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架构的边界感和架构师的超边界感

作者:agnostic
  • 2023-10-28
    上海
  • 本文字数:2333 字

    阅读完需:约 8 分钟

架构(Architect)一词,起源于建筑,建筑师和架构师的英文翻译都是 Architect。在建筑设计中,非常强调一个边界感,比如篱笆圈起了整屋的边界、玄关划分了室内和室外的边界,房间的布局构建了娱乐休息和工作的边界。在软件架构中,边界感同样十分重要。好的架构和坏的架构,相当大的比例就体现在这个边界感上的区别。


架构的边界感,可以包含在三个层次中:顶层设计、模块间以及代码内。

顶层设计的边界

首先,在架构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中,需要考虑架构的边界。这里的边界,主要有两层的含义:

  1. 软件系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一个 slogan。我们将要创造是一个什么东西,做什么用,是什么不是什么,应该涵盖什么不应该涵盖什么。

  2. 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严格的遵守边界,抑制住内心的冲动,不要将和定位不符的功能纳入进来。

这个原则适用于应用软件也适用于基础组件。我们来分别阐述。


对于应用软件,边界感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取舍上:明确应用系统定位的前提下,区分属于和不属于系统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取舍。

例如,我们要建设一个外汇交易系统,明确系统的职责是为用户提供外汇交易的能力。那么,询价、定价、交易、交割、短款管理等,就很明显的属于系统的范畴。相反,用户资金管理、核算、和渠道的交互等,属于依赖的能力,但不属于本系统的范畴,应该交给其他的系统来实现。


对于基础组件,同样需要明确本技术组件的定位和涵盖的范畴。对于基础组件,功能的取舍会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和应用软件一样,聚焦于本领域,不要去涉及其他技术组件需要提供的服务。比如,我们设计一个消息中间件,首先可以明确职责范围是消息的可靠接收、存储、发送,以及扩展的发布和订阅能力。那么,什么定时消息、邮件短信通知之类的功能就很明显不应该应收尽收。这些应该交给定时任务框架、沟通服务去实施。应用层编排产品功能的时候,可以同时依赖消息中间件、定时任务框架和沟通服务。

  2. 不要侵入业务概念。基础组件聚焦于基础的技术特性,不应该去理解上层的业务。比如,我们可以实现优先级任务,但是不应该理解业务场景之间的优先级排序,不应该理解同币种需要聚合处理。可以将这些抽象为优先级和分组,具体业务概念和基础组件概念的映射,应该交由上层的业务系统来完成。一些基础组件团队同学说的不理解业务,在架构层面,反而不是一件坏事,是一个正确的“借口”。


应用(模块)的边界

在微服务架构下,一个系统会由多个应用构成;在单体架构下,一个应用系统会被划分成多个模块。不管是哪种架构,在边界感上都是一致的,在应用和应用之间,或者模块和模块之间,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划分。

应用系统的边界,可以体现在四个层面:

  1. 服务的边界:一个应用对外的服务,应该涵盖什么样功能,应该 cover 多少场景,应该包含哪些字段(信息)。

  2. 模型的外部边界:一个应用的模型,应该包括哪些实体,应该维护什么样的关系,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的映射应该在界内还是界外。

  3. 模型的内部边界:如何切分实体,实体应该包含哪些字段(属性)。

  4. 代码逻辑的边界:代码如何分层。

服务的边界,在 Restful 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基本恒等于模型的外部边界。

代码逻辑的边界,无论是 DDD,还是 MVC/MVVM,还是 sofa 框架,已经都切分的比较清楚了,在架构师内部基本有一定的共识。

所以这里主要聊一下模型的内外边界问题。

首先,模型的外部边界,就是应用的功能边界,这个和系统的边界是一样的,follow 应用的定位。

同时,内外模型之间的映射,一般放在使用方。这个逻辑很简单,使用方是发散的,服务提供方是收敛的,按照开闭原则,应该放在发散的一方。

对于模型的内部边界,就没有这么明显,比较依赖架构师的业务领域能力和架构经验。除了通过领域概念来切分模型边界之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几个普遍的原则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 数量原则:如果两个模型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借款和还款、存单和利息,一般会拆分成两个模型。

  • 动静原则:如果两个模型的变化频率不同,比如订单和操作日志,一般会拆分成两个模型。

  • 时差原则:如果两个模型创建或者消亡的时间点不同,比如正向下单和反向退款,一般可以考虑拆分成两个模型。

  • 读写原则:如果两个模型在读和写比率、频率、时间上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用户基本信息和用户认证信息,在分布式系统下,可以考虑拆分成两个模型。


代码的边界

代码的边界,指类、方法之间的边界。这一部分属于比较微观的架构边界,相对来说影响面和优先级也会低一点。

对于类的边界,很显然需要 follow 模型的边界,而且需要将模型的属性和方法聚合,贫血模型和属性外露同样不可取。

对于方法的边界,无非就是功能的聚焦。代码的结构应该同时具备流变和层次的特性:代码从阅读上应该像读自然语言一样顺畅,同一层次应该看到同等级别的方法,更细的力度应该封装在方法的内部逻辑中。


架构师的超越边界

前面充分阐述了架构的边界,那么对于架构的创造者架构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 follow 这个边界,比如基础组件的架构就不用理解业务,各个业务系统的架构师也不需要跨过边界去接触其他的业务领域呢?

答案是否定的,和架构的边界感不同,架构师需要一种超越边界的感觉。这里面的道理也比较容易理解,只有从上帝视角,从边界以外去看,才能看清楚全貌,才能明确边界的划分是否合理。

对于架构师的超边界感,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架构师的跨越领域能力:基础平台架构师需要熟悉业务,每个领域的应用架构师需要了解周边领域的概念,全局架构师需要去接触相关行业的知识。

  2. 架构师的超越岗位能力:架构师对于业务的熟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应用系统和代码逻辑,需要从产业政策、业务逻辑、产品概念一路看上去,需要间接具备一定的 BD、PD 甚至财务、法务的基本能力。

  3. 架构师的穿越时空能力:过去成功的架构师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需要,架构能力、技术感觉和业务领域知识需要持续的升级。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5
用户头像

agnostic

关注

常识、KISS、高可用、合规架构、架构治理 2019-02-14 加入

二十年架构经验,互联网金融专业架构师。Open Group Master Certified Architect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架构的边界感和架构师的超边界感_架构边界_agnostic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