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数字赋能:制造企业如何靠“数字能力”实现可持续“超车”?

作者:EquatorCoco
  • 2024-12-31
    福建
  • 本文字数:8771 字

    阅读完需:约 29 分钟


如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是个热门话题,全球都在积极推进。我国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给力的政策来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像《中国制造 2025》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各省市也纷纷响应,从资金、税收、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行业现状来看,大量数据显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稳步推进。据咨询机构 e-works 调研,全国约 80% 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数字化转型规划,超 40% 的企业将其作为核心战略,且多数企业持续加大投入,投资额在 300 万元至 1000 万元区间的企业比例还在稳定上升。


再看一些具体的企业实践,成效十分显著。比如鑫海盛天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投入五六百万元与科技企业合作启动数字化转型,上马 “飞梭智纺” 银河染整智造系统,覆盖印染各业务环节。这不仅让年轻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智能配色系统,使打样效率从过去的 3 天大幅缩短到急单 24 小时即可出样,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了智能配方、协同排产,让产品回收率下降 30%、次品率下降 10%,一年节省成本三四百万元。还有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设备、生产、管理环节,精细管控机物料消耗,使其降低了 40%。


这些实例都充分表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管理等方面效果显著,而企业的数字能力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绩效的关键力量。接下来,咱们就深入探究数字能力究竟是如何在制造业企业中发挥作用的。


数字能力如何重塑制造业?



(一)创新驱动:解锁产品与服务的新可能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下,数字能力已然成为制造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为产品与服务的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诸多实力强劲的企业借助数字能力,深度洞察市场需求,精准发力产品创新。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凭借卓越的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收集并剖析海量用户数据,深度洞悉用户偏好、使用习惯以及潜在需求。基于这些宝贵洞察,苹果在产品设计、功能研发以及用户体验优化等诸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陈出新。从 iPhone 的持续升级到 Apple Watch 的横空出世,每一款产品都精准击中市场痛点,满足了用户对于科技与时尚融合的追求,稳固了苹果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领军地位。


不仅如此,数字能力还助力企业实现产品的个性化与智能化定制。特斯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车联网、传感器以及智能算法等前沿数字技术,特斯拉汽车能够实时采集车辆运行数据、环境信息以及用户驾驶习惯。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算法的深度处理,为车主量身定制诸如智能驾驶辅助、个性化座舱设置以及精准的能源管理等功能,大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与便利性,重新定义了现代电动汽车的用户体验,让特斯拉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脱颖而出。


从研发流程来看,数字技术更是极大地加速了创新进程。西门子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双胞胎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产品的数字化模型,模拟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研发团队借此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优化设计方案,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在航空航天领域,波音公司运用类似技术,让飞机设计与测试效率飙升,确保复杂的航空产品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交付。


数字能力赋能下的创新驱动模式,正促使制造企业突破传统边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为市场带来更具竞争力、更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企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力量。


(二)效率变革:生产运营的全方位优化


在制造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数字能力在生产运营环节正发挥着全方位的优化作用,成为推动效率变革的关键力量。


生产环节,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线的引入堪称一场革命。富士康作为全球电子制造巨头,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精密电子零部件的高速、高精度生产。在其部分手机组装车间,机器人能够以每秒数次的速度精准完成微小零件的贴合、焊接等工序,不仅将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倍,还将产品不良率控制在极低水平。同时,通过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生产设备实时联网,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系统,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及时安排维护,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确保生产线的持续稳定运行。


供应链管理方面,数字能力同样大放异彩。美的集团依托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数百家供应商资源,实现了供应链的可视化与协同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美的能够精准预测原材料需求,优化采购计划,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实时共享的订单、生产进度与物流信息,让供应商与制造企业紧密协作,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空调销售旺季,借助数字化供应链,美的可迅速调整生产计划,确保原材料及时供应,产品按时交付,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再看生产计划与排程,APS(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借助算法与大数据,综合考虑订单需求、设备产能、物料库存等因素,为企业生成最优生产计划。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引入 APS 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 30%,设备利用率提高了 20%,有效平衡了产能与市场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不难看出,数字能力在生产运营各环节的深度渗透,正助力制造企业打破传统效率瓶颈,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三)管理升级:决策与组织架构的智慧化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数字能力为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推动着决策与组织架构向智慧化加速转型。


