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与我的边界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高贵。”17 世纪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在他的遗作《思想录》里面如是说。
他肯定想不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因会思想而高贵的人类会面临被 AI 代替的存在主义危机。思想如今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化产物。
最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 2025 年前 10 个月,发现已经很久没有阅读和写作了。
主要原因是有了 AI 之后变得懒惰起来了。如果说过去的阅读和写作就像便秘的人上贡一样痛苦不已的话,那现在 AI 加持下的阅读和写作就像吃了泻药一般,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信就算再有受虐倾向,也不会有人喜欢便秘的感觉。
用 AI 走捷径的方式让我上瘾。
大多数上瘾都会带来问题,最近我开始思考 AI 的边界。
当我用 AI 来阅读写作时,就是用它代替思考,那么因思想而高贵的“人”,放弃了思想后,“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去年这个时候,阅读了保罗·格雷厄姆关于 AI 代替人类思考的分享,大意是“未来随着 AI 可以代写一切,写作也不会是必需品,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 AI 代替思考。不写作的人将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而继续写作的人,则成为未来真正的“聪明人”
下面的图片我附上了 AI 翻译后的原文,感兴趣的也可以直接去阅读原文:https://paulgraham.com/writes.html
一年之后,回看这篇文章。
保罗·格雷厄姆预测的这种情况正在变成我的现状,这一年来,我用 AI 写了上千篇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我挺满意的,但是大多数文章都是 AI 生成的垃圾。
超越生活的追问也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和 ChatGPT 无时不刻对话。
AI 正在侵蚀我的思想边界。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也是我自己在使用 AI 时,希望给自己设下一个边界,来保证了我作为人的存在的意义。
未来我会用 AI 做的事情:
资料收集:写作,或者学习时的资料收集,过去这一块会占用我大量的时间,现在完全可以交给 AI 来解决;
论文阅读:受限于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很多外文的论文阅读门槛很高,可以使用 AI 完成辅助阅读;
软件开发:由于我没有技术背景,现在转行做独立开发了,所以在代码方面非常依赖 AI,这块也可以多用 AI,但如果我真的有技术背景的话我应该就不会选择像现在这样完全依赖 AI 生成代码了。
图片/视频生成:主要是作为文章和网站等平台上面的素材,使用 AI 生成足矣;
我不会用 AI 做的事情:
书籍/文章阅读:阅读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在于阅读本身,阅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我们在一次次的阅读思考中吸取前人的智慧与精华。这个过程永远也无法用 AI 代替,所以阅读这一块永远不要尝试用 AI 来完成。
文章撰写:和阅读这件事情类似,写作这件事情我们追求的可能是结果,但是对于作者来说,真正的意义所在是写作的过程中的痛苦,纠结与顿悟。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警惕过度使用 AI 而失去对世界的敏感度,制定好使用 AI 的边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