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一面经典 react 面试题(边面边更)
react 的虚拟 dom 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要使用
Virturl DOM
,因为操作真实DOM
的耗费的性能代价太高,所以react
内部使用js
实现了一套 dom 结构,在每次操作在和真实 dom 之前,使用实现好的 diff 算法,对虚拟 dom 进行比较,递归找出有变化的 dom 节点,然后对其进行更新操作。为了实现虚拟DOM
,我们需要把每一种节点类型抽象成对象,每一种节点类型有自己的属性,也就是 prop,每次进行diff
的时候,react
会先比较该节点类型,假如节点类型不一样,那么react
会直接删除该节点,然后直接创建新的节点插入到其中,假如节点类型一样,那么会比较prop
是否有更新,假如有prop
不一样,那么react
会判定该节点有更新,那么重渲染该节点,然后在对其子节点进行比较,一层一层往下,直到没有子节点
如何配置 React-Router 实现路由切换
(1)使用<Route>
组件
路由匹配是通过比较 <Route>
的 path 属性和当前地址的 pathname 来实现的。当一个 <Route>
匹配成功时,它将渲染其内容,当它不匹配时就会渲染 null。没有路径的 <Route>
将始终被匹配。
(2)结合使用 <Switch>
组件和 <Route>
组件
<Switch>
用于将 <Route>
分组。
<Switch>
不是分组 <Route>
所必须的,但他通常很有用。 一个 <Switch>
会遍历其所有的子 <Route>
元素,并仅渲染与当前地址匹配的第一个元素。
(3)使用 <Link>、 <NavLink>、<Redirect>
组件
<Link>
组件来在你的应用程序中创建链接。无论你在何处渲染一个<Link>
,都会在应用程序的 HTML 中渲染锚(<a>
)。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当它的 to 属性与当前地址匹配时,可以将其定义为"活跃的"。
当我们想强制导航时,可以渲染一个<Redirect>
,当一个<Redirect>
渲染时,它将使用它的 to 属性进行定向。
useEffect 和 useLayoutEffect 的区别
useEffect
基本上 90%的情况下,都应该用这个,这个是在 render 结束后,你的 callback 函数执行,但是不会 block browser painting,算是某种异步的方式吧,但是 class 的 componentDidMount 和 componentDidUpdate 是同步的,在 render 结束后就运行,useEffect 在大部分场景下都比 class 的方式性能更好.
useLayoutEffect
这个是用在处理 DOM 的时候,当你的 useEffect 里面的操作需要处理 DOM,并且会改变页面的样式,就需要用这个,否则可能会出现出现闪屏问题, useLayoutEffect 里面的 callback 函数会在**DOM 更新完成后立即执行,但是会在浏览器进行任何绘制之前运行完成,**阻塞了浏览器的绘制.
对虚拟 DOM 的理解?虚拟 DOM 主要做了什么?虚拟 DOM 本身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Virtual Dom 是一个 JavaScript 对象,通过对象的方式来表示 DOM 结构。将页面的状态抽象为 JS 对象的形式,配合不同的渲染工具,使跨平台渲染成为可能。通过事务处理机制,将多次 DOM 修改的结果一次性的更新到页面上,从而有效的减少页面渲染的次数,减少修改 DOM 的重绘重排次数,提高渲染性能。
虚拟 DOM 是对 DOM 的抽象,这个对象是更加轻量级的对 DOM 的描述。它设计的最初目的,就是更好的跨平台,比如 node.js 就没有 DOM,如果想实现 SSR,那么一个方式就是借助虚拟 dom,因为虚拟 dom 本身是 js 对象。 在代码渲染到页面之前,vue 或者 react 会把代码转换成一个对象(虚拟 DOM)。以对象的形式来描述真实 dom 结构,最终渲染到页面。在每次数据发生变化前,虚拟 dom 都会缓存一份,变化之时,现在的虚拟 dom 会与缓存的虚拟 dom 进行比较。在 vue 或者 react 内部封装了 diff 算法,通过这个算法来进行比较,渲染时修改改变的变化,原先没有发生改变的通过原先的数据进行渲染。
另外现代前端框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无须手动操作 DOM,一方面是因为手动操作 DOM 无法保证程序性能,多人协作的项目中如果 review 不严格,可能会有开发者写出性能较低的代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省略手动 DOM 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为什么要用 Virtual DOM:
(1)保证性能下限,在不进行手动优化的情况下,提供过得去的性能
下面对比一下修改 DOM 时真实 DOM 操作和 Virtual DOM 的过程,来看一下它们重排重绘的性能消耗∶
真实 DOM∶ 生成 HTML 字符串+ 重建所有的 DOM 元素
Virtual DOM∶ 生成 vNode+ DOMDiff+必要的 DOM 更新
Virtual DOM 的更新 DOM 的准备工作耗费更多的时间,也就是 JS 层面,相比于更多的 DOM 操作它的消费是极其便宜的。尤雨溪在社区论坛中说道∶ 框架给你的保证是,你不需要手动优化的情况下,我依然可以给你提供过得去的性能。 (2)跨平台 Virtual DOM 本质上是 JavaScript 的对象,它可以很方便的跨平台操作,比如服务端渲染、uniapp 等。
React 中发起网络请求应该在哪个生命周期中进行?为什么?
