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将破千亿?运营商云的底气在哪里?
来源 / ToB 行业头条 (ID:wwwqifu)
作者 / 樊航
整个四月到五月中,国内云市场热点频出。
前有阿里、腾讯、字节等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都相继召开与云相关的千人大会火爆 ToB 圈。
后有阿里云、移动云、腾讯云等云厂商发出降价公告引起广泛热议。
4 月 26 日上午,阿里云宣布其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 15%至 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 50%。
5 月 16 日晚,腾讯云宣布其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 40%。
5 月 16 日晚,移动云宣布其通用入门型云主机、通用网络优化型云主机,均降价 60%;云安全中心降价 50%;云硬盘备份降价 50%。
种种迹象似乎昭示着“云”的竞争迈向更深一步。
在运营商云这边,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董事长都纷纷表示 2023 年各自的云业务收入规模将有望超过千亿大关,欲在赶超阿里、华为,改写当前公有云格局。
而这样的底气也归功于过去几年运营商云在公有云市场的快速增长。
根据三大运营商早前发布的 2022 年全年财报显示,其各自旗下的云计算业务,全部增速超过 100%,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天翼云收入达到 579 亿元,同比增长 107.5%;移动云收入 503 亿元,同比增长 108.1%;联通云收入 361 亿元,同比增长 121%。
在 IDC 最新公布的 2022 年中国公有云 IaaS+PaaS 市场占比份额上,天翼云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 10.3%,由上年同期的第四升至第三,超越腾讯云。
尽管市场体量比不上阿里云(31.9%)、华为云(12.1%),但有业内人士认为,电信运营商的云业务最近几年能保持三位数的增长态势,其后程发力大概率要改写国内的云服务市场格局,至此,以阿里云为首的互联网大厂云“一超多强”的格局也将伴随着运营商云的强势崛起更换新的血液。
那么过去几年运营商云是如何发力的?与互联网大厂云之间存在怎样的竞合关系?未来的云市场格局又将是怎样的走向呢?值得关注。
01
基础设施是基本盘
云改三年效果显著
当下的中国公有云市场并不像欧美云市场那样由亚马逊云、微软云二家独大,既做云基础设施建设又做 PaaS 层、SaaS 层等云产业全链路全面覆盖。
尽管国内云厂商都在主张推进 IaaS+PaaS+SaaS 全面覆盖,但国内互联网大厂云与电信运营商云之间都有着很明显的主攻方向和优势所在。
不论是国家推进的“云网融合(上“云”先得有“网”,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资源)”战略还是“东数西算(不仅要建算力节点,还强调算力在网络管道中流动)”工程,构建网络基础设施都是云业务发展的根本,而织好这张网恰恰是运营商的强项,这也给运营商推销云业务时提供了优势。
根据三大运营商云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其三家在近几年都重点进行了云底层基础设施投入。
比如中国电信,目前公司拥有 700 多个数据中心和 3,000 多个边缘 DC,IDC 机架达到 51.3 万架,其中近 80%部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4 个重点区域,形成 2+4+31+X+O(两大园区+四大核心区域+31 省核心+X 边缘节点)的资源布局,成为全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厂商。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投入了接近 45 万台 IDC 机架(2022 年全年增加 4.3 万台),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 66 万台,完成了全国整个 N(集中节点)+31(省核心节点)+X(边缘节点)的基础布局。
中国联通 2022 年公司算网投资达到 145 亿元,全年算力规模预计提升 43%,云投资提升 88%,MEC 节点超过 400 个,覆盖城市超过 200 座,全年 IDC 机架达到 34.5 万架(2022 年新增 3.5 万架)。
“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迅速崛起,这些基础设施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移动云有关负责人对外表示,这让运营商云能实现云资源的快速下沉及就近部署,具备了其他云服务商难以比拟的业务特性和灵活性。
