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我的几点认识
去年,随着工信部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以来,越来越多制造企业来咨询对该文件的看法,希望我对此进行解读,并提供明确的落地方案。基于此,我想就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四个数字化转型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供大家参考交流。
首先,通过查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该方案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伴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数字化转型已不仅是技术趋势,更是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它关乎中国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构筑新的核心优势。
问题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些概念层出不穷,我们该怎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概念,本质上都是技术演进与产业融合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信息化,狭义上常指企业运用管理软件等工具提升内部效率;广义上,则代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整个历史进程。
数字化,在当前阶段可以看作是信息化的集中体现。广义上两者基本等同,指数字技术普及和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狭义上,则常与网络化、智能化并列,指的是将信息转化为可度量、可分析的数据,为后续应用打基础。
网络化,重在“连接”,强调通过网络打通系统与组织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流动与共享。
智能化,则是在数字化与网络化基础上的能力升维,通过 AI 等技术赋予系统感知、分析、决策与自我优化的能力。
对企业的建议是:不必被概念裹挟。真正重要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价值为标尺,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问题二:数字化转型共识虽高,但供给侧与需求侧常常“温差”明显,如何避免形象工程?
当前制造业企业普遍“想转但不会转”。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语言不通、目标不一。工业企业懂工艺但不熟技术,难以精准表达需求;技术服务商懂技术却不通工业,容易给出“大而全”却不适配的方案,导致成本高、实用性低。
二是路径不清、焦点模糊。数字化转型看似点多面散,实则是系统工程。部分企业缺乏清晰的切入路径,转而追求表面的数据看板,陷入重复投入的“盆景式建设”。
破解之道,在于以“场景”为枢纽,推动供需同频。
企业应深入业务全流程,找准关键场景作为转型起点,将宏大命题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项目。通过解构并重组数据、模型、工具、人才等数字要素,以标准化方式推动场景化方案落地。
同时,可参照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以场景链打通工具链与数据链,使技术嵌入业务流程,实现全链条协同升级。此外,还需建立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持续校准方向。
例如,南京钢铁聚焦“设备管理”场景,开发 138 个智能模型,构建高炉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炉内“黑箱”透明化,最终实现业务周转率提升 5%,吨铁水成本降低 200 元。
东方电机则从“研发设计”切入,构建模型数据库与 BOM 体系,统一设计标准,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 40%以上。
转型的衡量标准,始终是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提升,而非表面的数字化“盆景”。
问题三:企业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现有 IT 资产及控制系统有效衔接,以数据驱动资产增值?
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已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拥有从 OA、ERP 到 MES、DCS、PLC 等多层系统。转型的关键,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原有系统“活起来”“连起来”。
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
一是系统集成,构建“技术底座”。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低代码平台或集成软件,将碎片化的系统横向或纵向打通,形成平台化支撑能力。
例如吉利汽车集团则通过织信低代码平台打通从生产、到仓库数据与供应商的全链条,利用低代码的敏捷性实现系统的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的深度融合,系统定制周期缩短 63%以上。
二是数据贯通,驱动业务流动。借助传感设备、数据采集工具等,实现从订单、排产、制造到物流、服务全链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融合,以数据流动优化业务效能。
例如飞鹤乳业通过数据中台统一管理海量数据,把质量管控从“事后处理”升级为“事前预测+事中干预+事后追溯”,人均单产提升约 20%。
红领集团则通过 C2M 平台打通用户数据与生产数据库,实现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的融合,定制周期缩短 30%以上。
三是业务智能,推进协同创新。通过平台整合业务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作,并引入 AI 大模型,将专家经验转化为数字竞争力。
例如卡奥斯工业大模型 COSMO-GPT,可在装配、注塑等场景中实现工序自主判断与动态调整,冰箱产品装配效率提升 42%。
问题四:如何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转型深入,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与新型风险交织,数据泄露、系统漏洞、外部攻击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必须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
从国家层面看,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数据,2023 年工业领域新增漏洞中超 60%为高危级别。需加快建立覆盖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监测与保障机制,推动企业构建防护体系,明确责任闭环。
从企业层面看,很多系统在建设初期缺乏安全设计,“带病运行”成为常态。如前不久某企业因云防护未开启,遭黑客攻击导致系统瘫痪。
企业必须建立多层防护体系,采用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手段,并定期开展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
比如东阿阿胶通过设立网络隔离制度、数据隐私机制与专项组织保障,将数据安全风险控制在 1%以内。
结语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唯有理解其底层逻辑、重视真实场景价值、推动技术有机融合,并构建可靠的安全体系,企业才能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行稳致远,真正迈向高质量、智能化、可持续的新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