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暴露的问题
传统的基于预算系统搭建的全面预算体系,绝大部分的预算数据采用人工填报的方式。这使得填报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认为预算编制更像是一种匹配预算目标的"数字游戏"。传统预算体系的建设以管控责任组织的经营活动和成本费用为目标,而非赋能责任组织进行经营管理。
在企业实践中,尤其是大型企业,由于集团和下属企业在目标制定、确定和下达过程中缺乏编制依据和合理性支撑,需要依赖历史经验和人脑判断进行反复论证,形成了多上多下、多版本的预算数据,才能最终达成一致。因此,预算目标编制过程中的博弈时间较长,年度预算目标和年度预算编制数据难以匹配,或者预算目标长时间无法确定和下达。传统的全面预算很难发挥出统一目标牵引和绩效激励的作用。
传统的全面预算更加注重年度预算和年度资源配置。大多数企业将年度目标的确定和分解作为预算的起点,在年度目标的指引下,编制年度计划,形成业务预算并生成财务预算。企业的年度预算一般从 10 月份开始编制初稿,到次年 1 月份左右确定终稿。受长周期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年度预算有时无法指导实际经营活动。
尽管很多企业通过预算系统的建设已经大幅提升效率,但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实现各部门间的横向协同和整个组织纵向的数据贯通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主要原因是预算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存在断点,系统集成更多是为满足主数据、基础维度和实际数据的获取而进行的。由于数据颗粒度和广度连接不够,传统预算的源数据主要靠手工编制,并且需要进行层层的数据上报和审批,以确保数据质量,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进行人为判断。上述过程导致预算编制耗时长,很难实现年度预算的快速滚动。
基于预算的权威性和刚性要求,预算流程和权限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大型企业集团中。部门内部的审核,单个企业内部的审批以及审批过程中的撤回和驳回流程,都导致预算的流程变得冗长,难以支持全面预算的短周期快速滚动。
传统的全面预算更加注重年度资源配置,并对全员参与、全数据贯通、全组织覆盖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如产销联动的企业中,销售需要快速响应和调整销售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基于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周期,销售预算需要与生产、采购和变动费用等方面的预算联动。短周期内的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等可以真实且准确地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对于这类单一主题的业务场景,快速预测预算能力是企业对全面预算提出的新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覆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并能将企业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中的管理工具之一。它对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和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预算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年度全面预算僵化的现状。这使得各级管理层需要在预算管控目标和经营效率之间做出选择。更严重的情况是,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年度预算目标存在较大偏差,导致预算管理失效等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