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续
上篇整理了《精益创业》一书的摘要,《四步创业法》的摘要也初步整理完了,留在下一篇,这一篇还是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针对几个点聊聊看法。
先说下“创业”这个词。
虽然书里用了很多“新创企业”这个词,但是其内容并不是仅限于新创企业,在一个成熟的公司内部进行创新也包含在这个范畴之内,书中的一些案例也不乏成熟公司中的内部创新。成熟的公司并不乏创新的动力,当公司有稳定的营收并且已经极力挖掘现有业务的潜力后,为了公司长久的发展,也总是希望探索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也会或多或少投入资源在创新上,只是形式各有不同。读过《浪潮之巅》的话,对这一点应该会更好理解,书中讲述了很多内部创新创业的案例,比如,Google的20%时间,思科的内部创业孵化模式,等等。只是我们当前处于一个万众创业的时代氛围中,一定程度上把创业理解得狭隘了一些。
再说说最小可行产品(MVP)。
MVP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应用中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需要我们根据自身所处的场景与其他因素来考虑适合的MVP。如果只是套用概念,对其他因素没有进行合理的考虑,在预期上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创业或内部创新来说,即使是得到些负面结果也未必是很坏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可以看看有赞的案例,有赞在公开的资料中提到过一个案例,就是他们在做最小可行产品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其面对的用户群体,在结算中没有把挂单纳入最小可行产品的范围,在推出后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但类似这样的经历也让有赞更加明确了一些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要遵循的原则。另外,有赞公开的产品设计白皮书,很值得看看,对于有庞大产品群的公司来说,这样的产品设计准则是带给团队的很必要的指导。
说句题外话,有赞的模式在国外本身就有很成功的案例,而且市值不低,所以两年前看到有赞的市值才是人家的零头,非常看好有赞在资本市场的后劲。只是这港股投资门槛高,达不到要求,而其他渠道呢不能说很合规,眼看着现在有赞的股价已经是两年前的 3 倍了。当然,这真是题外话,不构成投资建议。
最后简单聊聊指标。
指标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关注的XX数、XX率之类。在《精益创业》中有较多篇幅来阐述指标,尤其是虚荣指标,并且给出了各种正负案例做对比。各类指标有其表示的意义与实际价值,但要放在合适的评估位置,否则看似不错的指标数据实则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进而产生无谓的投入。我们在各种PR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指标,其中就不乏一些虚荣指标,包括商业计划书中也是一样,这点很好理解,不管是PR也好,BP也罢,其目的是要展示出公司的欣欣向荣和一派大好前程,但是在实际中,还是要分辨出这种指标,才能更有效地对创新有所助益,比如单纯谈论注册用户数。《精益数据分析》是对《精益创业》一个很好的延展与补充,既然是数据分析,就少不了对各种指标的进一步深入阐述。《精益数据分析》的摘要在后续文章中也会整理出来。
这一篇临时起意,就聊到这里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孙苏勇】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44267b2b177f55d2d341a14f5】。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