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智算中心,听懂钱塘江畔人工智能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各个地区与城市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新兴产业、新兴科技带来的生产力革新。
2024 年,伴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展开,“头雁”城市的 AI 发展经验变得极为重要。其中,杭州的 AI 故事或许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
在《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了杭州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的目标。去年 7 月,杭州市发布了《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了从算力设施建设、模型开放生态、赋能实体经济、全产业链发展、人才队伍支撑五个方面 14 项具体举措支持 AI 产业发展。其中尤其将算力技术攻关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
杭州将 AI 算力变为 AI 产业的起点,通过算力发展赋能 AI 企业,繁荣 AI 生态,培养 AI 人才。

想要了解这些,可以一起从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出发,走进杭州 AI 企业与 AI 创业者的故事。
算力,正映出杭州 AI 的春风十里。

故事开始于杭州高新区(滨江)。滨江区位于钱塘江下游南岸,东南接萧山区,西北濒临钱塘江,与西湖区、上城区隔江相望。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千年皆听钱塘潮。而今天在滨江区的 AI 开发者与创业者,听到的是 AI 算力在钱塘江水畔的回响。
滨江区是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区。如何才能从源头上推动 AI 产业发展?AI 算力建设就是时代赋予的标准答案。
在今天,预训练大模型是 AI 技术的主流。而大模型需要大规模的 AI 算力作为支撑。数据显示,过去四年 AI 算力需求增长超过了 15 万倍,并且大模型的特性让企业的算力需求呈现出训练时 AI 算力需求大,推理部署时算力需求相对较小的弹性特征。这种情况下,自建算力池对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合算。采用公共化、普惠化的集约型 AI 算力,正在成为主流选择。同时,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据测算,在算力中每投入 1 元,平均将带动 3—4 元经济产出。

面对显著的 AI 算力供需矛盾,滨江区决定将算力挑战变为本地 AI 产业的发展机会。早在 2021 年,滨江区就启动了杭州智算中心项目,成为杭州首个公共服务性质的 AI 算力基础设施,并且杭州智算中心还坚定选择了自主化的算力底座,采用昇腾 AI 集群,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提供公共普惠算力。中心的另一个建设思路,是不仅要为产业提供算力,还要通过多样性的方式赋能 AI 产业成长,面向企业提供 AI 模型训推、应用孵化、产业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服务。
2022 年 5 月 20 日,杭州智算中心一期项目完成,同时宣布 40P 算力上线。截至目前,杭州智算中心算力已扩容至 240P 规模。杭州智算中心基于一中心四平台的运营模式,打通了政、产、学、研、金、介、用等环节,协助智算中心构筑商业闭环模式,推进本地计算产业链聚集。
与此同时,2022 年底 AI 大模型引发了全球关注,新一轮的 AI 产业爆发随之到来。而杭州智算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全面满足了杭州本地 AI 企业的发展需求。
钱塘江畔回荡的智能潮汐,彰显了“滨江战略”的准确度与预见性。

一项新兴产业链的聚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对于杭州发展 AI 产业来说也是如此。首先说天时,AI 算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刚需,是所有 AI 企业都无法绕开的第一关。
在大模型浪潮兴起时,在 AI 产业与 AI 企业最需要 AI 算力的时候,为其提供充沛普惠的 AI 算力,是杭州智算中心的职责所在。尤其是面向参数巨大的大模型,提供大规模 AI 算力,可谓是智算中心的第一挑战。在实在智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杭州智算中心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实在智能是智能体及 RPA 领域领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优秀专利奖获奖企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连续四年获评 AI 准独角兽企业,致力于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数字员工解决方案,加速数字化转型,帮助客户实现跨越式增长。其打造的实在 TARS(塔斯)系列大模型,是公司在 AI 领域的核心支撑。
在实在智能的规划中,TARS(塔斯)大模型的最强版本将达到 70B,这在全球 AI 行业中也是非常大的模型参数。为此,实在智能需要获得 120P 的 AI 算力。然而公司却发现,当时市面上的高端 AI 算力硬件非常紧张,并且整体价格炒作氛围强烈,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时,杭州智算中心的出现解决了关键问题。在了解和沟通之后,实在智能了解到智算中心在当时有 150P 算力,恰好可以满足大模型训练的大规模算力需求。于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与一系列技术准备,实在智能最终在杭州智算中心提供的公有化算力上,仅用了 2 个月时间就最终完成了 70B 大模型的训练。
事实上,对于实在智能这样的 AI 初创企业来说,放弃以往的技术路线,选择杭州智算中心所代表的自主化 AI 底座是需要勇气的。模型能否训练出来,最终的训练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以及所投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是否合适?这些关于性价比的问题,是所有 AI 企业都需要面对的。

