提升:全球平台组缺陷密度下降 47.37%,缺陷数减少 45%;其他组缺陷密度下降 6%,缺陷数减少 33%

  • 测试效率优化:研发提测前完成 Case 录入与调试,测试人员仅需校验 Case,节省大量人力时间;在本流程试用期间研发在 Apollo 平台创建 102 条 Case,彻底改变 “数据孤岛” 现状。

  • 协作流程固化:提测前接口测试计划通过率 100%成为强制卡点,新增接口覆盖率从 0%提升至 58.3%31.3%,从源头保障接口质量。


2.3 提测自动化左移:提测阶段的 “质量守门员”


2.3.1 痛点突破:自动化在 MR 阶段的 “肠梗阻” 破局

在 UI 自动化运行逐渐稳定之后,我们进行了左移的尝试。刚开始设想的比较理想,希望能直接在 mr 阶段运行接口和 UI 自动化,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传统 MR(Merge Request)流程中,UI 自动化测试面临三重效率瓶颈:

  • 高频触发与长时运行的矛盾

每次 MR 提交均触发全量自动化计划,针对一些大的测试计划单轮执行耗时半个小时,若遇代码不稳定,每日多次触发导致流水线严重阻塞。

  • 开发与测试的协作断层

测试编写的自动化用例依赖前端组件定位逻辑(如 XPath/CSS Selector),开发排查失败用例时需跨团队沟通,单次问题定位耗时 2-3 小时。

  • 不稳定代码引发的 “狼来了” 效应

MR 阶段代码尚未完全稳定(如存在临时调试代码),导致自动化失败率高达 45%,其中 70% 为偶发环境波动或非功能性缺陷(如加载超时),消耗大量无效排查资源。


2.3.2 场景革新:提测环节的 “智能过滤闸口”

群核科技将 UI 自动化左移至提测阶段,通过 “环境自动化构建 + 精准用例筛选 + 柔性卡点机制”,打造轻量级质量防护层:

自动化环境:代码级精准映射的 “秒级镜像”

  • 智能环境编排

    当开发将事项状态置为 “待测试” 时,系统自动解析 Issue 关联的代码仓库(如 GitLab)和分支(如 feature/xxx),基于 Docker Compose 一键生成隔离环境:

  • 前端服务:从 Pub(前端应用发布平台)拉取对应分支构建产物,自动注入 appfv=issue-12345 标签。

  • 后端服务:通过 Moon(后端应用发布平台)部署分支代码,同步更新网关路由规则,确保请求精准路由至提测环境,环境构建耗时从 30 分钟降至 5 分钟

  • 动态资源调度

    提测环境分配独立 Node 节点,长时间未使用的提测环境,将直接删除,避免多环境资源抢占导致的测试不稳定。

精准用例筛选:代码变更驱动的 “智能裁剪”

  • diff 分析与场景映射:

    对接精准测试平台,自动对比提测分支与线上版本的代码差异(API 接口),通过以下规则智能筛选测试用例:

  • 接口关联用例:若新增/api/user/validate 接口,则触发该接口对应的链路上的所有 case。用例筛选准确率达 89%,单次执行用例数从 200+降至 30-50,运行时间缩短 70%

  • 业务线自主维护:从 “被动执行” 到 “主动定义”

测试管理平台提供可视化计划构建工具,业务线可根据自身场景(如户型顶墙、左侧栏)自主创建 “左移专用测试计划”,包含:

  • 高频操作集:提取用户使用 Top 20 的功能(如 “画墙 - 添加门窗 - 渲染效果图”),形成轻量级冒烟套件,单次执行耗时控制在 15 分钟内

  • 场景标签库:按业务模块(如 “硬装 / 软装”)、项目归属等为用例打标,某业务线通过标签组合快速生成适配测试集,效率提升 60%


2.3.2.3 柔性卡点机制:人工协同的 “智能放行”

人工确认留痕:

当自动化卡点触发时,测试人员可通过可视化面板查看失败详情(含执行视频、日志、截图),1 分钟内完成以下操作:

  • 快速放行:对已知非功能性问题(如临时网络波动),勾选 “人工确认通过”,跳过阻塞继续提测;人工介入平均耗时从 2 小时降至 5 分钟


2.3.3 总结

通过将 UI 自动化从 MR 阶段的 “阻塞器” 转化为提测环节的 “智能过滤器”,群核科技不仅破解了效率与质量的矛盾,更重新定义了研发流程中的质量责任边界 —— 让测试从 “流程终点” 走向 “开发协作起点”,最终实现 “代码提交即质量确认” 的敏捷理想。


