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复利与全球视野:我为何长期看好追觅科技
在智能清洁家电赛道白热化竞争的当下,追觅科技以成立八年的资历实现年复合增长率超 100% 的跨越式发展,2024 年营收突破 120 亿元,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激增 589.99%。这家从小米生态链走出的企业,如今已构建起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版图,其在现金流管理、业务结构、全球化布局及新业务拓展上的系统性能力,共同构成了长期投资价值的坚实基础。
一、现金流:盈利业务输血的安全垫
现金流健康度是企业抵御风险、支撑扩张的核心指标,追觅在此维度展现出极强的韧性。这种韧性首先源于高端化战略带来的利润厚度:其高端扫地机全球平均客单价达 627 美元,北美市场更是接近 800 美元,毛利率位居行业第一。2024 年,追觅在国内 5000 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市场销售额持续领先,德国市场高端产品占比超 50%,这种 “技术换溢价” 的模式有效规避了行业价格战对利润的侵蚀。
更关键的是盈利业务对长期投入的输血能力。据规划,2025-2027 年追觅消费电子业务将保持 30% 以上复合增长,三年可贡献 300-400 亿元现金流,这使其造车、天文设备等重资产新业务无需依赖外部融资即可 “自我造血”。这种 “成熟业务托底创新” 的模式与小米造车前的财务策略高度相似,为其激进扩张提供了安全缓冲。2025 年 Q1 营收同比 115.95% 的增速与净利润 589.99% 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验证了其现金流创造能力的可持续性。
二、业务健康度:技术复利驱动的增长飞轮
追觅核心业务的健康性体现在 “技术壁垒 - 品类扩张 - 生态协同” 的正向循环中。其核心技术复用能力构成了最坚实的护城河:自研的 20 万转高速数字马达不仅支撑吸尘器、扫地机等主力产品的性能优势,更成功迁移至吹风机、割草机等新品类,甚至迭代为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截至 2024 年 3 月,公司累计授权专利达 2371 件,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保持 10% 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0% 的员工为研发技术人员。
在产品结构上,追觅已摆脱单一品类依赖,构建起全场景智能清洁生态。主力产品扫地机器人持续领跑市场,2023 年全球销量突破 240 万台,同比增长 300%,2024 年以 16.2% 的份额稳居中国清洁电器线上市场首位。同时,洗地机、吸尘器等品类快速起量,H20 Ultra 洗地机凭借场景融合能力成为爆款,2024 年推出的洗烘一体机在 618 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 168%,多品类协同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
业务健康度更体现在良性的市场竞争格局。当行业深陷价格战时,追觅坚持 “技术锚定定价权”,通过 12 锥旋风分离、仿生机械臂等独创技术构建差异化优势。其 X40 Pro Ultra 扫地机凭借仿生机械臂技术获沙利文 “全球首创” 认证,该技术家族全球销量已超 100 万台,成为高端市场的标志性卖点。这种 “以技术换市场” 的策略,使其在 2023-2024 年实现了提效、高端化与市占率提升的 “不可能三角” 突破。
三、出海领先性:逆向布局的全球化红利
追觅的全球化战略堪称中国企业 “高端出海” 的范本,其 “先难后易” 的逆向布局已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在地域覆盖上,产品已进入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 65%,线下门店达 5500 余家,构建起 “全球渠道 - 本土响应” 的高效网络。2025 年 Q2,追觅以 25.5% 的市占率登顶欧洲扫地机器人市场,在德国、意大利等核心市场连续数月保持第一,其中德国市场市占率从 2024 年的 37.9% 进一步提升至 42%。
这种领先性源于精准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制。不同于多数企业依赖性价比的出海路径,追觅直接瞄准欧美高端市场,通过 Costco、Best Buy 等优质渠道建立品牌认知。针对欧洲家庭地毯多的特点,推出 “抹布拆卸” 功能;针对北美市场对高端技术的需求,强化仿生机械臂配置,这种本地化策略推动美亚销量同比增长 45%。更具战略价值的是,其 “海外造血 — 国内练兵” 的闭环:用欧美市场验证的技术标准反哺国内研发,再以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形成双向赋能。
全球化的深层价值还体现在供应链与组织能力的升级。追觅借鉴苹果 “零件高度归一化” 理念,构建全球化生产体系,同时在海外组建本地化团队,实现 “快速反馈 - 即时调整” 的闭环管理。这种能力不仅支撑清洁家电业务的全球扩张,更为其汽车业务 “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 的布局奠定基础 —— 其德国工厂选址于特斯拉柏林工厂附近,正是意图依托成熟产业生态实现高效落地。
四、新业务布局:技术迁移的未来想象力
追觅从清洁家电向多领域的跨界扩张,并非盲目多元化,而是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延伸,展现出巨大的未来想象空间。其新业务布局遵循 “技术复用 - 场景延伸 - 生态闭环” 的逻辑,核心是将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运动控制三大核心技术迁移至新赛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追觅的切入点极具战略智慧: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计划 2027 年亮相,同时组建近千人团队,吸纳传统车企资深专家与自有核心研发力量。这种 “高端破局” 策略既避免了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在大众市场的直接竞争,又能最大化其电机技术优势 —— 创始人俞浩透露其电机效率比特斯拉高 12%,这种技术差异化可能成为关键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汽车业务与现有 IoT 生态形成协同,车载吸尘系统可与家庭清洁设备实现数据同步,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则有望解决智能泊车痛点。
智能终端与天文设备的布局则彰显了构建生态闭环的野心。即将推出的首款智能手机 Dreame Space 定价 5000 元以上高端市场,海外预售已超亿元,其核心价值并非硬件销售,而是通过手机作为控制中枢,串联起扫地机、空气净化器、汽车等全场景设备,强化用户黏性。天文业务 BU 的成立则更具前瞻性,聚焦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与 AI 观星技术,试图将智能算法能力延伸至科研级设备领域,构建 “空天地一体化” 生态。
这些看似激进的布局背后,是技术复利哲学的践行:高速马达技术从吸尘器延伸至汽车电驱,AI 避障算法从扫地机迁移至自动驾驶,流体力学研究同时服务于清洁设备与汽车冷却系统。这种跨品类的技术复用,既降低了新业务的研发成本,又通过多场景数据反馈加速技术迭代,形成 “研发投入 - 多品类落地 - 收益反哺研发” 的飞轮效应。
结语:技术驱动的长期主义者
追觅科技的投资价值,本质上是技术长期主义与全球化视野结合的产物。其现金流的稳健性源于高端化战略带来的利润创造能力,业务健康度依托技术复利构建的增长飞轮,出海领先性得益于逆向布局的前瞻性,而新业务布局则打开了从 “智能家居” 到 “智能移动空间” 的未来想象。
尽管跨界扩张面临家电系造车成功率低、超跑市场格局固化等挑战,但追觅 “以成熟业务输血创新、以核心技术支撑跨界” 的策略,已最大限度降低了试错成本。正如创始人俞浩所言,追觅 “不赌 1% 赛道的小概率,只做 99% 机会里的技术深耕”,这种对底层技术规律的坚守,或许正是其能在激烈竞争中持续突围的核心密码。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这样一家具备技术壁垒、全球化能力与生态野心的企业,无疑值得持续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