好在,杭州智算中心在此期间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大量技术层面的沟通与答疑解惑,帮助实在智能排解了相关疑虑。同时,这些反复的沟通与探讨,也让企业看到了来自新兴智算生态的诚意,最终让其感觉无法拒绝。
实在智能董事长孙林君表示,公司此前的大模型都在传统 AI 算力架构完成的,进行迁移在技术栈上和底层框架上要进行比较大的变化,算法工程师还是有一些疑虑,所依赖的框架变化是有潜在成本的,但经过了仔细评估之后觉得还是值得去做的,对后面的可控性会好很多,实际走出来这步也验证了当时的猜测。看上去有门槛,但实际上是比较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实在智能在与杭州智算中心的合作中,不仅有效解决了算力问题,更看到了滨江发展 AI 产业的决心和潜力,于是他们选择将子公司落地滨江。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杭州《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杭高新〔2023〕5 号)等文件,实在智能享受到了一事一议、税收减免、人才政策等相关产业支持。既帮助企业降低了核心的 AI 算力成本,又获得了与本地 AI 产业共同发展的长期路径。
截至 2024 年 9 月,杭州智算中心在今年已经完成了超过 800 家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调研,调研需求超过 5000P,通过为 190 家企业与机构提供普惠的算力服务,赋能智慧物联、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企业服务等十大行业。
杭州智算中心,开始成为一个圆心。让杭州 AI 产业与生态的外延不断拓展,画出更大的圆。

新兴产业集群的聚合与发展,离不开本地政策、经济、营商环境、文化氛围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从多个维度共同定义着产业生态的地利。想要推动杭州 AI 产业的综合成长,杭州智算中心就不能仅仅提供 AI 算力,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提供配套服务,和企业一同拓宽在具体领域的 AI 落地半径,与企业一同做大 AI 蛋糕。
对此,全诊医学有着清晰的感受。
杭州全诊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 AI 医疗人工智能产品与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诊医学研发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全诊 AI 智能医疗助理,是目前国内首创的医疗 AI 产品,也是唯一一家在近百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全院上线的 AI 智能医疗助理产品的企业。

在临床医疗场景中,一直有着患者就医流程复杂,医生书写病历耗时过大,后续随访开展不利等挑战。而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可以帮助辅助患者导诊、病历书写、远程问诊等医疗工作,对于提升医疗效率有着关键的作用。于是,全诊医学把握住了这个机遇,成为国内率先将大模型技术落地临床医疗场景中的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全诊医学发现医院在数智化进程中有着共性的需求,就是无论选择公有云服务还是打造本地数智化体系,都强烈希望选择自主化的 AI 算力底座。这一点对于医疗行业数智化的长期发展,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势所趋都十分重要。
医院有算力与智能化服务需求,全诊医学有 AI 能力,杭州智算中心有算力,三方在多个层面有着互补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全诊医学与智算中心展开了多样化的生态合作。于是,全诊医学与智算中心实现了客户关系上的互通有无,生态共赢。与智算中心的合作,成为全诊医学拓展市场的有力助推。全诊医学在医疗领域的开拓,也将智算中心的价值和影响力带到医疗行业。多方合作之下,让自主化 AI 算力与 AI 大模型深入医疗场景,拓宽产业半径。
当更多企业在杭州智算中心的综合赋能下,实现充分的交流、合作与产业链协同,AI 就会从一项技术机遇变为真正的产业生态,自主化 AI 算力能够在更多垂直行业落地生根。

