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 RPA 尚在初期阶段,拥挤的赛道厂商如何突围?
来源 / ToB 行业头条 (ID:wwwqifu)
作者 / 樊航 · 编辑 / 瑞雪
从 2019 年 RPA 元年开启,到现在金融、政企、零售、制造等领域随处可见,RPA 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仅仅用了四年。
在这四年间,投资人对 RPA 赛道始终保持热情高涨的状态,据「ToB 行业头条」不完全统计,2019-2022 年间有超过 40 起 RPA 融资事件发生,整个赛道呈现出融资金额高、融资频次快的特征。
比如市面上表现活跃的 RPA 厂商弘玑 Cyclone,在四年间完成三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 2 亿美元;四年四次融资,总融资金额近 2 亿美元的来也科技;还包括四年融资六次,总金额超过 1 亿 7 千万美元的影刀......
但与资本热情参与的态势不同,有部分从业者认为 RPA 赛道仍处于虚假繁荣,因为,直至今日 RPA 行业仍未有厂商实现盈利,烧钱亏损仍属于常态,在低营收和高估值之间存在很大的泡沫。
这样的反差很难不引起业内关注,中国 RPA 行业走到哪个阶段,存在哪些问题,之后该如何发展?值得探索。
01
机会的另一面是无序竞争
RPA 作为一款数字化工具,和低代码、BI 分析软件一样,是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块楔子。
只是,同样作为一块楔子,RPA 的初级价值是可以量化的,即解放生产力,代替人工完成重复性的任务。这也直接让当下 RPA 的市场机会变得更加明显。
有数据统计,目前使用 RPA 产品的企业,基本上在业务上可以得到超 30%的效率提升,有些业务效率甚至提升超过 80%,这也是为什么 RPA 厂商喊出“让人手有一个机器人、人人可用 RPA”口号的原因,毕竟高效替代低效,会产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理论上,RPA 的使用范畴可以覆盖千行百业,比如银行行业的数据验证、多系统间数据迁移、客户账户管理等;医疗行业的患者数据处理、医生报告、医疗账单处理等;保险、电信通讯......几乎所有线上业务规则化标准化且重复的工作都可以通过使用 RPA 去替代。
但与 RPA 高市场需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是,当前国内 RPA 渗透率尚在初期阶段。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 RPA 市场规模在 33 亿元左右,到 2024 年中国 RPA 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82 亿元,2021-2024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50%。在未来 5 到 10 年 RPA 赛道都会保持着超 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 2027 年达到 270 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高速增长赛道。
在这高速增长的赛道里,其实并不缺乏玩家。目前中国 RPA 市场上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影刀、来也科技、弘玑 Cyclone、九科信息等 RPA 初创公司;
二是艺赛旗等拥有丰富 ToB 软件经验的行业玩家;
三是阿里云、华为云、金蝶、用友等大厂孵化的 RPA 产品;
四是达观数据、英诺森等其他行业切入的 RPA 厂商。
由于目前国内 RPA 行业渗透率低,大部分巨头都集中挤在几个明显的行业,包括像上市公司 UiPath、明星巨头 Blueprism 等众多国外企业也参与了国内市场的角逐,整个赛道玩家都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
根据德勤全球 RPA 调查数据显示,53%的欧美企业已将 RPA 通过某种形式同业务相耦合,但相较于发达国家的高兼容性,中国 RPA 渗透率相对较低,应用大多数停留在金融、电信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这也导致了国内 RPA 公司的竞争走向,都挤在了 IT 环境成熟的区域,不那么标准化的场景和领域鲜有吃螃蟹的人,且由于在 RPA 赛道,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融到钱的企业容易铺到销售和价格战上,导致很多厂商都进入这种无序竞争盲目发展的漩涡之中。
有多位知情人士向「ToB 行业头条」透露,在一场国内政企的 RPA 采购招标会上,海外 RPA 厂商十几万均价的报价,到最后成交会发现国内有很多报价低至万元的厂商中标,基本上毫无利润可言。
且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业者会抨击竞对毫无底线的原因,这也导致了国内市场基本很难走出盈利的企业。
弘玑 Cyclone 曾向相关媒体透露,RPA 赛道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0 阶段是证明 RPA 价值;2.0 阶段比拼性价比、即单点产品能力和价格;3.0 阶段是整个自动化闭环解决方案。
很明显,中国 RPA 市场目前正处在的 2.0 阶段向 3.0 过渡的阶段,但真正能突围出来并不容易。
02
超自动化成 RPA 最热技术趋势
RPA+AI+流程挖掘等技术走向融合
在 RPA 行业面临同质化、价格战时,核心竞争力成了企业突围的关键点。落实到细节就是产品是否解决了客户痛点,有没有体现 RPA 最终的价值,实现终极目标。
这也是行业从 2.0 往 3.0 跨越的直接体现。
而 3.0 阶段的最终形态,就是 Gartner 所提出的超自动化。
超自动化是以 RPA 为核心,添加人工智能、流程挖掘、BI 分析或其他高级工具,提供整体自动化闭环解决方案,协助实现处理复杂场景的决策的能力。
甚至通过直接交互,让 RPA 机器人去协助创建 RPA 流程,最终可以为越来越多知识型工作实现自动化,让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参与到数字化转型中。