一方面,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赋能精准决策。海尔集团借助自主构建的物联网平台,将分布全球的工厂、销售终端、物流节点以及用户设备互联互通,每秒采集海量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系统,管理层能够实时掌握产品销量、库存水平、生产进度、用户反馈等关键信息。在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时,基于精准数据洞察,企业可迅速调整生产计划、优化产品配置,确保资源高效利用。例如,根据某地区空调使用高峰时段的能耗数据与用户报修信息,海尔能够提前预判产品改进方向,针对性投入研发,推出更节能、更稳定的新品,精准抢占市场先机。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助力组织架构优化,走向扁平化管理。华为公司大力推行数字化办公与协同平台,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知识、流程与决策的快速共享。基层员工能够实时反馈一线问题,管理层可迅速下达指令,极大地缩短了决策链条。项目团队通过线上协作工具,跨地域、跨部门协同作战,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以 5G 基站建设项目为例,研发、生产、交付、售后等多部门依托数字化平台紧密配合,根据项目现场实时反馈优化产品设计、调整交付进度,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让华为在快速变化的通信市场中保持敏锐嗅觉与高效执行力,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数字能力推动下的管理升级,让制造企业挣脱传统管理的束缚,决策更加科学精准,组织更加灵活敏捷,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筑牢根基,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


数字能力作用机制的深度剖析



(一)内在逻辑:从技术应用到绩效提升的传导


数字技术本身只是工具,企业需要将其内化,转化为自身的数字能力,才能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数字能力作用的内在逻辑链条。


企业引入数字技术后,首先面临的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以一家传统机械制造企业为例,起初,自动化生产线、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技术设备被引入车间,但由于未能与原有的生产流程深度适配,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企业重新规划生产流程,依据数字技术的特点,优化工序间的衔接,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反馈,让生产过程变得可视化、可控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次品率,初步展现出数字能力在生产环节的价值。


随着技术融合的深入,企业开始挖掘数据资产的潜力。海量生产数据、市场反馈数据、供应链数据等被收集起来,通过数据分析团队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算法工具,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一家智能家居企业通过分析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数据,精准把握消费者对不同功能的偏好以及使用时段的规律,进而优化产品功能设计,提前布局生产计划,实现了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产品销量显著提升。


创新能力的激发是数字能力提升绩效的核心环节。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创新模式的束缚,让企业能够快速试错、迭代。某服装制造企业利用虚拟设计软件和 3D 打印技术,快速将设计创意转化为样品,根据线上线下市场反馈及时调整设计,缩短新品上市周期近三分之一,以更快的速度响应时尚潮流变化,抢占市场份额。


在组织管理层面,数字能力促使企业走向敏捷化、协同化。借助数字化办公平台、项目管理软件等,企业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实时沟通与协作。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紧密协同,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联合反应。如一家跨国电子制造企业,通过全球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团队仿若在同一办公室办公,当某一地区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时,各部门能迅速联动,调整生产、调配库存、优化售后策略,确保整体运营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稳固市场地位。


可见,从技术融合、数据利用,到创新激发、组织协同,各环节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企业数字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绩效。


(二)关键因素:哪些变量在 “暗中” 起作用?


在数字能力助力制造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绩效的进程中,诸多关键因素起着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它们的存在与否、表现优劣,直接左右着数字能力的发挥效果。


企业战略眼光堪称首要因素。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能精准预判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数字化转型,将数字能力融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与之相反,部分企业因管理者短视,对数字化浪潮反应迟缓,错失发展良机。例如柯达,虽最早发明数字相机技术,却因执着于传统胶片业务,未能将数字技术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全力投入数字化转型,最终在数码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令人扼腕叹息。


组织架构的适配性同样不可或缺。传统层级森严、部门分割的组织架构,易在数字化转型中形成 “信息孤岛”,阻碍数字能力的流通与协同。而那些积极变革,构建扁平化、网络化组织架构的企业,如海尔推行的 “人单合一” 模式,打破部门墙,员工自主组成小微创业团队,直接面向市场需求,依托企业强大的数字平台获取资源、响应订单,让数字能力得以在组织末梢充分释放,极大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与市场响应速度。


人才数字素养是数字能力落地的关键支撑。高素质、具备数字素养的人才队伍,能够熟练驾驭数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创新业务模式。反之,企业若缺乏此类人才,即便引入先进数字系统,也可能沦为摆设。某传统制造企业重金打造数字化车间,却因员工普遍缺乏操作和维护自动化设备、解读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导致设备故障频发、数据资源闲置,生产效率不升反降。直到加强员工数字技能培训,引入专业数字化人才后,才逐步扭转局面,让数字能力真正赋能生产。


数据质量与安全则是数字能力稳健发挥的基石。高质量的数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决策的科学性,而安全防护一旦出现漏洞,企业将面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灾难性后果。如某知名汽车制造商曾因网络安全防护疏忽,致使车辆控制系统相关数据泄露,不仅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还面临巨额赔偿与法律诉讼,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数字化转型进程也大受挫折。


这些关键因素如同数字能力作用机制中的 “齿轮组”,相互咬合、协同运转,任何一个环节的卡顿或缺失,都可能让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 “掉链子”,唯有全方位优化提升,才能让数字能力为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低代码:制造业数字化的 “轻骑兵”?