所有 AI 技术的发展竞赛,最终都是人才的比拼。能够培养人才,支持人才的“人和”,也是 AI 产业生态能够长期发展的核心支柱。
为此,杭州市发布了《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强调加强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杭州智算中心的发展成长,其实也见证着自主化 AI 生态相关人才的成长。旷维炬锐的创始人王超,可谓是杭州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代表。
杭州旷维炬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行业领先的 AIoT 开发平台与软硬件方案供应商,专注于打造数据采集、算控设备、接入平台为一体的全套 AIoT 服务体系。其打造的 MegaFlow 是面向 AIoT 行业的全栈开发云平台,通过零代码、模块化的方式覆盖 AIoT 应用开发的全流程。

其创始人兼 CEO 王超,就是杭州 AI 产业与昇腾生态的亲历者与参与者。王超从本科到博士,都选择了高性能计算作为研究方向,非常关注计算自主化相关课题。从 2018 年起,他就注意到了昇腾生态。当时他与实验室同门,可以说是首批完成向昇腾迁移的开发者。
多年以来,王超始终作为昇腾开发者,开发了大量的相关应用。在 2022 年,他一举夺得了第一届昇腾创新大赛的金奖。
这样的经历,让他在走向创业道路时很自然选择了昇腾方向,于是也水到渠成般参与到了以昇腾为底座的杭州智算中心。从 21 年的筹建启动会到 23 年正式落地,王超与旷维炬锐见证了智算中心的每一次成长,也自然而然成为其算力使用者与生态建设者。
用王超的话说,旷维炬锐与智算中心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他见证了智算中心与昇腾生态的成长,而智算中心也对他的创业项目进行了从 0 到 1 的扶持。
杭州“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的深层次内核,在王超的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中可以看到,昇腾生态的成长、杭州本地 AI 产业的成长,与新一代复合型 AI 人才的成长是高度同频的:一项有未来,有潜力的事业,会吸引人才加入进来,一同前进,而他们的创造力与贡献,反过来也会加速 AI 产业与 AI 人才培养体系的成长和成熟。
目前,杭州智算中心已经举办了多项赛事与人才培养活动。2024 年 10 月,浙江鲲鹏昇腾产业与人才创新论坛暨鲲鹏 &昇腾创新大赛 2024 浙江总决赛颁奖仪式在杭州举行,这一赛事成为 AI 人才了解昇腾生态,把握 AI 机遇的重要舞台。
在 2024 年 3 月,杭州智算中心举办了 2024 昇腾 AI 金种子实训班·走进泛互联网行业(杭州站);2024 年 10 月举办了“2024 昇腾 CANN 技术行—算子开发专场(浙江工业大学站)”,这些活动为培养本地复合型 AI 人才提供了关键助力。
今天,王超会鼓励他的同学与同事积极使用昇腾,接入昇腾生态。昇腾生态的人才之花,此刻正在全力盛放。

在这些亲历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总结杭州智算中心带来的多重价值:
对企业而言,智算中心能够解决问题,带来发展。智算中心展现的示范效应,让 AI 企业意识到其能够帮助企业削减成本负担,获得多元支持,从而愿意选择智算中心,选择杭州这座城市。
进一步,对杭州 AI 生态而言,智算中心能够成为舞台和纽带。它通过活动、展会、比赛等形式联接了杭州的 AI 企业与客户,形成了繁荣的产业圈层,让杭州 AI 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聚集地。

再进一步,对于科技自立自强而言,智算中心能够成为火种和灯塔。企业可以通过智算中心的平台,踏入自主化 AI 生态的大门,从而为 AI 时代的科技自立自强锚定方向,积蓄力量。
王超说,对于 AI 应用企业来说,算力就是一切的基础。
以智算中心为基础和起点的杭州 AI 产业,选择了一条基础坚实、运营积极、示范效应显著的发展之路。
今天杭州 AI 的春风十里,或许正是明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秋实万里。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脑极体】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6f7356f766ccc9d17dbc8e701】。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