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孔乙己是程序员
想写这篇久矣,但恐引至非议。然受鲁迅先生的鼓励,也想写篇自己「最」喜欢的。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的口头禅。
如果你不是程序员,而不得已要和程序员打交道,很可能你会讨厌他--之乎者也,不说人话。
可在程序员自己看来,花费了数亿脑细胞才理解的东西,他很想把这些告诉别人,尤其是和他打交道的你。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的眼里只有书。
程序员的眼中只有代码,不管是好代码,还是烂代码。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才算真正开始了解这群人。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程序员也一样,自嗨于「代码跳动」,很少会认识到没有人会关注这些。就算认识到了这一点,也不愿意接受“事实”。因为他们也是只接受自己认为的“事实”。
“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孔乙己自认能拿得出手的本事就是读过的书。
程序员自认为自己的本事就是学更多的语言,学更多的库和框架,会更多的代码写法。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只会读书,但又没钱买书,只能顺手牵羊。
程序员热衷学习各种软件技术,好在大部分是免费的,否则肯定会破产。
技术有的有用,有的没用,甄别不当就会「淹没其中」,比如日复一日地精进「茴的各种写法」。软件技术虽然历史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发展的门类之多,已经是你穷其一生都无法了解的完的。
无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广大程序员前辈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每个门类下,只要逻辑上行得通的方法,都会有人实现出一种技术。「就像孔乙己总能发现自己没读过的书而忍不住窃书」,刚开始觉得这种就像汉字中的诗词一样优美,忍不住去学习,但随着看的越多,越发现丑才是普遍的,美是稀有的。「孔乙己还没窃多少书就悲剧了,可能还没发现这一点」。
也不知从何时起,遇到 for 循环的不同写法,或一个函数的多种定义形式,就经常会想起「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个梗。软件开发中这类事情太多了,尤其越是日常使用的东西变化越多,以致我都厌烦了。这是不是软件开发「自作自受」?
这个过程就像掉进米缸里的老鼠,开始是兴奋的,能持续收到新的刺激;当发现刺激少了,而又无望出去时,就会陷入无尽的绝望。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是孔乙己最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的。
从「之乎者也」的口头禅,到只知道「读书」,孔乙己逐渐“病入膏肓”。
程序员也容易陷入这个怪圈。
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倾向于「如何使用XX实现YY」,而不是「实现YY需要什么?」。喜欢给自己加戏,花了太多时间在工具本身,忽略了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是看了工具的说明书,并没有掌握如何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
又或,被动等待环境变化,很少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学C,学Java,学后端,学前端。。。剧本一样的路径。只看到了别人要学什么,然后就去学什么,没有想过自己真的需要吗?学了很多用不上的知识,把学习当做唯一的事,懒于思考,事倍功半。
还有,寄希望于正确的事会发生。古代读书人的目的是做官,这就很正确,写诗作文是附带的。程序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多了,正确的事才有机会发生,偏离这个目的的都是附带的。
假如孔乙己不窃书了,说不定会活的很好。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顿晓】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55bdc2487f6ded4c76915090d】。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