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AI 与低代码:平行赛道上的共生共舞——致传统软件厂商决策者的战略分析

  • 2025-11-11
    江苏
  • 本文字数:2555 字

    阅读完需:约 8 分钟

AI与低代码:平行赛道上的共生共舞——致传统软件厂商决策者的战略分析

导语:当 AI 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技术领域,传统软件厂商的决策者们正面临一个关键抉择:AI 是低代码平台的终结者,还是助推器?本文从生态位理论出发,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AI 与低代码实质是服务于不同目标、不同阶段的互补技术,它们的共生共舞将开启软件产业的新篇章。

一、迷雾中的抉择:替代还是共生?

在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引发行业的“替代焦虑”。当前,随着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的爆发式增长,低代码平台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然而,深入分析技术本质后我们发现,这种焦虑更多源于表面认知而非深层理解

行业焦虑的根源分析

  • 能力对比的错觉:AI 能够生成代码,低代码旨在减少代码编写,表面目标相似

  • 资本流向的冲击:AI 领域获得巨额投资,低代码平台面临资源竞争压力

  • 媒体渲染的效应:“AI 将取代程序员”的标题党文章制造恐慌情绪

从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看定位差异

根据 Gartner 2025 年最新技术成熟度曲线,AI 生成式编程正处于“过高期望峰值期”,而低代码开发平台已经进入“实质生产力高原期”。这种阶段性差异恰恰说明了两者的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核心洞察:替代焦虑源于对技术本质的误解。AI 与低代码在技术栈中占据不同位置,服务于不同的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

二、目标用户维度:专业 vs 业务的天然分界

AI 开发者的专业画像

AI 开发领域具有显著的技术壁垒,其参与者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

  • 算法工程师:需要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复杂算法原理

  • 数据科学家:具备统计学、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的专业知识

  • AI 架构师:理解分布式计算、模型部署和系统集成

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技术深度优先,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技术创新和算法优化。

实证数据:据 CSDN 2024 开发者调查显示,AI 开发者的平均学习周期为 3-5 年,其中 7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体现了该领域的高门槛特性。

低代码用户的能力特征

低代码平台的使用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能力图谱:

  • 业务分析师:深度理解业务流程但编码能力有限

  • 实施顾问:熟悉客户需求场景,关注解决方案而非技术实现

  • 流程管理者:负责业务优化,需要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应用

这些用户的共同诉求是业务价值优先,他们关注的是如何用最低的技术成本解决业务问题。

用户群体对比分析

案例佐证:某大型金融软件企业的团队配置显示,AI 团队 87%成员为技术背景,而低代码平台使用者中 65%为业务背景,这种人员结构的差异直观反映了两者的不同定位。

三、开发阶段维度: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乐章

AI 开发的舞台:产品升级迭代阶段的智能化增强

AI 技术在软件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扮演“增强者”角色:

  • 能力扩展阶段:为成熟产品注入智能化的新功能

  • 体验优化环节:通过智能交互提升用户满意度

  • 价值创新维度:创造全新的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

典型模式:AI 开发往往采用“中心化建设、能力下沉”的模式,通过构建 AI 中台将智能能力赋能给各个产品线。

低代码的战场:产品实施服务阶段的个性化适配

低代码平台在产品交付过程中发挥“适配器”作用:

  • 部署实施阶段:根据客户具体环境进行个性化配置

  • 二次开发过程:在标准化产品基础上进行客户化扩展

  • 持续运维时期: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和流程调整需求

实施特点:低代码通常采用“边缘创新、快速迭代”的模式,在贴近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发挥价值。

用友网络 ERP 产品的协同实践分析

用友网络在其新一代 ERP 产品中的实践充分展示了两者的协同效应:

  • AI 团队的工作:构建智能预测模型、优化推荐算法、开发自然语言处理能力

  • 低代码平台的作用:让实施团队能够快速配置行业特定流程、定制客户专属报表、适配本地化业务规则

成效数据:这种协同模式使项目实施周期缩短 40%,客户满意度提升 25%,同时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生态位理论视角:为什么它们不是竞争对手

生态位理论告诉我们,在技术生态中,不同技术只有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才能持续发展。AI 开发与低代码开发正是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生共荣。

资源利用的差异化

  • AI 开发的核心资源

    计算资源:GPU/TPU 等高性能计算设备

    数据资源:大规模标注数据集

    人才资源:算法专家和数据科学家

  • 低代码开发的核心资源

    业务知识:领域专长和流程理解

    组件库:可重用模板和业务组件

    实施经验:客户场景的积累和沉淀

价值创造的互补性

AI 开发的价值路径:技术创新 → 功能增强 → 体验提升 → 价值溢价

低代码开发的价值路径:效率提升 → 成本降低 → 适应性增强 → 客户忠诚

这两种价值创造路径不仅不冲突,反而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

生存空间的分离化

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为两者提供了各自的生存空间:

  • AI 开发满足的需求

    智能化、自动化的高级需求

    技术领先的战略需求

    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分析需求

  • 低代码满足的需求

    快速交付的时效需求

    个性化定制的适配需求

    降低技术门槛的民主化需求

五、决策者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传统软件厂商的决策者应该采取以下战略姿态:

重新定位技术资源分配

建立差异化的投入策略

  • AI 研发: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建设长期竞争力

  • 低代码平台:投资用户体验改善,提升实施效率

资源配置建议:按照“70-20-10”原则分配技术资源——70%用于维持和优化现有低代码能力,20%用于 AI 与低代码的集成探索,10%用于前沿 AI 技术研究。

建立差异化的团队管理和考核机制

  • AI 团队考核:侧重技术创新性、算法性能、论文专利等指标

  • 低代码团队考核:关注用户满意度、实施效率、业务价值等指标

放弃“二选一”思维,转向“双轨并行”战略

核心建议:不要将 AI 与低代码视为竞争关系,而是作为软件产品发展的两个引擎——AI 提供技术驱动力,低代码提供市场适应力。

结语

站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传统软件厂商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AI 与低代码正如人的左右手,各自擅长不同的任务,却又协同完成复杂工作。它们的共生共舞不是技术的偶然相遇,而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决策者的智慧不在于追逐每一个技术热点,而在于洞察不同技术在整个生态中的正确位置,从而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在这个 AI 喧嚣的时代,保持战略定力,准确把握 AI 与低代码的共生关系,将是传统软件厂商在下一轮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本文基于行业实践案例和权威数据研究,旨在为传统软件厂商决策者提供认知框架和战略参考。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深度思考比盲目跟随更有价值。

讨论问题

  1. 在您的企业中,AI 与低代码是作为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来管理的?

  2. 面对 AI 技术浪潮,您如何平衡技术投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和实践经验。

用户头像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2-25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AI与低代码:平行赛道上的共生共舞——致传统软件厂商决策者的战略分析_低代码_星云低代码中间件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