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北京大风来,带了什么来

  • 2025-04-13
    北京
  • 本文字数:1459 字

    阅读完需:约 5 分钟

北京大风来,带了什么来

清明过后,气象局突然发布了北京十年来最大的大风橙色预警。周六,北京整个城市被一片昏黄所笼罩。我在家中窝了一整天,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不断拍打着玻璃,往昔的喧嚣热闹已然不见,就连热闹的广场舞大妈们也不见了踪影。


周日,风势见小,也许是身在五环里的优势,竟然能出门转转了,于是我便踱步到附近的公园透透气。


步入公园深处,一片柳树林在风中摇曳生姿。刹那间,一棵拦腰折断的树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横卧在林间小径旁,与周围依然挺立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走近细看,断裂处的木质已经腐朽,布满虫蛀的痕迹。显然,这场大风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隐患早已潜伏多时。


内在的脆弱才是失败的根源

看着这棵倒下的树,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热议的失业潮。同样的经济环境下,有人失业后一蹶不振,有人却能转危为机。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李女士身为某外企的市场总监,当公司骤然宣布撤出中国市场,她惊觉自己二十年来积累的行业经验仿佛一夜之间便失去了价值。她整日沉浸在"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的怨愤中,半年过去仍未能走出阴影。而她的前同事王先生,在同样遭遇裁员困境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觅得了新方向。原来,早在行业变革迹象初现时,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考取了相关资质证书。


这就像那些在风暴中依然挺立的树木,它们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仅因为外表的粗壮,更在于内在的坚实。人生路上,外部的风雨永远存在,决定我们能否挺过去的,终究是自身的韧性与准备。



国家的兴衰亦是如此

思绪延伸,我发现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国家的兴衰。回顾中国历朝历代,由盛转衰的轨迹,往往始于内部的腐坏。明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即便清兵未入关,大明王朝也已病入膏肓,气数将尽。清朝亦是这般,闭关锁国的短视政策致使国家积贫积弱,鸦片战争恰似压垮清王朝的巨石,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这让我不禁想起《左传》中的名句:‘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其意为国家即将兴盛之时,必定会有吉祥的征兆显现;而国家走向衰亡之际,也必然会出现种种乱象。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外敌的强弱,而在于内部的治理与团结。就像这片树林,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外部的风雨,而是内部的虫蛀与腐朽。

警惕每一个潜在风险

站在倒下的树木前,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忽视那些看似微小的风险。虫蛀开始时可能只是树干上的一个小孔,但日积月累,终会导致整棵树的崩塌。这让我想起 2015 年的股灾,多少投资者因为忽视风险信号而损失惨重。


我的大学同学小王,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身为资深股民的他,早早就洞察到市场过热的风险,然而内心的贪婪却驱使他不断自我暗示‘再赚一点就撤’。最终股灾汹涌来袭,他不仅赔得血本无归,此前所获利润更是化为乌有。事后他苦笑着说:"我明明看到了所有警示信号,却选择性地忽视了它们。"


在风雨中成长

风又渐起,我最后看了一眼那棵倒下的树。看到不远处比它小的多的树木,我想也许园丁已经准备在原地补种新苗了吧。这让我想起《周易》中的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要在风雨中不断自我革新,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路边的树木正在风中轻轻摇曳,它们的根系深深扎在土壤中,枝叶在风中舞动,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韧性。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外部的风雨永远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修炼内功,让自己在风雨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PS:在我停留的短短时间里,有不少行人也被这棵倒下的树吸引,纷纷驻足观望、拍照,似乎在它身上找寻着关于命运与坚韧的答案。

用户头像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2020-07-21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北京大风来,带了什么来_人生修炼_AI时代的一滴水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