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平衡研发效能度量和管理成本?
当我们致力于通过数据度量研发效能的时候,怎么知道这件事情是有收益的呢?
度量是有成本的。收集数据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成本的。当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试图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和改善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收集数据的成本已经高于你通过改善问题能带来的收益,这种度量就是得不偿失的。
我以前看过一部周星驰的电影,电影里有一个人很厉害,能知道战场前发生的情况,当他把耳朵贴到地上的时候,说即将有三匹战马来袭,结果一抬头,马已经站在他面前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得不偿失的例子。度量是为了解决问题,度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度量能解决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在很多情境下我们没必要去搞大而全的度量数据中台,因为度量数据的收集、计算、分析、挖掘的成本很高,小公司可能根本承担不起。
更落地的一个平衡成本的做法,就是直接基于我们通过眼睛和直觉发现的问题设计度量指标,而不是去做广泛的、大而全的数据收集。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也就是不要广撒网,而是应该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第二个观点就是关于度量数据本身,不能依赖人去提交。当这些数据是依靠人来收集、计算和分析的时候,这个成本必然是很高。而且这些数据也会严重失真,因为大家都喜欢报喜不报忧,在层层上报的过程中一定会失真,最后老板会看见一个很乐观的数字,但其实下面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度量数据要变得有意义,或能指导工作实践,度量数据的自动获取是我们在做度量实践时一定要获取的能力。也就是说,不管获取的数据是什么,获取数据本身对工程师来说必须是零投入和零感知的。
内容整理自:《研发效能100问》
作者:茹炳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