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施工 SaaS 创业的血泪教训:现金流不健康,我们是怎么陷进去的

作者:前鼻音
  • 2025-07-10
    北京
  • 本文字数:1513 字

    阅读完需:约 5 分钟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施工领域项目信息化的创业公司,有技术有积累,客户有案例,系统做得也不差。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现金流从未健康过。回头剖析这六年来踩过的坑,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尝试给自己、也给同行一些答案。

一、伪 SaaS,真项目

从一开始,我们就自诩是做 SaaS 的。但现在复盘,发现我们所谓的“SaaS”只是部署在云上,商业模式却完全是项目型:


  • 客户一次性付初装费;

  • 后续有续费,但续费很低,没有粘性,也无在线化运维;

  • 产品结构复杂,但使用率极低;

  • 客户回款周期长,垫资压力大。


说白了,我们卖的是 SaaS 的包装,干的却是传统信息化工程的活,回款难、利润薄、复利差,一脚踏进了高成本低复购的泥沼。

二、功能自恋 + 客户认知差,产品用不上

我们曾非常“自豪”地开发了几十个功能模块,流程完善、权限精细、数据字段齐全。但现实是:


客户根本不用。


更关键的是,我们误以为客户“不用”是因为产品还不够好。但真相是:


客户自己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


施工行业信息化程度低,大量客户连 Excel 都没用好,对“系统”的理解停留在“领导让我搞一个”的层面。他们面对系统时的真实反应是:


  • 这东西太复杂了,有没有最简单的用法?

  • 我就想导个报表,不要其他花活;

  • 能不能不改我现在的流程?

  • 用了之后出问题谁负责?


客户“说不清问题”,我们却“硬要解答”,于是做出了大量“功能很强,但没人知道怎么用”的系统。

三、人力重+项目长+回款慢

我们的主要成本是人:产品、开发、实施、售后,什么都靠人推进;


客户的主要特征是:回款慢、需求多、标准低;


我们的交付模式是:每一个客户都要“半定制”处理,无法复用,无法规模化。


这导致我们始终没法形成“毛利可控 + 收入可预测”的健康结构。

四、深层原因分析

归根结底,问题出在以下几点:


  1. 产品导向错位:从客户视角来看,我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卖功能”;

  2. 收入模型错位:我们靠“卖断”,但 SaaS 要靠“续费”;

  3. 客户认知缺位:客户不知道信息化到底该干嘛,我们却等他们来提需求;

  4. 公司战略模糊:到底是平台型公司,还是方案型公司?一直没有厘清。

五、我们该怎么办?

✅ 1. 精准打场景,不再堆功能

我们开始砍掉那些“好看但没人用”的功能,把产品聚焦在:


  • 智能派工调度;

  • 质量溯源追踪;

  • 验收数据报告自动生成;


做减法,让客户用起来、依赖起来,才能谈付费和复购。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听客户想要什么”的同时,更多是直接提供“成熟的数字化模板”

✅ 2. 从“售卖”转向“经营”

我们意识到,不是卖软件,而是帮助客户“经营他们的数字化工厂”。所以我们改为:


  • 按年订阅 + 模块组合计费;

  • 提供标准模板,快速交付;

  • 持续培训+客户成功服务。

✅ 3. 建立“变现闭环”机制

我们强行把以前免费的定制、报表、导出功能“产品化+收费”,做版本划分、角色计费、场景限用,建立真正的边界与价值锚点。

✅ 4. 运营 TOP 客户,打造可复用样板

我们抽出最活跃的 3~5 个客户,重点服务,挖掘他们最真实的痛点,然后回过头来“反向定义产品”,做可复制的行业方案。

六、写在最后:别再盲信“客户驱动”了

我们不是第一家掉进施工信息化“伪 SaaS 陷阱”的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尤其在低信息化行业,客户说的未必是真的,客户想的未必有用。


你需要的是:


  • 提供标准化流程模板,而不是响应个性化需求;

  • 通过客户成功来说服客户,而不是等待用户主动探索;

  • 将产品当成“行业运营工具”,而不是“展示系统”;


如果你也在做施工 SaaS、BIM 平台、数字工地之类的项目,不妨静下心问问自己:


  • 你真的是 SaaS 吗,还是“云上的外包”?

  • 客户真的愿意续费吗,还是一次性挣扎?

  • 你是帮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是秀了一堆功能?


创业第六年,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产品是生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这篇反思能帮到你。


有同行愿意一起探讨、共创新模式,欢迎联系我。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5
用户头像

前鼻音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8-14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施工SaaS创业的血泪教训:现金流不健康,我们是怎么陷进去的_前鼻音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