(一)低代码技术是什么 “神器”?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低代码技术宛如一匹黑马,迅猛崛起,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制造业更是其中的受益大户。


那么,低代码技术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创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允许开发者通过图形化界面、拖拽组件以及少量代码编写,就能快速构建出功能完备的应用程序。与传统的手工编码开发模式相比,低代码技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


开发效率方面,堪称 “飞速”。传统开发往往需要专业程序员耗费大量时间编写代码,一个复杂项目可能历时数月甚至数年。而低代码平台凭借丰富的预构建模块和模板,开发者只需像搭积木一样,将所需组件拖拽到指定位置,简单配置参数,就能快速搭建出应用雏形。以构建一个简单的生产工单管理系统为例,传统开发可能需要花费数周时间来设计数据库、编写前端界面和后端逻辑代码,而使用低代码平台,熟练的开发者或许仅需一两天即可完成基本功能上线,开发效率提升数倍乃至数十倍。


成本控制上,优势尽显。一方面,它减少了对高技能、高薪酬专业开发人员的依赖,企业非 IT 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也能参与开发,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开发周期的大幅缩短,意味着企业能更快将应用投入使用,抢占市场先机,间接节省了时间成本。据估算,采用低代码开发,整体项目成本相比传统开发可降低 30% - 60%。


低代码技术还打破了 IT 与业务之间的 “高墙”。在传统模式下,业务部门提出需求,需等待 IT 部门排期开发,沟通成本高、效率低。而低代码平台让业务人员能够直接参与应用构建,他们基于自身对业务流程的熟悉,能快速将需求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让应用更贴合实际业务场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二)低代码在制造业的 “实战” 表现


在制造业的广阔天地里,低代码技术正展现出非凡的实战价值,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生产管理环节,低代码平台助力企业构建智能化管控体系。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面临生产订单频繁调整、生产进度跟踪困难等问题。借助低代码平台,他们快速搭建了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通过可视化界面,计划人员能轻松根据订单需求、设备产能、物料库存等因素,拖拽组件生成最优生产计划,实现生产任务的自动分配。同时,系统实时采集生产线上各工序的数据,以直观的看板形式呈现,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监控生产进度、设备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系统立即预警,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生产线平稳运行。实施该系统后,企业订单交付准时率提升了 25%,生产效率提高了 18%。


设备维护领域,低代码技术大显身手。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拥有海量的生产设备,传统的设备维护依靠人工记录和经验判断,故障预防难、维修响应慢。引入低代码平台后,企业打造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基于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系统能依据历史故障数据和设备运行参数,运用内置算法预测设备潜在故障,提前生成维护计划并自动分配任务给维修人员。维修人员通过移动端接收任务,查看设备详细信息、维修指导手册,记录维修过程。这一系统让设备故障率降低了 20%,维修响应时间缩短了 30%,有效保障了生产连续性。


质量检测方面,低代码同样表现卓越。在某电子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关乎企业生死存亡。以往质量检测数据分散、分析滞后,难以快速定位质量问题根源。利用低代码平台,企业构建了一体化质量控制系统,涵盖从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巡检到成品抽检的全流程。检测人员将数据实时录入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各类质量报表、统计分析图表,借助数据挖掘算法,精准识别质量波动因素。一旦发现质量异常,能迅速追溯到具体生产批次、工序、操作人员,为及时改进提供有力依据。实施后,产品次品率从 3% 降至 1.5%,客户投诉率降低了 40%。


从生产管理的精准调度,到设备维护的智能保障,再到质量检测的严格把关,低代码技术凭借其快速开发、灵活定制、易上手等特性,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征程中的得力 “轻骑兵”,助力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披荆斩棘,快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案例直击:看企业如何 “玩转” 数字能力



