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何赋能 UI 设计和代码生成?AI 产品设计实战分享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一条漫长的链路:产品经理绞尽脑汁输出原型,设计师基于原型反复打磨 UI 设计稿,最终交付给开发工程师,才能转化为可用的产品并推向市场。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上一个步骤的进度会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正常推进。
然而,技术的浪潮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本土新一代的产品设计工具 Pixso,携其大版本更新 Pixso 2.0 重磅登场,试图用 AI 重塑整个产品设计流程。Pixso 2.0 所带来的“AI 文生 UI”功能,支持基于 AI 同步生成 UI 设计稿和前端代码,让“想法到项目代码一步到位”的构想成为现实。

AI 技术落地给产品设计带来的变化
AI 技术的落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产品设计的各个角落,悄然改变着设计师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以往依赖直觉和经验的设计决策,如今有了数据和算法的加持;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流程化的操作,现在可以借助 AI 工具一键生成。
以在线原型工具“墨刀”推出的“墨刀 AI”为例,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型制作的节奏。产品经理只要用几句话描述需求,墨刀 AI 就会快速生成带有交互的产品原型,相较过去手绘原型的方式,简直是降维打击。Figma 推出的 Figma Make 功能让设计师可以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快速生成产品设计稿,同样颠覆。

这些 AI 设计工具的涌现,无疑为产品设计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产品设计全链路时,会发现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分散的 AI 能力整合起来,实现从创意到最终产品交付的无缝衔接?
Pixso AI 想要解决的,恰恰是这个痛点。别的工具可能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比如画原型或者转代码,但 Pixso 的愿景更大一些。它想把 AI 的触角伸到设计工作的每个角落,从最初的“AI 文生设计稿”开始,一路延伸到“设计稿转代码”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消除设计师和程序员之间的鸿沟。
如何使用 Pixso AI 同步生成 UI 设计稿和前端代码?
Pixso AI 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强大的“文生 UI”能力,它将繁琐的产品设计过程简化为一次与 AI 的对话。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你的想法,Pixso AI 就能为你同步生成精美的 UI 设计稿和可用的前端代码。
Pixso AI 生成 UI 设计稿
举个例子,你脑海中有一个开发音乐 App 的想法,在项目开始之前有了大概的雏形:App 界面简洁一点,暗黑风格,专辑封面大且醒目。如果按照过往的产品开发流程,得先画线框图,再给到设计师出 UI 设计稿。但现在有 Pixso AI,一切都不用这么麻烦了,直接在 Pixso AI 里输入 UI 设计稿需求:“做一个音乐 App 播放器界面,暗色主题,专辑封面放中间,播放按钮要显眼,整体风格简约现代”。
Pixso AI 收到我们输入的提示词后,会细致分析我们的设计需求,基于海量的 App UI 设计案例数据,生成高度契合需求的 UI 设计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由 AI 生成的设计稿并非“终稿”,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最接近你想法的方案,然后点击右上角的“转为 Pixso 设计稿”按钮。瞬间,这个 AI 生成的界面就会无缝转换为一个完全可编辑的 Pixso 文件。这种“AI 生成+人工微调”的模式,既能享受 AI 带来的高效体验,又保留了设计师的自主判断和创意主导权。

从设计稿到代码:一键跨越开发鸿沟
按照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设计稿做完了就该轮到程序员上场了。但这个交接过程往往让人头疼:设计师要做标注,要切图,要解释这里为什么这样设计和布局等。程序员也不轻松,拿到设计稿后要揣测设计师的真实意图,经常出现“我以为你想要的是这样”的乌龙。Pixso AI 的“设计稿转代码”功能,给这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找到了新出路。
当你觉得设计稿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或者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想法,可以基于 Pixso 2.0 的 D2C 功能,将设计稿一键转为生产级代码:
点击 Pixso 编辑器右上角的滑钮,切换为研发模式,选中左侧画布上的任意容器,点击右侧面板的 D2C 标签,支持将选中容器上的设计稿一键转为 HTML/ArkUI/Flutter 等主流的代码。
Pixso D2C 生成的均为生产级代码,它不会简单粗暴地把每个像素都硬编码进去,而是会分析设计稿的结构和逻辑,输出可直接在生产环境使用的项目代码。这样一来,开发团队拿到的就不是一堆需要手动整理的“散装代码”,而是一个可以直接在项目中使用的生产级代码。
通过这种方式,Pixso AI 真正打通了从“AI 文生设计稿”到“AI 生成代码”的全链路,将原本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压缩到一小时之内。

AI 文生设计稿
AI 文生设计稿的出现,远不止是提升效率的工具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设计普及化的新浪潮。在过去,UI 设计被视为一个具有较高门槛的专业领域,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 AI 的介入,正在打破这一壁垒,让更多没有设计背景的人,也能够参与到创意的视觉化过程中来。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他们不再需要借助复杂的原型工具,就能够将自己的产品构思快速转化为可视化的界面,更直观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和验证想法。对于独立开发者或是初创团队来说,“AI 文生设计稿”则意味着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快速创建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产品 UI 界面。
当然,设计的普及化并不意味着专业设计师价值的削弱。恰恰相反,AI 将设计师从繁琐的、重复性的“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设计的策略层、体验层和情感层。设计师的角色,将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一个统筹全程的负责人,他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用户、定义问题,并利用 AI 作为强大的协作者。
设计稿转代码:弥合设计与开发的技术鸿沟
“设计稿转代码”是产品开发流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也是无数工程师和设计师努力攻克的方向。从早期的手动切图、标注,到后来的各种插件、工具,人们一直在寻找更高效、更精准的转换方式。而 AI 技术的成熟,有望彻底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
传统的“设计稿转代码”工具,大多基于图层解析和规则匹配,其生成的代码往往存在结构混乱、样式冗余、缺乏响应式等问题,后期维护成本极高,被开发者戏称为“一次性代码”。而新一代的 AI 代码生成工具,如 Pixso AI 所展示的 D2C 能力,则完全不同。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理解”和“重构”。
这些 AI 工具能够深度学习海量的设计稿和对应的代码,从而理解设计的意图和代码的最佳实践。它能够识别出设计中的组件化思想,将重复的元素自动归纳为可复用的代码组件。
写在最后
从“AI 文生设计稿”的惊艳亮相,到“设计稿转代码”的无缝衔接,我们正亲眼见证一个由 AI 驱动的全新设计时代的到来。以 Pixso AI 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设计工具,正在用技术的力量,重塑着我们对于产品设计的认知和实践。它们不仅是效率的倍增器,更是创意的催化剂,将产品经理、设计师和研发团队从流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归创造的本质。
以上就是本次想和各位分享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你有其他疑问,或是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职场工具箱】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694d0c1bfc42df1cb975bc31a】。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