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浏览器能够自动隐藏用户 IP 地址,“IP 数据库”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章
近期了解到谷歌正准备测试 Chrome 浏览器的新“IP 保护”功能,该功能是通过使用代理服务器将用户的 IP 地址匿名化以此保障用户隐私。
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进行上网时,网站日志会自动记录连接互联网的 IP 地址,网站运维人员可以根据留痕的 IP 地址进行浏览轨迹跟踪,根据用户的上网习惯绘制用户画像,会引发用户对隐私问题的顾虑。
基于“用户隐私顾虑”谷歌提出了“IP 保护”?
“IP 保护”就是通过双层隐私代理跳转隐藏真实用户的 IP 地址,将真实用户的 IP 地址匿名化。据了解该计划以苹果几年前部署的类似计划为蓝本,它使用两个代理,由不同的公司运营按照顺序使用两个代理。第一个可以看到用户来源 IP,但看不到用户目的地,第二个可以看到用户目的地,但看不到用户来源。当然,目标站点也看不到用户来源,并且两个代理都看不到任何流量内容,因为它是 TLS 加密的。
当下用户访问网站路径:IP1→WEB,网站可以直接解析 IP1 地址,了解真实用户地理位置进行用户画像绘制。
“IP 保护”实施后:IP1→IP2→IP3→WEB,网站只能解析 IP3 地址,无法了解用户真实地理位置,对用户画像绘制不精确。
第二章
假设谷歌浏览器计划推出的“IP 保护”功能落地且成为浏览器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会对依赖 IP 地址进行用户定位和行为分析的企业有哪些影响?
从“IP 保护功能”会对网页端客户与 APP 端客户有所差异。
对网页端客户的影响:
1.会降低基于 IP 的地理定位和用户行为分析的准确性。例如:由于用户 IP 被匿名化,会对依赖 IP 定位的广告投放、用户统计分析等功能产生影响。
2.第三方追踪能力会受限。例如:企业通过解析访问网站用户 IP 地址地理位置,因 IP 被匿名化导致用户定位信息不准确。
3.基于 IP 的流量统计分析和站点访问量统计会产生一定偏差。
4.网页业务需要加强对代理 IP 识别,寻找新的用户追踪手段。
对 APP 端客户的影响较小,APP 依然可以依靠 IP 数据库进行用户追踪与用户画像绘制
对于 IP 数据库又有哪些影响?
1.IP 地址匿名化会降低 IP 数据库的准确度,使得 IP 数据库中记录的位置信息不准确,影响用户使用。
2.新的 IP 保护功能将限制第三方追踪特定用户的能力,使得基于 IP 的跨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变得更加困难。
3.对代理 IP 识别需求增大。IP 数据库需要增强对代理 IP 的识别能力,以区分真实用户 IP 和代理 IP,提高数据质量。
4.促使 IP 数据库产品转向新技术。IP 数据库厂商需要调整技术路线,新技术来进行跟踪和定位。
总体来说,谷歌的 IP 保护功能推出后,IP 数据库相关企业需要评估影响并及时调整技术方案,开发新的数据库维护和质量控制手段,应对新的隐私保护措施带来的影响。
对于 IP 数据库相关企业接下来如何发展?
1.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强算法研发,提升数据定位准确度
2.提升代理 IP 检测能力,通过机器学习等手段提高对代理 IP 的检测水平,降低代理 IP 污染数据库的概率。
3.调整市场和产品策略,拓展垂直领域应用,评估不同客户对准确性要求的差异,提供定位精度和价格不同的产品版本。
4.提升客户服务保障能力,及时传达技术路线调整,并提供相应的数据质量保障,提高客户粘性。
第三章
当前,我国正从政策支持、标准构建、产业补强、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助力 IPv6 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构建下一代互联网领先优势。来自国家 IPv6 发展监测平台的数据显示,我国 IPv6 地址拥有量全球排名第 2,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网站以及金融央企门户网站已经实现应用 100%支持 IPv6。
近日,第二届中国 IPv6 创新发展大会首次发布了《中国 IPv6 产业发展报告(2023 版)》。报告显示,截至今年 5 月,我国 IPv6 活跃用户数达到 7.63 亿,用户占比达到 71.51%,用户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互联网上网人数 10.67 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 10.65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75.6%,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1.9%。
我国 IPv6 用户规模大、增长快,市场前景广阔,为支撑未来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业务需求,埃文科技正在研发 IPv6 街道级定位数据库,IPv6 街道级定位数据库的出世能为精准营销、广告投放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同时应对国际风险。
注: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郑州埃文科技】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800840fdaa47927dd58c83f36】。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