三、价值沉淀:从 “效率提升” 到 “组织进化”


3.1 效率跃升:从 “周级耗时” 到 “分钟级响应” 的效能革命

  • 时间成本锐减

性能自测平均耗时从传统模式的 2 天压缩至 4 小时,接口测试提测通过率从 65%提升至 92%。以某大型户型设计项目为例,自动化左移前,开发与测试需协同 2 天完成环境配置与手动测试,且因环境冲突多次返工;引入后,开发通过一键式自动化流程在本地完成自测,4 小时内输出包含 AI 分析的完整报告,项目整体交付周期缩短 15%。

  • 资源效率倍增

环境配置人力投入减少 70%,跨团队沟通成本下降 50%。通过自动化环境构建与流量回放技术,原本需要专职团队维护的测试环境,现由开发自助完成。


3.2 质量前移:缺陷拦截率从 “被动善后” 到 “主动预防” 的质变

  • 风险前置化

自动化左移实现缺陷拦截关口大幅前移,以国际化团队为例:

国际化平台组作为试点,后端缺陷密度从 0.57(缺陷数/千行代码)降至 0.3,同比降低 47.37%;后端代码缺陷数从 40 个减少至 22 个,降幅达 45%,其中 75%的缺陷在开发阶段拦截,避免流入测试及生产环境。

  • 标准体系化

建立标准化流程文档,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组织资产。文档内置多个典型案例库,新员工通过标准化培训,平均 2 天即可掌握自动化左移核心技能,团队知识传承效率提升 50%,避免因人员流动导致的质量经验断层。


3.3 协同升级:从 “部门墙” 到 “质量共同体” 的协作重构

  • 角色职能转型

研发从 “被动修复缺陷” 转向 “主动设计测试”,测试团队从 “执行主力” 升级为 “流程架构师”。

  • 数据驱动决策

全流程数据看板覆盖性能基线、接口覆盖率、环境健康度等 20 + 核心指标,管理层可实时监控质量趋势。例如,通过接口左移覆盖率看板发现某业务线覆盖率仅 60%,触发专项治理后提升至 90%,实现 “数据洞察 - 决策执行 - 效果验证” 的闭环管理。


四、未来展望:智能化与规模化的双轮驱动


4.1 智能分析深化:让 AI 成为质量决策的 “共同创造者”

  • 引入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历史测试数据,构建缺陷预测引擎,自动识别代码变更中的高风险区域,将误报率降至 20%以下。

  • 通过 ai,实现测试报告自动生成与问题根因分析,研发可通过对话式交互快速定位缺陷,平均排查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


4.2 场景规模化拓展:从 “单点突破” 到 “全栈覆盖”

  • 技术栈延伸:将自动化左移能力从前端、接口测试拓展至后端服务、移动端、低代码平台,构建 “端到端” 全栈质量防护网,计划 2025 年实现核心业务线 95%覆盖


4.3 工具链深度集成:打造 “无感化” 质量基础设施

  • 打通代码仓库(GitLab)、CI/CD(Jenkins)、测试平台(Apollo)、监控系统(Tetris)的全链路数据,实现代码提交后自动触发环境构建 - 测试执行 - 结果反馈的无人值守流程,人工介入节点减少 60%

  • 支持研发快速创建测试计划,降低技术门槛,预计使非测试人员的自动化参与度从 30%提升至 70%,形成 “全员质量” 的组织文化。


结语

自动化左移的本质,是将质量保障从 “独立环节” 融入 “研发基因”。群核科技通过技术赋能与流程重构,让每一次代码变更都经历 “自动化验证 - 智能化分析 -协同化优化” 的淬炼,不仅实现了单个项目的效率跃迁,更培育了 “质量内建于开发流程” 的组织能力。未来,我们将以智能化为引擎、以规模化为版图,持续拓展自动化左移的边界,让高质量交付成为敏捷研发的默认选项,为行业效能提升提供可复用的 “群核方案”。



用户头像

志存高远 2025-07-22 加入

群核科技(酷家乐)质量效能官方号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告别研发痛点!群核科技靠 “自动化左移” 重构质量效能,效能飙升有何秘诀?_杭州群核科技质量效能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