对于异步请求,最好放在 componentDidMount 中去操作,对于同步的状态改变,可以放在 componentWillMount 中,一般用的比较少。
如果认为在 componentWillMount 里发起请求能提早获得结果,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通常 componentWillMount 比 componentDidMount 早不了多少微秒,网络上任何一点延迟,这一点差异都可忽略不计。
react 的生命周期: constructor() -> componentWillMount() -> render() -> componentDidMount()
上面这些方法的调用是有次序的,由上而下依次调用。
constructor 被调用是在组件准备要挂载的最开始,此时组件尚未挂载到网页上。
componentWillMount 方法的调用在 constructor 之后,在 render 之前,在这方法里的代码调用 setState 方法不会触发重新 render,所以它一般不会用来作加载数据之用。
componentDidMount 方法中的代码,是在组件已经完全挂载到网页上才会调用被执行,所以可以保证数据的加载。此外,在这方法中调用 setState 方法,会触发重新渲染。所以,官方设计这个方法就是用来加载外部数据用的,或处理其他的副作用代码。与组件上的数据无关的加载,也可以在 constructor 里做,但 constructor 是做组件 state 初绐化工作,并不是做加载数据这工作的,constructor 里也不能 setState,还有加载的时间太长或者出错,页面就无法加载出来。所以有副作用的代码都会集中在 componentDidMount 方法里。
总结:
跟服务器端渲染(同构)有关系,如果在 componentWillMount 里面获取数据,fetch data 会执行两次,一次在服务器端一次在客户端。在 componentDidMount 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componentWillMount 同样也会 render 两次。
在 componentWillMount 中 fetch data,数据一定在 render 后才能到达,如果忘记了设置初始状态,用户体验不好。
react16.0 以后,componentWillMount 可能会被执行多次。
对 React-Intl 的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React-intl 是雅虎的语言国际化开源项目 FormatJS 的一部分,通过其提供的组件和 API 可以与 ReactJS 绑定。
React-intl 提供了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引用 React 组件,另一种是直接调取 API,官方更加推荐在 React 项目中使用前者,只有在无法使用 React 组件的地方,才应该调用框架提供的 API。它提供了一系列的 React 组件,包括数字格式化、字符串格式化、日期格式化等。
在 React-intl 中,可以配置不同的语言包,他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需要,在语言包之间进行切换。
HOC 相比 mixins 有什么优点?
HOC 和 Vue 中的 mixins 作用是一致的,并且在早期 React 也是使用 mixins 的方式。但是在使用 class 的方式创建组件以后,mixins 的方式就不能使用了,并且其实 mixins 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
隐含了一些依赖,比如我在组件中写了某个
state
并且在mixin
中使用了,就这存在了一个依赖关系。万一下次别人要移除它,就得去mixin
中查找依赖多个
mixin
中可能存在相同命名的函数,同时代码组件中也不能出现相同命名的函数,否则就是重写了,其实我一直觉得命名真的是一件麻烦事。。雪球效应,虽然我一个组件还是使用着同一个
mixin
,但是一个mixin
会被多个组件使用,可能会存在需求使得mixin
修改原本的函数或者新增更多的函数,这样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维护成本
HOC 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它们达成的效果也是一致的,同时也更加的政治正确(毕竟更加函数式了)。
讲讲什么是 JSX ?
