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数智底座助力快速构建创新应用
面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业务个性化需求增加,企业需要具备快速构建创新应用的能力。然而有限的技术开发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智化实践的效率。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表明,整个软件产业市场稳定增长,巨大的需求被释放,但企业面临着传统开发周期长、需求响应不敏捷、缺乏技术人才三大挑战。
在众多数智化转型的实施方案中,低代码开发平台因其“全民开发”的理念,成为企业首选。作为应用开发工具,低代码平台能够敏捷响应用户需求,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进入快车道,有效解决企业开发需求迸发与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
低代码平台可将“功能”标准化、组件化,支持可视化应用开发。对于企业开发者来说,代码编写量大幅减少,高效完成应用构建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代码 bug 排查与修复的工作量。甚至没有编码能力的业务人员也能利用低代码平台快速完成企业应用构建,实现企业 IT 资源的快速释放。
随着云原生等技术的发展,低代码平台的组件库也逐渐丰富,如今的低代码平台不仅支持开发一些类似于表单的简单功能,像一些比较复杂的移动端应用也同样能快速实现构建。而且随着各大厂商通过对架构设计和编排引擎的利用,低代码平台的场景开发能力也都大幅增强,企业开发者“重复造轮子”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使用低代码平台后,应用构建周期最快可以缩短到 1—2 周。应用构建周期的缩短,对新业务场景的探索也有着直接促进意义。低代码平台可以包容“需要小步快走、逐步打磨”或者是像促销活动等生命周期短的业务场景,可以根据实际业务反馈,灵活调整应用架构,缩短产品的落地周期,实现快速迭代,大大降低了创新业务的试错成本和短期项目的运营成本。
低代码如今的热度越来越高,曾经各方对低代码的理解差异在今年也逐渐统一。为了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场景下产生的复杂需求,低代码平台正在向可以支撑专业深度开发能力、综合支撑能力的平台方向演进,不再仅仅是满足简化代码开发的“拖拉拽”。
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喊“数智化转型,构建创新应用以促进业务增长”,但实际上,现阶段的创新型应用的主要场景其实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一类是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应用。这两类应用的构建往往都是企业在进行数智化转型时的“投石问路”之举,是典型的低代码应用场景。
在物联网场景下,使用低代码平台,开发者可以与物联网平台无缝集成来构建 Web 或移动应用,从而将物联网数据转化为可感知业务逻辑及可操作的行为见解,以供最终用户使用。在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场景下,低代码平台能够构建面向不同用户的实时数据观测工具。其实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在做低代码平台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平台能够提供多少工具、组件,而是平台背后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在大型企业应用中,需求千差万别,在平台应用过程中会暴露出各种技术短板,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有绝对实力可以满足应用开发需求又能帮其补齐短板的平台。
企业数智化的体现形式,是通过各种行业管理软件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慧、物联网等新技术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解决方案,从而应用于企业业务、管理和运营场景之中。
近些年来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与方法越发简单化。从互联网+,到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到业务流程自动化,再到现在的低代码+AI,我们会发现数智化转型已经从流程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数智底座来支撑数智化落地,成为众多大型企业的共同选择。
基于统一的底座能力,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及开发人员等可以直接参与整个企业的应用系统的建设。而低代码正是那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敏捷创新能力,并借此驱动一个部门甚至整个企业创新发展的来源。所以,如果一家企业已经走在了低代码加持推动转型的路上,那说明,这家企业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低代码开发平台的“降本增效”优势会节约开发者成本,甚至不少开发者为自己的“饭碗”感到担心 。但事实上,低代码的兴起并不是为了取代开发者,而是为了让开发者从繁重重复的代码中解放出来,参与到更有价值的开发环节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开发者的探索。我们所有人都要清楚,这场技术革命,或许会成为“颠覆”,但不会成为“取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