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为什么在中国开源软件赚不到钱?

作者:雅菲奥朗
  • 2025-05-18
    上海
  • 本文字数:883 字

    阅读完需:约 3 分钟

为什么在中国开源软件赚不到钱?

核心观点:做开源软件商业化,需要「X 年磨一剑」的定力,避免速成神话

 

看看开源社区就知道了,国内 90%的开源项目都扎堆在 OA、CRM、低代码平台、权限管理系统等红海赛道,真正突破性创新的基础设施级项目屈指可数。这些同质化项目的商业价值天花板极低,甚至可能被大厂用自家团队复刻替代。中国信通院 2025 年的数据显示,79%的开源企业认为「用户付费意愿低」是核心痛点,毕竟连央国企都更倾向基于开源项目二次开发而非购买服务。

 

做基础软件本应是开源变现的黄金赛道,但国内开发者往往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挂羊头卖狗肉」假开源,代码库三年不更新却把文档收费;要么彻底「用爱发电」,连企业版和社区版的差异化都懒得设计。反观海外标杆项目 TiDB,通过开源版积累全球 3000+企业用户后,才在订阅服务、云托管等增值领域实现年增长 98.3%的商业爆发。而国内某知名 CMS 项目,开源版功能残缺到必须购买商业插件才能用,最终被开发者戏称为「开源陷阱」。

 

更致命的是资本市场的短视病。2023 年美元基金对中国风投参与度跌至 9 年最低,政府引导基金又只青睐 C 轮后的成熟项目,导致早期开源团队既要养社区又要找融资。某头部代码托管平台创始人曾透露,国内投资人常质问:「你们这种『免费给人用』的模式,什么时候能见到回头钱?」 相比之下,OSS Capital 统计的全球开源企业四年融资 290 亿美元,证明长期主义资本才能孵化出 MongoDB 这样的上市巨头。

 

最讽刺的是生态内耗。当平凯星辰围绕 OpenHarmony 打造出完整商业生态时,国内更多团队还在重复造轮子——同一赛道能涌现 20 个「自主研发」的审批流引擎,每个都标榜「完全国产可控」,结果代码相似度超过 70%。这种虚假繁荣消耗了本可用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资源,最终让开发者失去信心,企业用户更不敢押注。

 

说到底,开源商业化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但国内从资本到开发者都在追求「三个月上线,一年融资,三年上市」的速成神话。当 GitLab 能用 13 年打磨出 DevOps 全链路解决方案时,我们却在焦虑「为什么做了两年开源还没盈利」。或许正如某投资人吐槽:「在中国做开源,既要对抗白嫖文化,又要教育市场付费,还要防备同行抄袭——这根本是地狱级难度副本。」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2
用户头像

雅菲奥朗

关注

专注于“互联网时代”的IT培训和咨询 2024-07-04 加入

雅菲奥朗是国内知名的IT培训与咨询公司,是SRE的实践者与引领者。我们秉承“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的核心理念,基于在多家知名企业的成功落地经验,持续引入国际先进SRE的理念和方法论。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为什么在中国开源软件赚不到钱?_#开源_雅菲奥朗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