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人文社科学生与 AI 时代的实质性连接,南京财经大学的这门“新文科”课程这样做

AI 浪潮袭来,具备新型数字化能力的人才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核心资源,这一趋势也对高校学生培养方向与能力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促使越来越多人文社科及经管专业的学生投身编程学习。
“新文科” 建设背景下,课程如何实现深层次的 “新” 突破?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和鲸科技的协同创新实践,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破题思路。
双方以培育学生“数字素养” 为核心目标,在和鲸“101 数智领航计划”的支持下,依托 ModelWhale 教学实训平台及和鲸社区海量经管社科实训资源,共建 “数智决策与创新管理” 线上创新虚拟实验室(以下简称 “虚拟实验室”),为课程的迭代优化多重赋能。本文系统呈现这一校企协同创新实践,以期为高校推进新文科课程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以“数字素养”的培养为核心
在线运行的编程教学场景
《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是南京财经大学校级 “新文科” 课程,自 2022 年初立项以来,课程团队持续探索教学革新, 2025 年获得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二等奖。课程负责人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刘培学老师告诉我们,2023-2025 年间,随着每一轮 AI 技术与应用的升级,他每次开课都会对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重构,突破传统重复性教学框架,以动态响应技术变革需求。

课程实施成效
当前,经管及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普遍掌握 Excel、SPSS 等工具,但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数据分析类岗位已对编程能力同时提出要求。而与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同的是,人文社科的学生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专业特性找到差异化的切入点,才能在 AI 时代开辟不可替代的职业发展路径。
基于此,这门校级 “新文科” 课程明确核心定位:以 “数字素养” 培养为核心目标,搭建人文社科学生与 AI 时代的实质性连接,而编程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刘老师特别强调,编程语言正逐渐成为通用基础技能,其重要性或将比肩数学、英语、语文等核心学科。但此处所指的 “编程” 并非局限于 Python、C++ 等具体语言,更核心的是通过代码与机器对话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环境搭建上,虚拟实验室以 ModelWhale 教学实训平台为在线编程载体、以和鲸社区为实践案例资源池,并整合多方工具,实现网页打开即可在线运行、实训、竞赛与作业收发。

课程教学平台的 AI 工具演化
破除畏难情绪
解决新手的“流程迷茫”
在数据素养培养实践中,思维框架的构建是关键突破点。刘老师形象比喻:“在经管类、大文科专业教学中,学生学习编程的最大障碍往往是‘打开数据并显示前五行’这第一步。就像一旦教会学生在平台上找到并打开数据文件,后续用 AI 处理数据、生成分析报告反而会变得简单。”
诚然,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生而言,传统本地编程环境在教学中存在诸多痛点,如项目资源支撑不足、学生安装配置困难等。 ModelWhale 教学实训平台的云服务特性便在此时发挥了作用, “打开网页即可运行”更加适配文科专业学生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其编程学习搭建了 “第一级台阶”。另外,平台同时支持纯 Python 编程与低代码编程,刘老师特别表示,低代码模式在解决新手 “流程迷茫” 问题上很有用:
“学生使用纯代码进行数据分析时,常因难以厘清各步骤逻辑关联而陷入困惑,而低代码通过可视化模块直观呈现每一步操作的目标与结果,这对‘思维框架’的建立非常重要。”

低代码的机器学习工作流示意
为破除学生对 AI 技术的畏难情绪,课程采用 “取样-探索-修订-建模-评估” 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开展分阶段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每节课仅需聚焦核心关键词,无需在初始阶段过度钻研细节。依托这一框架,学生能够清晰把握每步操作的目标与意义,实现从 “技术实践” 到 “高阶思维与能力” 的递进式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阶段,学生都可以自主探索和鲸社区的多样化项目资源,通过参照编写、替换数据运行等方式开展实践,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对多元应用场景的理解。
AI 多维融合
助力人文社科学生实现 “弯道超车”
AI 工具的快速进化使得传统教学内容被 AI 工具解构 —— 当大语言模型可以自主生成完整数据分析代码与结果时,人文社科学生易对课程价值产生质疑、丧失学习动力,这也是当前 “新文科” 课程普遍面临的挑战。
对此,刘老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通过多维度 AI 融合与实践,帮助学生与 AI 时代建立深度连接。
一方面,课程采用 “挑战性跨越式” 节奏设计规避教学枯燥性,比如从第 2 周的可视化教学,到第 5 周的 ARIMA 模型,再到第 10 周的机器学习 XGBoost 算法,直至第 16 周的深度学习 Pytorch 框架,使学生技能呈阶梯式提升。

同时,虚拟实验室不仅支撑日常课程开展,更服务于学科竞赛等多元教学场景。在虚拟实验室中,可以看到 “历史街区业态可视化编程” 为主题的挑战赛,赛事奖品则是课程 IP “树蛙”(取 “数据挖掘” 谐音)的系列周边,这一可爱的 “学伴” 深受学生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会鼓励学生运用 AI 工具完成各项挑战,这也使得课程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成果:有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论文中借助 AI 辅助编程探索新研究方法,成功解决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亦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其成果经检验真实有效。这印证了课程已切实帮助人文社科学生实现 “弯道超车”。

另一方面,刘老师自身也积极借助 AI 工具提升课程交互体验。例如,利用豆包的语音交互特性设置 “AI 数据分析师面试官”,与学生开展深度交流探讨。近期,线上虚拟实验室已上线智能体编排工具,涵盖课程智能教学助手与智能批改助手,刘老师正基于此搭建更贴合课程教学场景的专属智能体。
“随着 DeepSeek 等大模型及 Agent 工具的涌现,教师群体也需持续更新工具链与教学体系,以适配新技术特性。” 刘培学老师如是说道。

AI 技术并非文科教育的 “洪水猛兽”,而是思维升级的催化剂。文科生的职业破局之路、新文科建设的深化革新,终将在社会需求与高校育人的深度对话中找到精准答案。
期待更多高校与和鲸科技携手同行,以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共同推动课程高质量落地,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探索更广阔的实践路径。更多课程共建、实验室建设等案例,欢迎与我们进一步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