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OpenAI 正在杀死创业公司?他们是这么回答的...

  • 2023-11-17
    四川
  • 本文字数:3180 字

    阅读完需:约 10 分钟

熬夜看完 Open AI 的发布会后,我知道国内的科创圈要重新洗牌了。

从今年上半年的 12 月开始,不到 2 个月,ChatGPT 的用户注册数突破 1 个亿, 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加上各个媒体疯狂转载报道后,我的朋友圈一度火爆到,只要是发有关 ChatGPT 的内容,就会迎来至少上百条评论跟点赞。

尽管 OpenAI 的相关服务在中国不能使用,但并没有阻止广大勤奋好学的年轻群众。

跟一个卖 GPT 成品号的朋友聊天得知,彼时关于 GPT 注册的视频和教程还很少,GPT 注册号供不应求,光是 10 块钱卖一个成品号,1 个月就赚到了 70 多 w。

这还只是用户注册阶段,更成熟和广大的市场规模应用还远未迎来,ChatGPT 的商业变现能力,可见一斑。

在 ChatGPT 官方 app 上架前,应用商店中搜索 "ChatGPT" 关键词,就能找到 200 多个图标疑似官方的“正版”应用,我下载了几个试试,发现本来免费使用的 GPT3.5 ,在 app 中愣是能卖到 56 块钱一个月,不禁感叹钱真好挣。

GPT 火爆的背后,是新一轮技术的变革,很多人表示在第一次接触 GPT 的感觉就跟第一次打开 Windows 差不多,这在“科技以换壳为本”的 21 世纪相当难得,我们已经太久没有这种惊艳的感觉了。

单从这次火爆看来,似乎人人都是赢家:媒体把流量赚得盆满钵满,AI 创投圈在一度萎靡的市场之中迎来一次狂欢;各个大厂争相开始跑马圈地,纷纷下注大模型,有钱的砸大模型,没钱的套壳做 AI 应用场景。


1.AI 真的那么好挣钱吗?


很多拿着投资人股份的创业者,大多雄心勃勃地想用 AI 再改造一遍行业,但事实是,在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大模型出现前,做应用端场景根本跑不通。

现在国内几乎没有厂商,会贸然将自己的业务,对接到一个没有经过市场充分验证的大模型上。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大模型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应用端的服务质量,在没有任何一个可靠稳定的大模型出现前,没有人会将自己产品和公司的声誉,押宝在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大模型上。

毕竟大模型跟用户随意的对话场景,偶然出现幻觉影响并不大,可当公司产品强绑定大模型产品的时候,公司的声誉就跟大模型的表现强绑定在一起了。

万一出现幻觉或错误(比如金融投资理财类),迎来的将不是出现一个小小的幻觉那么简单,而是声誉的断崖式下跌。

也就是说,在国内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能力持平甚至超过 GPT4 的大模型前,任何应用端的公司都必须保持绝对的警惕:要么选用市场验证的大模型,加入 OpenAI ,要么等待国内的大模型质量完善,目前来讲,这一天的出现恐怕还要相当之久。

OpenAI 的“春晚”发布会结束后,国内的科技圈却是死寂一片。

在这次发布会中,OpenAI 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更新:GPT-Turbo、GPTs、多模态的输入和输出、联网搜索集成、更长的上下文输入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费用更低,功能更强大。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讨论的 DEVDAY 内容,其实只是一整天日程里,仅占 45 分钟的“开场”,OpenAI 很多关于商业化、新产品、前沿研究等展示信息都没有放出来,真实的情况只会更残酷。

对这个现实的最好写照,或许是网上一个创业者在看完 DEVDAY 当天的调侃:“ Sam Altman 毁掉了我 300w 美元的创业公司,而我只得到了 500 美元的 OpenAI API 信用卡。”

看过 OpenAI 当天演讲的人,都知道这个“500 美元”是什么梗。

而这只是现实创投圈的一个缩影, Open AI 的这次更新,基本确定了绝大多数 AI 创业公司,在上半年的应用探索都宣告死亡。

ChatGPT 凭借自身实力,已经将功能延申到了更多更广的场景,功能更强,费用更低,如果你是一个 C 端或 B 端用户,你会怎么选?