根据《2022 年中国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全景图谱》统计,三大电信运营商拥有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 IDC 机房,占市场份额超过 50%,尽管互联网大厂云最近几年都在马不停蹄的进行资源池的投入,但差距仍然很大。
也因此,云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运营商云拓展云业务的基本盘,为其整个 ToB 业务提供了覆盖全国的云网服务底座。
当然,运营商云虽然手握资源优势,但软件和应用的研发能力却一直是其短板,很显然运营商云也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只做“云基础服务管道商”,转向软件和应用研发。
从过去三年的表现看,运营商云为了将云业务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纷纷进行了相关云改措施,力争在 IaaS 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 PaaS 平台和 SaaS 产品。
近三年,天翼云通过自研,升级了分布式云架构。中国电信新增 IT 系统已实现 100%云化,存量 IT 系统 99%完成云化改造,全部由天翼分布式云承载,产品层面还包括算力调度平台“息壤”、数据要素服务平台“灵泽”、智能计算平台“云骁”等等;
移动云从 2019 年“云改”后坚持自主研发,2021 年升级技术内核 2.0,发布云网一体、云边协同产品能力,自研服务器及操作系统,拥有涵盖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完整板块的 230 多款全栈自研产品;
联通云目前也拥有 280 多款 IaaS 和 PaaS 产品,支持亿级 IoT 连接,提供 40 余项人工智能原子能力,8 种区块链通用服务组件,aPaaS 组件支撑 160 余款自研应用;
从三家整体发展方向可以看出,云计算领域的比拼已经逐渐由基础设施转向平台、软件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也充分印证了过去业内所诟病的国内 IaaS 层同质化严重且价格战严重的实情,而真正能决出胜负的关键在于云的软件和应用服务。
也因此,面对竞争渐趋白热化的云市场,运营商想要从头部云厂商手中夺取份额,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 SaaS、PaaS 战略上,以提高项目利润率。
而拥有云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优势的运营商云也势必将未来的发展方向锚定丰富自身 Paas+SaaS 层上来,届时才有能力成为公有云市场格局更替的有力竞争者。
02
微妙的竞合关系
却又指出了新的发展动向
运营商云与互联网大厂云虽然都同处公有云市场,但侧重方向在过去却有很大的区别,而运营商云也有短板存在。
短板一:运营商云 SaaS 应用与互联网大厂 SaaS 应用有明显的差距。对比来说,市场上的 SaaS 服务已经相对成熟且完善,三大运营商很难在其中分一杯羹。
运营商此前的公有云服务主要以短信、宽带、电话等云通信服务为主,反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短视频、社交媒体等高并发、高性能的云计算需求,甚至是涉及 AI、大数据相关的云业务都被互联网大厂云牢牢攥在手中。
随着 IaaS 增速放缓,电信运营商靠既有优势带来的增长将逐渐见顶,而短板将不断放大。
尽管也可以看到三大运营商在涉及协同办公、电子政务、金融、物流等产业场景都有相应的 SaaS 产品,但相比市面上钉钉、企微、飞书以及各垂直赛道的 SaaS 产品在体量上也有不小的差距。
短板二:运营商云仍然无法摆脱“集成陷阱”,增收不增利。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运营商云都扮演着集成商的角色,自身提供底层基础网络设施,其他需求则通过引入其他第三方产品,或者定制开发、人力外包来实现。
在很多 ICT 项目、大安防项目中,运营商一直都是以集成商的身份出现,账面营收可观,但实际利润却经不起推敲,这也是为何运营商云对外透露几百亿营收仍未盈利的原因所在。
而同样在过去扮演集成商角色的互联网大厂云在最近几年都纷纷转变角色,更多强调“被集成”,简单而言就是聚焦做好自己的产品,做优势能力的输出,集中精力用在研发,为运营商、集成商提供核心自研的云操作系统、容器、数据库、大数据、AI 等核心服务,至于谁是总集成商,在利润面前已然变得不再重要。
而被集成的核心在于“合作”,不止运营商云内部之间有竞争,整个公有云市场都存在竞争关系,在当下的竞争格局中,不论是出于更好服务市场目的还是抢占市场份额目的,通过长板与长板之间的结合,运营商云与互联网大厂云之间的合作都变得更加紧密。