当 Facebook 第一次发布 React 时,他们还引入了一种新的 JS 方言 JSX
,将原始 HTML 模板嵌入到 JS 代码中。JSX 代码本身不能被浏览器读取,必须使用Babel
和webpack
等工具将其转换为传统的 JS。很多开发人员就能无意识使用 JSX,因为它已经与 React 结合在一直了。
类组件(Class component)和函数式组件(Functional component)之间有何不同
类组件不仅允许你使用更多额外的功能,如组件自身的状态和生命周期钩子,也能使组件直接访问
store
并维持状态当组件仅是接收
props
,并将组件自身渲染到页面时,该组件就是一个 '无状态组件(stateless component)',可以使用一个纯函数来创建这样的组件。这种组件也被称为哑组件(dumb components)或展示组件
在 Reducer 文件里,对于返回的结果,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 Reducer 文件里,对于返回的结果,必须要使用 Object.assign ( )来复制一份新的 state,否则页面不会跟着数据刷新。
为何 React 事件要自己绑定 this
在 React 源码中,当具体到某一事件处理函数将要调用时,将调用 invokeGuardedCallback 方法。
事件处理函数是直接调用的,并没有指定调用的组件,所以不进行手动绑定的情况下直接获取到的 this 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需要手动将当前组件绑定到 this 上
React 中 setState 的第二个参数作用是什么?
setState
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可选的回调函数。这个回调函数将在组件重新渲染后执行。等价于在 componentDidUpdate
生命周期内执行。通常建议使用 componentDidUpdate
来代替此方式。在这个回调函数中你可以拿到更新后 state
的值:
对有状态组件和无状态组件的理解及使用场景
(1)有状态组件
特点:
是类组件
有继承
可以使用 this
可以使用 react 的生命周期
使用较多,容易频繁触发生命周期钩子函数,影响性能
内部使用 state,维护自身状态的变化,有状态组件根据外部组件传入的 props 和自身的 state 进行渲染。
使用场景:
需要使用到状态的。
需要使用状态操作组件的(无状态组件的也可以实现新版本 react hooks 也可实现)
总结: 类组件可以维护自身的状态变量,即组件的 state ,类组件还有不同的生命周期方法,可以让开发者能够在组件的不同阶段(挂载、更新、卸载),对组件做更多的控制。类组件则既可以充当无状态组件,也可以充当有状态组件。当一个类组件不需要管理自身状态时,也可称为无状态组件。
(2)无状态组件 特点:
不依赖自身的状态 state
可以是类组件或者函数组件。
可以完全避免使用 this 关键字。(由于使用的是箭头函数事件无需绑定)
有更高的性能。当不需要使用生命周期钩子时,应该首先使用无状态函数组件
组件内部不维护 state ,只根据外部组件传入的 props 进行渲染的组件,当 props 改变时,组件重新渲染。
使用场景:
组件不需要管理 state,纯展示
优点:
简化代码、专注于 render
组件不需要被实例化,无生命周期,提升性能。 输出(渲染)只取决于输入(属性),无副作用
视图和数据的解耦分离
缺点:
无法使用 ref
无生命周期方法
无法控制组件的重渲染,因为无法使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方法,当组件接受到新的属性时则会重渲染
总结: 组件内部状态且与外部无关的组件,可以考虑用状态组件,这样状态树就不会过于复杂,易于理解和管理。当一个组件不需要管理自身状态时,也就是无状态组件,应该优先设计为函数组件。比如自定义的 <Button/>
、 <Input />
等组件。
如何用 React 构建( build)生产模式?
通常,使用 Webpack 的 DefinePlugin 方法将 NODE ENV 设置为 production。这将剥离 propType 验证和额外的警告。除此之外,还可以减少代码,因为 React 使用 Uglify 的 dead-code 来消除开发代码和注释,这将大大减少包占用的空间。
组件是什么?类是什么?类变编译成什么
组件指的是页面的一部分,本质就是一个类,最本质就是一个构造函数
类编译成构造函数
react 实现一个全局的 dialog
子类:
css:
如果创建了类似于下面的 Icketang 元素,那么该如何实现 Icketang 类?