2.OpenAI 的野心


当 OpenAI 首次推出聊天应用 GPT 的时候,国内外很多媒体都对 AI 的应用场景报以很高的期望,甚至扬言现在所有的产品场景都可以换上 AI 再做一遍。

大家都很兴奋,觉得 OpenAI 只会专注于把一个 AI 的聊天应用层做好。但现实是,大家之所以认为应用层还有机会,只是因为 OpenAI 还没有公布自己的应用案例。

每个人都低估了将 AI 接入用户场景的难度,也低估了 OpenAI 的野心。

今年 3 月下旬,ChatGPT 开始支持插件功能,很多人已经看到大模型在应用上的商机,纷纷推出了各种诸如 PDF、联网、教学、语言、助理等各种基于 ChatGPT 的定制化插件,OpenAI 不可能甘心成为垫脚石,忽略自己的技术优势,放任他人来创造牟利机会。

让人错愕的是,这次变化来得太快。从 2022 年 12 月第一次开放 ChatGPT 起,到今年的 11 月,ChatGPT 已经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升级,从 ChatGPT3.5,到性能更强的 ChatGPT4,到支持插件和代码解释器。再到最近的 GPT4 功能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OpenAI 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大爷依旧是大爷。在大模型的技术端跟应用端,OpenAI 牢牢捍卫着自己领先的地步,并将依靠功能和费用,实现断层级的垄断,将技术的先发优势,辐射到未来的所有应用场景之中。

现在还抱有侥幸的 AI 创业者将不得不斩断幻想,面对现实:看看自己在做的大模型应用,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直白点说,就是“能不能做出硅谷都没做过的东西。”

而对那些另起炉灶的大模型公司来说,现在又该何去何从?是选择加入 Open AI 的快车道,相信 Open AI 将开启下一个 App Store 时刻,还是拥抱开源模型,做自己的定制化专属?


3.创业公司的出路


事实上,Open AI 虽然目前是技术上的行业第一,但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 Joseph E. Gonzalez 认为:开源模型不需要变得更好,只需要变得更小和更专用。

对需要 AI 服务的企业来说,很多企业想借助大模型来完成业务,他们并不需要一个通用数据的模型,只需要更小、质量更高、专有的定制模型。

某种程度上讲,GPTs 就是这种应用的搭建雏形,而现在仍在泥泞中挣扎的大模型创业公司们,专注于做细分领域上,质量更高、不容易出现“幻觉”的小模型,可能会是个更切实的选择。

对于不制作大模型或 AI 的创业公司而言,Open AI 的这次更新无疑会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只要自家能将产品和 Chatgpt 的功能融合得足够好,加上一些精准的 Promots 调教,自家的产品无疑会获得更优秀的体验,比如现在就能应用的文档说明助手,某些智能客服语音等。

低代码平台 iVX 的创始人兼 CEO 孟智平表示:"AI+低代码是未来自动化编程的终极杀器,我们不会做 AI,更不会盲目跟风去做大模型,我们只会把我们的本质工作做好。"

进一步了解得知,iVX 正准备接入 ChatGPT 接口,实现 AI+低代码编程的雏形。

这个愿望不是最近才有,而是在建站之初就已经构想,通过 16 年深耕的产品迭代,iVX 在低代码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相当深厚,ChatGPT 的出现更像是一个他们预料之中的东西,结合最新的大语言模型,他们有望实现 AI 自动化编程的第一个突破口。

未来,AI 在编程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会越来越大,现在 Github 上火热的 Copliot 在代码续写和代码补全上,表现就已经相当不错。

微软虽未公开技术实现路径,但经过海外一众黑客的层层深扒,发现 Copliot 正是基于更多专业的 Promots 精心调教而成的 GPT4.0 编程助手。

由哈佛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GPT-4 的 BCG(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百名顾问在完成任务的频率、速度和质量方面表现出色,相较于不使用 AI 的同行,绩效提高了 40%。

毋庸置疑,AI 正在大幅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开始为企业带来巨大红利。

今年 3 月份,OpenAI 的研究也发现,80% 的美国员工至少有 10% 的工作任务会受到 ChatGPT 的影响。其中,19% 的员工可能发现高达 50% 的工作内容均会受到正面影响。

高盛也曾预计,生成式 AI 会让全球财富在未来十年中增加 7%(近 7 万亿美元),推动生产率增长 1.5%。

这场 AI 变革背后,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生产力革命,不仅在科技领域,法律、政治、哲学、社会、文化、艺术等都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定义。

AI 作品与人类作品的区别,人和机器存在的意义,法律和道德之间的探讨,都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何面临和把握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将成为每个普通人不得不思考的深刻问题。

用户头像

一个程序员跟他的猫 2023-10-30 加入

做过 2 年建筑业,现在 3 年程序员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OpenAI 正在杀死创业公司?他们是这么回答的..._代码生成器研究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