这也意味着单纯做 RPA 的厂商必须通过自研或者融合去吸收 AI、流程挖掘、BI 分析等能力,去实现最终目标。
大多数厂商和从业者认为,想要实现超级自动化流程创建,像目前 RPA 厂商都在走的一个路径,RPA+AI。业界的共识是如果 RPA 是代替人工的手,那 AI 则是大脑,AI 赋予 RPA 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中 AI 的高级玩法流程挖掘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术。
通过跨平台、跨系统的业务操作日志采集,生成流程运行方式的完整视图,从而发现、监测和改进实际流程,这样能全面的理解业务流程,找到效率低下的根源并确定自动化改进的机会。
现在不管是 RPA 厂商还是企服软件厂商,都意识到流程挖掘对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开始通过收购、引入和自研的方式获得流程挖掘技术。
有一点很明显的现象是,目前国外的企业都偏向于收购并购,而国内的企业都在纷纷自研。
比如 UiPath 在 2019 年收购可视化业务分析流程工具公司 ProcessGold,2022 年初,微软收购流程挖掘技术领先者 Minit。
像国产 RPA 厂商弘玑 Cyclone、艺赛旗、来也科技、九科信息等都推出了自有的流程挖掘产品,此外也有像望繁信、云智慧等主打流程挖掘以及推出相关产品的厂商。
当然,想要实现超自动化并非易事,单靠 RPA 自身的基础能力很难实现,在未来,会经常看到 RPA 厂商与 AI、BI、流程挖掘类厂商进行融合、并购、合作的场景,毕竟每一项能力的研发成本不是所有 RPA 厂商能够承担的。
03
纵深业务场景还需要
与其他软件进行集成
提升的整体技术能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厂商寻找更多的业务场景。
比如像国内也有垂直行业的 RPA 服务商对某些行业的某些业务场景有着深度理解,也形成了很深的 Know-How,自然会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对于做通用型的 PRA 厂商而言,想要纵深业务场景,就需要不断积累不同行业的不同业务场景。
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与其他软件技术进行融合与集成。将 RPA 与 HR 系统、财务系统集成是当下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这样有助于减少人为失误,保持流程准确性。
再比如,将 RPA 集成在企业原有的 ERP、CRM 系统上,用以打通数据壁垒,优化遗留系统性能。对于那些多达上百种系统软件的企业而言,集成和融合至关重要。
这样的方式也是 UiPath 近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从去年到今年,UiPath 和全球最大的基于云的数据仓库 Snowflake 进行集成,允许 RPA 机器人从几乎任何地方收集数据、验证和丰富数据。
按照 UiPath 业务发展和产品联盟高级副总裁 Dhruv Asher 的说法,只有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才能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这样的平台才能应对如今复制数据的爆炸式增长。
此外,UiPath 还和全球人力资源一哥 Workday 实现集成,结合数百个 HCM 和财务交易相关流程,提供更快捷的自动化体验。
从 UiPath 的路径不难看出,业务流程管理领域走向了相互融合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 RPA 的能力和应用场景,是 RPA 厂商保有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04
商业模式上偏向 PRAaaS
不论是技术投入还是纵深业务场景,实质上都是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客户。
尤其是一切皆服务的趋势下,迁移上云一直都是软件万年不变的话题,为了避免 RPA 成为大型企业的转职司机,让广大中小企业更方便的应用 RPA,RPAaaS 模式也是未来的走向之一。
使用 RPAaaS 跟使用其他 SaaS 软件一样容易,只要在网页登陆客户端就能简单的开发、配置以及管理业务流程,大大降低了 RPA 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难度。
在不涉及核心业务的场景中,已经上云的企业也会优先选择 RPAaaS。
一来无需投资昂贵的成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咨询培训、前期许可,二来可以实现人人皆可操作。
比如像 UiPath 的产品已经实现了网页端登陆,在 UiPath 今年的财报中显示,UiPath 的营收重心已经从授权收入、专业服务收入转向订阅收入,其今年的订阅收入整体增长 38%,订阅收入也会是 UiPath 未来营收的最大构成之一。
也可看到当下有很多厂商也开始积极从技术上拓展 RPAaaS,实现基于云的 RPA 部署,进而减低用户在 RPA 部署与使用上的难度,以推动 RPA 人人皆可用的目标。
05
写在最后
在当下的国内外 RPA 厂商中,能力都各不相同,有具备技术开发基因的,也有擅长市场和营销拓客的,也有综合能力相当的。
因此,在具体往前走的路上每一步上,国内 RPA 厂商都会有不同的策略,毕竟又要面对竞争,又需要验证实际的可行性,所花费的成本也不是每家厂商可以负担的。
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营收,保证在融资潮过后不掉队,才是 RPA 厂商该关注的,反之,那或许将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故事。
但总之,RPA 的繁荣背后,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ToB行业头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1debc28376decad6b9818848】。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