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测性,到底是什么?
知识星球群里,看到几位同学在讨论测试左移右移相关的话题,其中提到了一个词:可测性。
这个词在很多质量保障相关的文章中出现过,大家也觉得可测性是质量保障工作开展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但是可测性到底该如何理解?可测性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如果有,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测性在不同环节又是如何体现的?
这篇文章,我想谈谈我对于可测性的理解和思考。
如何理解可测性?
软件测试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各个维度验证研发交付的软件系统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是否符合预期。这里的预期结果是有一个标准定义的,无论是需求描述的功能逻辑要实现什么效果,还是安全或者性能角度的技术指标,最终交付物一定要满足这个标准,才可以视为软件系统达到了线上发布要求。
即我们假设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它都要满足不同的标准,才能视为达标,流转到下一个环节。所谓的可测性就是,在测试需要介入的不同环节,评估是否可以正常开展测试活动的前置条件。满足了这个条件,测试活动才能正常开展下去。
可测性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需求阶段
在需求阶段,测试介入的时间点一般都是需求评审环节,近几年开始有了需求测试这个名词,其实是对需求可测性的进一步描述。需求测试的核心在于明确“测试什么”,即被测对象中的什么需要测试,通过需求评审环节,对需求进行细化和拆解,最终产出可测试的内容。
可测试的内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结果,或者需求最终的实现必须满足可观察可验证的要求。可测性在需求阶段,指的是满足需求要求的正常前置条件,同时也应该说明不满足要求时的错误情况。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可测性,主要指的是技术实现方案和测试用例两方面。技术方案,主要关注的是方案的实现是否存在可能的性能问题或者安全问题;而测试用例的可测性,最主要体现在用例评审或者 show case(用例描述的输入输出,和需求描述以及研发实现是否一致)。举个我自己遇到的技术方案可测性的例子:
需求背景:电商业务,订单详情页要实时展示物流信息。
技术方案:订单详情页调用物流提供的接口,访问一次订单详情,下游调用物流信息 4 次。
已知情况:订单详情接口线上 QPS 约为 5000,99RT 约为 40ms;物流服务接口的 99RT 约为 150ms,依赖外部的三方服务,且这个需求的实现是下游强依赖。
这个案例很明显,如果按照该技术方案实现,就会影响订单详情业务场景的性能表现,简单理解就是技术方案的预期实现结果不符合更核心业务的要求,这里的预期结果以订单详情的线上 99RT 为准。
研发测试阶段
到了研发测试阶段,可测性其实都是大家熟知的事情了。
比如提测时候要求冒烟测试通过率 100%,冒烟测试的基准则是本次迭代需求的 P0 用例;比如在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之前,大家现在更习惯先进行接口测试,确保数据交互和逻辑处理的正确性;再比如进入系统测试阶段的前置条件,就是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部分,要提前约定好且测试通过才能进行系统测试。
线上发布阶段
到了线上发布阶段,这里的可测性大概分为两部分:
变更测试:线上发布需要进行很多的配置和变更操作,可测性指的是所有涉及的变更都需要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且线上变更部分需要多方评审通过才能进行线上变更和发布。
线上验证:线上发布完成后,要对本次需求迭代范围内的场景进行测试,要求测试结果符合预期;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要假设本次上线可能会出现问题,针对不满足条件的错误情况,要有对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案,并在测试环境验证该策略和方案有效。
其实所谓的可测性,和质量门禁在本质上没有太多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可测性是前置要求,质量门禁是前置要求的具体定义。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老张】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4f6ba32de557a418f15b7c2f】。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