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oding:屎山终结,优雅重现

当下 LLM 已经解决“写代码容易”的时候,真正难题的只剩一件事:如何提升代码质量。SDD(规范驱动开发)把 Spec 变成唯一事实来源,把文档变成“可编译的源代码”,让开发者从 token 搬运工跃迁为逻辑决策者。用确定性的规范,驯服非确定性的算力。这才是 AI 时代开发者重新夺回掌控力的方式。
一、AI Coding 的本质与边界
在深入讨论如何使用 AI 编程之前,我们需要先祛魅。我们需要理解 LLM 是什么,以及它的边界在哪里。
1.1 LLM 的本质:强大,但不是万能
LLM 不是“理解机器”,而是高度优化的概率预测器。它擅长处理世界上已经出现过的模式——从 CRUD、API 胶水层、组件拼装到常规业务逻辑,都能做到近乎秒杀式的自动化。但它无法解决“未知的未知”:全新算法、完全没见过的业务规则、模糊概念界定等。
LLM 能让代码实现变得容易,却无法替你明确需求、定义边界或构建稳固的系统结构。
1.2 LLM 的真正价值:帮你干“工程的脏活累活”
软件工程中的复杂性问题分为 次要困难 和 根本困难 两类。
AI 能够极大的消除 次要困难:逆向文档、测试补全、大量模板生成、风险扫描与配置自动化,都能做到稳定、高效、不中断。它能显著减少人类的重复劳动,让开发者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地方:系统设计、业务建模、需求澄清。AI 是最强大的工程加速器,但不是替你思考的工程师。
AI 却无法解决 根本困难:对复杂业务概念的构思、对模糊需求的界定、对系统边界的划分。引入 AI 后,根本困难 对人的要求反而更高了——我们需要更清晰的问题定义能力。
1.3 从 Vibe Coding 到 Spec Coding:让 AI 从“快”变成“稳”
Vibe Coding 让开发启动更快,是原型时代的利器,但它有三个无法跨越的限制:
生成结果不稳定
上下文容易遗忘
隐藏技术债快速积累
要让 AI 真正走进生产环境,就必须从“靠感觉写代码”升级为“靠规范生成系统”。这正是 SDD(规范驱动开发)的价值:让 AI 按照可读、可控、可验证的规范执行,使代码结构稳定可靠。
1.4 SDD 核心理念:Spec 是唯一事实来源,代码是编译产物
在 SDD 模式中,Spec 不是注释,而是源代码本体。开发者通过 Spec 文档定义业务意图、数据结构、接口协议与测试标准,LLM 负责将 Spec 文档编译成具体实现。
这样可以彻底锁定上下文、保证逻辑一致性,并让所有决策透明化。SDD 把混乱的 Prompt 工程变成标准化的工程流水线,让团队协作更可控、更可扩展。
1.5 SDD 流水线:定义 → 计划 → 任务 → 实现
SDD 的流程如同一条清晰的编译管线:
Spec:写清楚“要什么”与“如何验证”;
Plan:AI 生成可执行的技术方案;
Tasks:拆解成原子的实现步骤;
Implement:AI 逐项生成代码并自动测试。
开发者从 Token 搬运工转变为逻辑决策者,AI 则成为执行引擎。
1.6 SDD 新问题
Spec Coding 解决问题 ,也产生了新问题
门槛高: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规范考验的是开发者的架构与设计能力,让高手更容易发挥,但也让普通开发者更难入门,整体使用门槛被抬高。
灵活度低:难以适配不同任务场景
通常预设固定流程,面对从“小修一个 Bug”到“新增复杂功能”这种规模跨度大的任务时,往往显得不够灵活。
实际效率慢:大量时间花在查规范,而不是写代码
需要不断对照规范文档,审核流程繁琐,实际效率甚至可能低于直接评审代码,与敏捷开发强调“快速迭代、拥抱变化”的理念相冲突。
可控性弱:该放的时候不放,该收的时候又太死
AI 可能会漏掉关键细节,也可能“过度遵守规范”生成冗余代码;开发者仍需频繁介入调试与重构,代码依旧容易变成“功能堆砌”,长期维护成本高。
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本质原因在于:当下大多数 SDD 的落地,仍停留在“规范优先”这一早期阶段。
规范被写了,但并未真正成为工程体系的一部分,更无法对代码产生实质性的结构约束。
SDD(Specification-Driven Development)的实践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 规范优先(现阶段主流,但效果一般:Kiro/Spec-Kit/Open-Spec)
规范在开发前临时撰写,更多是对齐需求或输出一份“看起来专业”的文档。
任务完成后很可能被丢弃,既无法形成资产,也无法约束后续代码质量。
② 规范锚定(规范开始成为真实资产)
规范文档被视为长期维护的项目资产,会随着功能演进而同步更新。
其作用不再只是“开局对齐”,而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成为团队协作的锚点(Anchor)。
③ 规范即代码(SDD 的最终形态)
开发者不再直接写代码,而是唯一编辑“规范”。
代码由 AI 基于规范自动生成,并且通常禁止人工随意修改,以确保结构一致性与可维护性。
此时规范具备了真正的“工程控制力”,而不是额外负担。
那有没有一款 SDD 产品,已经真正跨出了“规范优先”阶段,走向更高级的 SDD 解决方案?
