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开发者会做内容,才是数字时代的「超级杠杆」

两种身份重叠,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哈喽,大家好!
我是阿星👋
不管是独立开发者敲代码打磨工具、搭建产品,还是自媒体人挖选题输出内容、传递观点,在当下的数字创作生态里,能撬动最大价值的杠杆,其实藏在“影响力”与“产品”的双螺旋里。
其实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定位:很多人以为我是全职做内容的自媒体人,但实际上,我一直全职在做 AI 业务,内容只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的分享。
阿星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很多人心中的固化认知:
做产品、搞技术的独立开发者,都闷头扎在代码里,从不主动对外发声;而活跃在屏幕前的自媒体人,又大多不碰实际业务,只靠搬运或拼凑内容变现。
但真相是,这两个身份完全可以深度重叠——
看看海外那些成功的个体创作者,不少人既是亲力亲为写代码、做功能的独立开发者,也是能靠内容吸引用户、传递价值的自媒体人,两者非但不冲突,反而能互相成就。
如果你能站稳这个交界点,能收获的成长与价值,会远超单一身份的局限。

为什么说这个交集是“杠杆”?
核心在于“双向稀缺”:
绝大多数埋头做产品的独立开发者,不懂怎么把自己的技术成果、产品价值讲出去,好工具可能因“不会传播”被埋在应用商店的角落;
而绝大多数靠内容立足的自媒体人,又没有实际做开发、跑业务的经验,讲的技术干货、产品逻辑总少了点“实战感”,容易浮于表面。
但当你同时兼具两种身份,就能同时解决这两个痛点,甚至让两者形成正向循环。
独立开发者如何因自媒体能力变得更强?
对独立开发者来说,你写的每一行代码、优化的每一个功能,最终要触达用户才能产生价值,而“让用户知道并认可”的推广环节,正是很多开发者的短板。
AI 时代,最有效的产品推广方式,其实是“开发者自己讲产品故事”——有个定律很准:大家追随的是“有温度的人”,不是“冷冰冰的产品”。
比如你想了解一款新 AI 工具的核心逻辑/品牌,大概率会去看开发者本人分享的“功能迭代视频”。粉丝想知道某个工具的迭代历程,也更愿意读开发者写的“踩坑日记”。
用户喜欢有“人味儿”的内容,喜欢听开发者亲口讲“为什么做这个功能”“解决了自己什么痛点”——AI 时代,独立开发者自己就是最好的“产品代言人”。
这种个人传播力不仅能帮产品拉新,还能吸引同频的技术伙伴:
当你分享自己做产品的理念、解决技术瓶颈的过程时,认同这种思路的程序员、设计师,自然会更愿意和你合作,甚至加入你的小团队。
对独立开发者来说,也是一样的:产品的价值、技术的亮点,没法完全交给别人代讲——你当初为了优化某个功能熬的夜、为了适配不同设备试的方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这种“独家经历”才是内容传播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当你通过自媒体内容建立了自己的受众群体,还能直接收集用户反馈:在评论区看用户说“这个按钮位置太别扭”“希望加个数据导出功能”,既能帮你快速迭代产品,也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用户会觉得“我在参与这个工具的成长”,而不只是“下载了一个软件”,粘性自然更高。
自媒体人如何因独立开发者经历变得更优
对自媒体人来说,如果你同时在做实际开发(比如自己做个小工具、搭个小程序),你的内容会天然多一层“说服力”——你讲的“AI 工具使用技巧”,是自己实际操作过的;
你聊的“产品设计避坑”,是自己踩过坑总结的,不是从别处抄来的理论,这种“干出来”的干货,比单纯的“知识搬运”更有价值。
更关键的是“心态自由”:
很多自媒体人会因“接推广、凑流量”的压力,不得不写一些自己都不信的内容,但如果你靠开发产品、运营技术业务赚钱,内容只是“分享实战心得的爱好”,就不用为了商单妥协方向。
这种“无压力表达”会让内容更真诚,用户也更愿意信任你——毕竟没人喜欢看硬邦邦的“工具种草”,但人人都爱听“一个开发者如何用 3 天解决一个 bug”“一个小团队如何把工具做到 10 万用户”的真实故事。
如何同时当好“独立开发者”和“自媒体人”?
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天发产品广告”——硬广只会让用户反感,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公开做开发”和“公开学技术”。
比如你可以分享:
做工具时遇到的技术瓶颈(比如“为了让 AI 生成内容更精准,我试了 3 种模型微调方案”)、功能设计的底层逻辑(比如“为什么这个工具不做复杂设置?因为调研里 80%用户只要‘一键使用’”);
也可以聊团队运营的细节(比如“第一次招兼职开发者,没明确接口文档要求导致返工”“用 XX 工具管理开发进度,比之前省了一半沟通时间”)。
这些“幕后细节”才是最有温度的内容——
用户看到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或账号,而是一个“在真实成长的开发者”。他们会跟着你的分享,感受你攻克技术难题的喜悦、面对用户质疑的焦虑,最后和你、和你的产品建立深度连接。
最后
对我来说,“独立开发者”和“自媒体人”是完全的正循环:做业务时积累的实战思考,让我写内容时有了“干货储备”。
而做内容时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用户给的反馈,又反过来帮我优化业务——这才是数字时代里,比“只做开发”或“只做内容”更高效的成长路径。
我是阿星,我们下期再见~👋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阿星AI工作室】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312ab7a3148bd59ff34128de】。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