从目前的大局势来看,阿里云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建立了紧密合作,华为云、腾讯云等则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系更紧密。
不过,由于各地运营商相对独立,其区域子公司与各互联网大厂间的合作也很常见。
如最近中国联通和腾讯联手成立了一家合营公司成为被广泛讨论的热门,此次合作直指云计算业务,双方主要就内容分发网络(CDN)和边缘计算业务等业务进行合作。
在「ToB 行业头条」看来,此次运营商云与互联网大厂云之间的合作是优势互补、寻求创新突破的一次合作。
联通看中的是腾讯云的底层技术与 ToB 端的应用生态,而腾讯云想要进一步进军政企以及高端制造行业,也需要借助中国联通“国家队”的身份,还包括遍布全国的基础网络以及运营服务人员。
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发挥双方云网基础设施、AI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在不止互联网科技领域还包括工业制造、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领域打造有价值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从而树立行业标杆。
运营商云与互联网大厂云这样的合作在近几年比比皆是,比如,2022 年阿里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开展平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通信及国际化业务、智慧家庭等领域的创新合作,其规格也不亚于联通与腾讯的合作,这些云厂商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被视作往 ToB 业务价值更深处挖掘的新的探索路径。
03
未来几年
云市场或许会重新排位
在 ToB 领域发展至今,各通用软件市场以及各垂直赛道市场“马太效应、寡头效应”愈发明显,市场份额越大的服务商,其建设运营成本相对越低、市场影响力越大、获客也越容易。
国内公有云市场尤甚,当前公有云市场仍处于大浪淘沙阶段,有业内人士更是认为,未来最多只会剩下 3-5 家有利可图、可持续的云服务商。
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在市场格局走向稳定之前,挤进前 5,甚至前 3,相关云厂商的收益将无法覆盖运营成本,甚至收益将逐渐被巨头们通过成本压力差“虹吸”殆尽,在公有云市场将无利可图。
当然,对于运营商云业务的增长前景,业内也更多表达了乐观。国内公有云处于增量市场阶段,企业上云需求也很旺盛,这一背景下,运营商云短期内仍会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尤其是现在产业数字化、政务数字化热战正酣,由于数据安全、技术自主可控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部分行业设置了准入门槛,偏好于国资背景的供应商入局,其中国资云、国家云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
近几年,国资云的概念不胫而走,风口之下也充分释放了国家对于云开发的高度关注与强度干预,以三大运营商为主的国家队也将承担起更多政企端云基建工作,千亿规模的蓝海市场运营商无疑占据主动地位。
可以预见,随着运营商云的强势入局,未来几年,在不同业务场景、不同市场都会出现互相激战的场景,排名也会有所起伏。
这意味着未来云市场格局的拉扯愈加频繁,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云基础设施网络、PaaS+SaaS 应用、政企端、B 端客户争夺、各运营商云之间的竞争与互联网大厂云之间的竞争等等。
此时站在运营商云视角上,摆在他们面前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运营商云如何实现自身云技术、云产品的全面性和先进性?
第二,如何实现云资源的覆盖面,以及资源边缘布局合理性?要知道过去的资源池分布是基于电话、宽带等通信端的思考,如今的 B 端资源池如何合理调配也值得考量。
第三,如何将云技术能力化,并且将这种能力融入到数字底座,并运用到实际生产场景,实现生产力质的提升?
这些都可能会是阻碍运营商云平顺发展道路中的路障。因此只有当这些问题得以解决,运营商云才能真正与互联网大厂云掰手腕,但从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留给运营商云的发展窗口期不会持续太久。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ToB行业头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7a3cf81d981e7df0e3bfc4234】。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