在上面的案例中,一个组件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它的子组件。Icketang 组件的子组件是一个函数,而不是一个常用的组件。这意味着在实现 Icketang 组件时,需要将 props. children 作为一个函数来处理。具体实现如下。
调用 Icketang 组件,并传递给 user 属性数据,把 props.children 作为一个函数来处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我们已经将父组件与子组件分离了,父组件管理状态。父组件的使用者可以决定父组件以何种形式渲染子组件。为了演示这一点,在渲染 Icketang 组件时,分别传递和不传递 user 属性数据来观察渲染结果。
上述代码没有为 Icketang 组件传递 user 属性数据,因此将首先渲染 Loading 组件,当父组件的 user 状态数据发生改变时,我们发现 Info 组件可以成功地渲染出来。
上述代码为 Icketang 组件传递了 user 属性数据,因此将直接渲染 Info 组件,当父组件的 user 状态数据发生改变时,我们发现 Info 组件产生了更新,在整个过程中, Loading 组件都未渲染。
Diff 的瓶颈以及 React 的应对
由于 diff 操作本身会带来性能上的损耗,在 React 文档中提到过,即使最先进的算法中,将前后两棵树完全比对的算法复杂度为O(n3)
,其中 n 为树中元素的数量。
如果 React 使用了该算法,那么仅仅一千个元素的页面所需要执行的计算量就是十亿的量级,这无疑是无法接受的。
为了降低算法的复杂度,React 的 diff 会预设三个限制:
只对同级元素进行 diff 比对。如果一个元素节点在前后两次更新中跨越了层级,那么 React 不会尝试复用它
两个不同类型的元素会产生出不同的树。如果元素由 div 变成 p,React 会销毁 div 及其子孙节点,并新建 p 及其子孙节点
开发者可以通过 key 来暗示哪些子元素在不同的渲染下能保持稳定
react hooks,它带来了那些便利
代码逻辑聚合,逻辑复用
HOC 嵌套地狱
代替 class
React 中通常使用 类定义 或者 函数定义 创建组件:
在类定义中,我们可以使用到许多 React 特性,例如 state、 各种组件生命周期钩子等,但是在函数定义中,我们却无能为力,因此 React 16.8 版本推出了一个新功能 (React Hooks),通过它,可以更好的在函数定义组件中使用 React 特性。
好处:
跨组件复用: 其实 render props / HOC 也是为了复用,相比于它们,Hooks 作为官方的底层 API,最为轻量,而且改造成本小,不会影响原来的组件层次结构和传说中的嵌套地狱;
类定义更为复杂
不同的生命周期会使逻辑变得分散且混乱,不易维护和管理;
时刻需要关注 this 的指向问题;
代码复用代价高,高阶组件的使用经常会使整个组件树变得臃肿;
状态与 UI 隔离: 正是由于 Hooks 的特性,状态逻辑会变成更小的粒度,并且极容易被抽象成一个自定义 Hooks,组件中的状态和 UI 变得更为清晰和隔离。
注意:
避免在 循环/条件判断/嵌套函数 中调用 hooks,保证调用顺序的稳定;
只有 函数定义组件 和 hooks 可以调用 hooks,避免在 类组件 或者 普通函数 中调用;
不能在 useEffect 中使用 useState,React 会报错提示;
类组件不会被替换或废弃,不需要强制改造类组件,两种方式能并存;
重要钩子
状态钩子 (useState): 用于定义组件的 State,其到类定义中 this.state 的功能;
生命周期钩子 (useEffect):
类定义中有许多生命周期函数,而在 React Hooks 中也提供了一个相应的函数 (useEffect),这里可以看做 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DidUpdate 和 componentWillUnmount 的结合。
useEffect(callback, [source])接受两个参数
callback: 钩子回调函数;
source: 设置触发条件,仅当 source 发生改变时才会触发;
useEffect 钩子在没有传入[source]参数时,默认在每次 render 时都会优先调用上次保存的回调中返回的函数,后再重新调用回调;
通过第二个参数,我们便可模拟出几个常用的生命周期:
componentDidMount: 传入[]时,就只会在初始化时调用一次
componentWillUnmount: 传入[],回调中的返回的函数也只会被最终执行一次
mounted: 可以使用 useState 封装成一个高度可复用的 mounted 状态;
componentDidUpdate: useEffect 每次均会执行,其实就是排除了 DidMount 后即可;
其它内置钩子:
useContext
: 获取 context 对象useReducer
: 类似于 Redux 思想的实现,但其并不足以替代 Redux,可以理解成一个组件内部的 redux:并不是持久化存储,会随着组件被销毁而销毁;
属于组件内部,各个组件是相互隔离的,单纯用它并无法共享数据;
配合 useContext`的全局性,可以完成一个轻量级的 Redux;(easy-peasy)
useCallback
: 缓存回调函数,避免传入的回调每次都是新的函数实例而导致依赖组件重新渲染,具有性能优化的效果;useMemo
: 用于缓存传入的 props,避免依赖的组件每次都重新渲染;useRef
: 获取组件的真实节点;useLayoutEffect
DOM 更新同步钩子。用法与 useEffect 类似,只是区别于执行时间点的不同
useEffect 属于异步执行,并不会等待 DOM 真正渲染后执行,而 useLayoutEffect 则会真正渲染后才触发;
可以获取更新后的 state;
自定义钩子(useXxxxx): 基于 Hooks 可以引用其它 Hooks 这个特性,我们可以编写自定义钩子,如上面的 useMounted。又例如,我们需要每个页面自定义标题:
createElement 和 cloneElement 有什么区别?
createElement 是 JSX 被转载得到的,在 React 中用来创建 React 元素(即虚拟 DOM)的内容。cloneElement 用于复制元素并传递新的 prop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