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球 IPv4 地址转让与分配是如何进行的?
2024 年,全球互联网核心资源—IPv4 地址的分配与转让呈现出结构性转变。随着 IANA(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地址池的彻底耗尽,各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RIR)的 IPv4 资源分配机制已从传统“集中分配”全面转向“市场转让”主导模式。

一、IPv4 可用资源池:存量稀缺化与区域失衡
截至 2024 年末,全球五大 RIR 的“可用地址池”(即可直接分配的地址)总量为 464 万个,较 2023 年(368 万)小幅回升,但分布高度失衡:
APNIC(亚太)持有 364.7 万(占比 78.5%)
AFRINIC(非洲)持有 99.1 万(21.3%)
其余三大 RIR 合计仅 0.3 万(约 0.02%)
与此同时,“保留地址”(等待再分配或隔离期的地址)总量降至 1026 万个,其中:
ARIN(北美)占比 44.9%(460 万)
AFRINIC 占比 43.3%(444 万)
APNIC 保留量锐减:从 2023 年的 220 万降至 41.6 万(降幅 81%)
数据表明,亚太地区成为当前仅存的可分配资源高地,而北美和非洲持有大量待释放储备,但隔离机制和政策限制延缓了资源流通速度,而亚太通过高效释放机制成为唯一可分配资源高地。
二、地址转让市场:交易活跃度分化 总量再创新高
2024 年全球 IPv4 地址转让量达 3020 万个(较 2023 年增长 19.4%),交易总量 6184 笔,创历史峰值。但区域间活跃度差异显著:
交易规模分布:
RIPE NCC(欧洲):交易 2300 万地址(总占比 76.2%),主导市场
APNIC(亚太):250 万地址(8.3%),持续萎缩(较 2020 年峰值降 85%)
ARIN(北美):450 万地址(14.9%),同比激增 181%
交易频率对比:
欧洲(RIPE NCC)完成 5215 笔交易(占全球 84.3%)
亚太(APNIC)、北美(ARIN)分别完成 752 笔和 185 笔
非洲(AFRINIC)、拉美(LACNIC)不足 20 笔,市场参与度低
这一分化揭示了政策环境对资源流动的决定性影响。欧洲(RIPE NCC)采用开放式转让机制,允许地址持有者直接变更注册信息,简化了交易流程。这种模式促进了高频交易活动。
北美(ARIN)虽单笔转让规模较大(2024 年平均每笔 24.3 万个地址),但需通过注册机构二次分配,流程复杂。交易时需先将地址返还 ARIN,再重新分配,增加了行政成本和时间延迟。尽管 2024 年转让地址总数达 450 万个,但交易笔数仅 185 笔,反映出高门槛对市场活跃度的抑制。
亚太(APNIC)因 IPv4 地址池早在 2011 年枯竭,可交易存量持续缩减。2024 年可用地址仅 360 万个,转让量降至 250 万个地址(752 笔),不足峰值的 15%。资源短缺导致企业转向 IPv6 或依赖地址租赁市场,但区域内新兴经济体(如东南亚)的需求缺口仍持续扩大。
三、分配机制变革:从行政分配到市场驱动的范式转移
2024 年 IPv4 地址总量增长 120 万个,终结了 2023 年负增长态势(-40 万)。需特别关注的是:
分配≠新增资源:增长主要源于保留地址释放和转让重注册
分配效率下降:年度分配量(120 万)仅为 2010 年(2.4 亿)的 0.5%
地址段碎片化:因政策限制,单次分配规模持续缩小(多数低于/24 前缀)
四、争议资源:268MB 的“E 类地址”为何仍未释放?
在 IPv4 顶层地址空间中,2.68 亿个地址(原“E 类”保留段)长期处于封存状态。历史阻力源于:
技术兼容风险:早期主机/路由器对该段地址处理机制不明
投入产出失衡:改造全球基础设施需巨大成本,但仅能延缓 IPv4 枯竭时间
战略转向共识:2010 年后行业资源集中于推进 IPv6 而非修补 IPv4
尽管近年有重启讨论,但缺乏可行方案与产业支持,该资源池仍处于冻结状态。
五、未来展望:IPv4 市场机制深化与 IPv6 转型压力
IPv4 价格壁垒加剧,稀缺性推升转让成本,可能抑制新兴地区中小运营商发展。区域政策差异扩大,欧洲高效市场与非洲资源冻结形成资源再分配鸿沟。IPv6 部署成唯一解,存量调配无法解决根本缺口,2024 年 IPv6 采用率提升至 40%,但基础设施双栈改造仍需加速。
结论:
2024 年 IPv4 资源的流动格局证明,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已进入“后短缺时代”。市场机制虽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但受限于区域政策与技术遗产,全球资源公平性面临新挑战。当转让交易量突破 3 亿地址大关,IPv4 的终局并非循环再生,而是倒逼 IPv6 成为必选项。
参考资料:
Geoff Huston,李想(翻译).2024 年 IPv4 地址分配和转让——2024 年全球 IP 地址回顾(一).中国教育网络,2025(2):45-4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