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面试失败案例

上周末有同学找我咨询,说自己年后来上海面试了一个很心仪的工作岗位,结果最终面试结果被 pass 了。他自觉面试表现还可以,面试官的提问也基本都回答到位了,让我帮他复盘分析一下面试失败的原因。
复盘过程跳过不表,今天这篇文章分享两个他对面试的认知误区,大家可以对照自身看看,是否也有类似情况。
我们以提问的方式展开这两个认知误区。
问题一:你现在很看好一个招聘岗位,但是你个人的能力和岗位不是太匹配,你会怎么做?
1、修改简历,让简历匹配岗位,想尽办法获取面试机会。
2、按照心仪的岗位要求,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去面试。
很多同学在面临这种选择时,会为了心仪岗位而选择修改简历来获得面试机会,但这样做带来的反噬是很严重的。
首先,修改简历内容固然能很好的匹配岗位,提高获得面试机会的几率,但在面试时,考察的还是你的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匹配度。
其次,能力不足,面试通过的概率很低不说,反而还丧失了一次很好的面试机会,进而可能错过一个很好的平台。
简历是需要根据面试岗位来针对性包装修改,但不代表能力不足就强行往上凑。
软件测试毕竟是一个技术岗位,用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获得认可,以后才能走的更稳更好。 如果只是为了获得面试机会而强行匹配,错失机会不说,还容易被面试未通过的结果导致自我怀疑,打击个人的自信心。
专业能力是什么?是你能利用你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职业素养是什么?是堂皇正大的在规则范围内推进事情,协调资源,多方沟通来确保拿到预期结果。
只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更高的职业素养,才能让你的职场走的更稳更远。体现专业能力很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你既能自己解决问题,还能简洁明了的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和结果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写技术文章或者技术笔记的原因,更是鼓励大家主动分享交流的内核,共勉。
问题二:面试的问题你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描述出来,但表述不够专业,这样好不好?
运营星球两年多以来,辅导过很多同学的面试,也帮助不少同学复盘过面试过程,发现部分同学存在这种情况。
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和实践经验回答问题无可指摘,但这样存在一个隐形的弊端:入职后,你只能做独立的工作,但凡涉及到需要协调沟通或者沉淀知识案例的情况,你的这点弊端就会被无限放大。为什么?
所谓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名词,通俗意义上是普适的被绝大多数群体所接受和理解的标准。
无论是在工作中沟通交流还是团队内部分享或者知识沉淀,用专业术语来描述更容易被理解,降低沟通理解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理解误差带来的潜在风险。
能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名词理解透彻并贯彻到工作和实践中,是很好的一种形式,但这仅限于输入。好的学习成长方式一定是输入-实践-输出,而输出一定要标准化来输出,这样信息传导过程才不会失真,也能降低风险。
好比你只会 Java 另一个同学只会 python,但只要有遵循标准规范的接口,你们之间的请求响应就不会存在 gap 区域。否则各用各的方式,最后只会产出一大堆报错,浪费时间和资源,产出效率和质量也会降低。
面试考察理论知识,除了判断你对基础的理解,还有就是你是否具有标准化输入输出的能力。 很多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是八股文,但只有八股文般的理论知识才是最容易被理解和传递的信息。
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工作的目的是拿到好的结果,拿到好结果离不开其他人的配合,配合需要大家遵循同一种标准和规范来执行。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标准和规范,这也是你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老张】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5a2cabe75cc61c4261ed7aea】。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