二、MortiseAI “规范即代码”
MortiseAI 通过 Spec Doc + Spec Code 的方式,探索出一套 SDD “规范即代码” 的解决方案
2.1 Spec Doc - 规范文档
MortiseAI 采用 Agent 端到端生成模式,交互形式以工作流方式为核心,将 Spec 生成代码过程结构化、标准化、可视化,从而让复杂项目生成过程透明、可控、可持续迭代优化。
意味着开发者不仅能看到每一步的生成逻辑,还能随时介入与调整。让智能开发真正“看得见、改得动、越用越强”。
2.2 Spec Code - 规范代码
MortiseAI 不只关注“代码怎么生成”,更关注“代码如何运行”。
因此,我们为规范文档设计了可一一对齐的规范代码框架,让规范真正成为代码结构的源头,从而迈向 SDD 的终极形态——“规范即代码”。
Mortise Spec Code Engine(MSCE)是一款为 Spec-Coding 而生的组件化代码框架引擎,它将复杂系统拆解为结构化的组件,并通过统一的事件机制实现组件间的高效通信,让 AI 能够在可控、可解释的框架中自动完成复杂软件项目的代码生成。
换句话说,MSCE 将“规范的结构”直接映射为“代码的结构”,让 AI 不再只是写代码,而是 按规范组装工程 —— 这是实现“规范即代码”的关键一步。
MortiseAI 将 MSCE 进行开源,旨在希望与开发者共同建设 SDD 的未来标准。
通过开放的组件体系、事件协议、规范格式以及参考工程结构,MortiseAI 希望推动一套 人人可用、AI 可执行、团队可协作 的 SDD 标准体系,让规范不再是文档,而成为整个软件生产链条的核心。共同打磨 “规范即代码” 的行业基础设施,让 AI 时代的工程体系具备真正的可解释性、可维护性与可演进性。
2.3 MortiseAI 三大核心优势
高质量生成:
MortiseAI 采用 任务拆解式智能编程 将复杂项目拆解为多个可独立运行的子任务:
用粒度更小的子任务,让模型理解与生成难度降低;
每个子任务都可单独测试与优化,从而确保整体输出质量。
持续可迭代:组件化的代码架构
每个子任务对应的都是低耦合独立组件,可以被单独重构、替换或增强,
支持“边用边进化”的敏捷开发方式。
模型蒸馏:构建私有领域模型
MortiseAI 全流程过程数据进行保留,可通过模型蒸馏不断积累可训练数据,
最终形成更懂业务的私有领域模型。而未来真正被使用的 80% 模型都是基于开源模型构建的私有领域模型
三、结语
我们正站在一场新的编程革命门口:从 Coding 1.0(手写),到 Coding 2.0(Vibe Coding),再到 Coding 3.0(SDD),但开发者不必焦虑,AI 不是来取代你的,它是你的外骨骼。你的价值,从来不在手速,而在洞察力;不在敲多少代码,而在看清什么该被构建、什么不该。
在 AI 时代,每位开发者都将完成一次真正的进化:从“亲手敲代码的工匠”,到“指挥 AI 构建系统的架构师”。这不是失去控制,而是重新掌控未来。
立即体验 MortiseAI
MortiseAI Beta 预览版公测中,免费免激活,仅支持 Mac 和 React 编程语言。
MortiseAI 下载页面:
实践教程:
Mortise Spec Code Engine(TypeScript/React)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MortiseAI/mai_msc_engine_ts_module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MortiseAI@HugoHu】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6eea469623a9636e911ccc8af】。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