(一)西门子:工业 4.0 标杆的数字化征程


作为全球工业领域的领军者,西门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堪称典范,其数字化工厂宛如一座未来工业的 “智慧灯塔”,为制造企业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西门子的数字化工厂里,数字孪生技术被运用得炉火纯青。以生产某高端精密机械零部件为例,通过构建产品的数字孪生模型,从原材料的选型、加工工艺的设定,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参数调整,都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精准模拟。工程师们可以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优化生产流程,使得产品的良品率从传统生产方式的 85% 提升至 98% 以上,同时生产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物联网技术让工厂的每一台设备都仿佛被赋予了 “生命”。海量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振动频率等,这些数据通过高速网络汇聚到中控平台。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系统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发出预警,并精准定位故障点。在一次关键生产线上,设备突发故障隐患,得益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维护团队提前介入,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抢修,避免了长达数小时的停机损失,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


大数据分析更是西门子优化生产决策的 “秘密武器”。通过对历年订单数据、市场需求趋势、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海量信息的深度挖掘,企业能够精准预测未来产品需求,提前调整生产计划与库存策略。在面对市场需求的季节性波动时,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系统帮助西门子合理调配资源,将库存周转率提高了 40%,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


不仅局限于内部生产优化,西门子还以开放的姿态构建数字化生态。与全球各地的供应商、科研机构、初创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创新应用。在新能源领域,与一家专注于电池材料研发的初创公司携手,利用双方优势,加速新型电池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进程,成功推出高性能电池产品,抢占了新兴市场先机,为可持续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西门子凭借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实现了自身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飞跃,还为全球制造企业树立了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引领着行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未来。


(二)某国内中小制造企业:逆袭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在我国,众多中小制造企业也在数字化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逆袭篇章。以一家地处长三角的中小机械制造企业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破局的。


起初,和许多同行一样,这家企业面临着资金有限、人才匮乏、技术基础薄弱等诸多难题。但企业主敏锐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 “华山一条路”,唯有变革才能生存发展。于是,他们从最基础的数字化工具引入起步,利用政府提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资金,购置了一批简易的自动化设备,如数控车床、自动化检测仪等,初步实现了部分关键工序的自动化生产。这一举措立竿见影,产品的加工精度提升了 20%,生产效率提高了 15%,次品率降低了 10%,为企业赢得了喘息之机。


尝到甜头后,企业并未满足。为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他们引入了低代码开发平台,自行搭建生产管理系统。无需聘请专业程序员,企业内部熟悉业务流程的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就像 “搭积木” 一样,快速构建出涵盖订单管理、生产排程、库存监控等功能的一体化系统。通过该系统,订单交付周期从原来的平均 20 天缩短至 12 天,库存准确率达到 98% 以上,极大提升了运营管理效率,减少了因延误交货、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


随着业务拓展,企业对供应链协同的需求愈发迫切。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他们与上下游数十家供应商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在原材料供应紧张时期,通过平台实时共享库存与需求信息,供应商优先保障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确保生产不受影响;同时,企业根据下游客户需求变化,及时反馈给供应商调整生产计划,实现了供应链的柔性应对,整体运营成本降低了 18%。


人才培养方面,企业采用 “内外兼修” 策略。一方面,选派骨干员工参加行业数字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技术理念;另一方面,与当地高校、职业院校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引入年轻的数字化人才 “新鲜血液”,为企业持续创新注入活力。


如今,这家曾经在市场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中小制造企业,凭借坚定的数字化转型决心与务实举措,产值在三年内实现翻倍增长,产品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成功站稳脚跟,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逆袭的生动样本。


拥抱数字变革,制造企业未来可期



通过深入探究,数字能力对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作用机制已然明晰。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下,数字能力恰似一股强大的 “东风”,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大型制造企业而言,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储备,应着眼于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大在前沿数字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像西门子那般,将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与优化。积极开展跨界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上下游企业携手,攻克数字化转型中的难题,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与商业模式,引领行业数字化发展潮流。


而广大中小制造企业,虽面临资金有限、技术基础薄弱等诸多挑战,但也不必气馁。可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采取 “小步快跑、分步实施” 的策略,先聚焦于关键业务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利用低代码开发平台等便捷工具,快速搭建起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简易管理系统,优化生产排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逐步积累数字化转型经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广泛应用,制造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将愈发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能够敏锐洞察数字趋势、果断提升数字能力、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企业,必将在这场数字化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为全球制造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磅礴力量。反之,若对数字化浪潮视而不见或行动迟缓,企业恐将在激烈竞争中逐渐掉队,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制造企业务必牢牢把握数字机遇,勇迎挑战,踏上数字化转型的康庄大道,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

用户头像

EquatorCoco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3-06-19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数字赋能:制造企业如何靠“数字能力”实现可持续“超车”?_低代码_EquatorCoco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