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到清晰,阿里全球商品类目域建设思考
作者:丁浩然 阿里全球化业务平台团队
商品是电商产品体系核心之一,类目则是商品模型核心之一,类目系统提供的基础业务数据贯穿了整个电商体系。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商品类目域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建设与思考。
众所周知,商品是电商产品体系的核心之一,构成商品的基础信息有很多,其中类目则是商品模型核心之一。在阿里电商演进史中,类目模型也从原先的简单分类进化到如今的类目/属性/属性值模型,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细化分类的表现。类目系统提供基础的业务数据,贯穿着整个电商体系。在整个全球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完成了数据合规,产品及技术架构融合,本地精细化运营,算法智能化,多国家商品互通等能力建设。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通过三年前和三年后的对比路径,在产品及技术架构融合和本地精细化运营两个能力建设上,向大家介绍下类目域都经历了的变化及国内到国际的差异。希望本文可以给予同行业朋友或即将进入国际业务的朋友一些引导。
一、了解类目体系
在正式介绍国际类目体系前,我们一起对商品类目做一下大概的认知,感知下类目与商品的关系,以及类目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性。
1.1 什么是类目体系?
简单来说类目体系是对商品的一种结构化的方式,通过分类可以更方便地完成对商品信息构成的标准化,便于在商品流通中,各个系统间的标准化解译。
在阿里电商类目体系中,主要包含三大基础模型:类目/属性/属性值。
类目也就是分类树,常用的类目为后台类目和前台类目,后台类目用于结构化商品,便于卖家进行商品信息的标准化填写,相对比较稳定。前台类目用于展示给消费者端,会依据季节,活动等进行变动。
属性其实是对分类的细化,类目树是有深度限制的,如果需要对一些商品进行进一步细化,则需要离散型的属性来解决,属性大多电商平台分类也不同,但抽象看来主要就是两大类:SKU 属性及非 SKU 属性。SKU 属性用于商品 SKU 产生的维度定义,比如手机的“颜色”及“内存”。非 SKU 属性是用于商品基础架构的定义,比如屏幕尺寸等。
属性值是属性下的细化,比如手机“品牌”中的 A 和 B,还有不同“型号”区别。
类目/属性/属性值互相关联,他们的关系和基础数据的结合最终形成了类目体系。当然还有依据类目这些基础数据产生的高级模型,限于篇幅,这里不做重点阐述。
1.2 从类目看商品全貌
那类目和商品是怎样的关系呢?笔者对商品信息核心元素进行了抽象,形成如下的九宫格。
卖家通过对类目,属性 PV,SKU 的填充可以有效地完成一个商品及其多个 SKU 的创建,当这几个元素确定后,基本商品骨架也就已经完成了搭建,这部分不同类目下的商品骨架是不同的,所以偏灵活。
标题,详描,主图/SKU 图基本上是商品的固定要素,这部分更多的是面向导购及消费者端,所以这部分在导购侧使用会偏多一些。
价格,库存及服务标,则是在交易,物流,履约等环节使用比较多。
当对类目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我们用一张图来看一下类目在商品流通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到这里基本已经完整和大家介绍了下整个类目体系,当我们对类目体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后,接下来将重点介绍下国际业务下类目体系的建设。
二、国内与国际化的差异
2.2 国际业务的不确定性
全球化市场瞬息万变,随时会遇到一些限制。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中,只有不断变化创新,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
对于卖家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品体验,帮助他们快速开单,销售出更多的产品。对于买家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品。所以发品体验,一键搬家,供需匹配,商品力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同时平台侧也要依据每个国家的法律条款,进行全球化的合规化升级,一部分是数据库存储的进行合规化升级,第二部分是数据本身的合规化升级,比如有某些特殊类目在东南亚某些国家是不允许售卖的,所以在平台运营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类目的合规性。
2.2 类目运营的特殊性
国际类目运营体系来源于国内类目运营体系的赋能,像阿里的 ICBU 国际站及 AE 速卖通老牌出海业务,主要是跨境业务,在整个类目运营体系中,中国运营小二及中国卖家居多。而在 2016 年集团收购 Lazada 后,面向本地卖家及本地小二的运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问题一:国际本地运营小二知识储备少,流动性大。类目运营需要对业务有着比较深的理解,才能够运营得好,但不同区域的本地小二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 SOP 及好的产品来指引,就会一直处于一个混乱阶段。同时由于运营小二流动性比较大,传承性也存在问题,这个时候对类目运营产品的依赖就更大了。
问题二:运营产品难用,不符合国际小二习惯。国际类目运营产品最初来源于国内类目运营产品,偏国人使用习惯。国际小二因文化差异及操作习惯,老的类目运营产品阻塞了类目运营效率。
问题三:运营流程过长,产品运营效率低。一次的类目 SKU 属性及属性值的增加,就会导致多次的流程发起,单次流程发起流转需要一周的时间。同时一些本该事务性的操作,被分解后,也带了很多质量问题,推上线后就可能会导致线上发布问题。
三、三年前的全球化类目
我们一起回顾下三年前全球化类目域的建设情况:
Lazada、AE、Daraz 都是自成一套的电商体系,在各自的电商体系中,都有一套自己的类目运营平台、类目数据服务及类目数据存储。在类目运营体系上,lazada 及 Daraz 属于本地化运营,存在着多套类目数据;AE 由于本地化运营不强烈,重点做跨境业务,所以始终一套类目体系运营。
各 BU 的三套体系,均来自于国内类目产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面在“国内与国际化的差异”讲到了类目运营的特殊性及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当时在三年前暴露的更加明显。同时各 BU 由于历史包袱+没有专业的类目技术团队,在运营产品更迭上、模型创新上、技术能力优化上一直受到阻塞,最终苦了运营、卖家及买家。
同时由于政策限制原因,全球化建站将会变得比较频繁,但这三套类目技术体系以谁为准,如何快速低成本地支持好建站?都是我们面向未来思考的重点。
四、问题分析
我们对全球化建设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表现的问题主要是三部分:
问题一:多套类目产品及技术架构不统一,业务侧开发团队维护困难且维护成本高。
问题二:类目基建的弱化,带来类目数据资产的混乱,最终影响到电商体系的其他域。
问题三:全球化建站及业务运营成本高。
基于这三个问题,我们深入业务团队,在对问题进一步分析整理后,分解为如下四个层面问题。
技术层面:类目垂直域对研发同学知识宽度及技术要求比较高,且很多属于长期基建部分,推进速度慢。
运营层面:本地小二需要维护多棵类目树,小二人力及维护成本高。同时本地小二知识储备不够及传承性不好,类目标准化没有一套方法论和产品来支撑,最终导致数据资产不够清晰。
产品层面:多套类目运营产品,互相间无法赋能,重复基建多,扩展性差,不利于全球化建站。
互通层面:多 BU 类目体系,数据与模型有趋同也有差异,数据间没有映射关系,影响全球货通业务后续发展。
基于这四个问题,问题的解决方向也已经比较明确。
类目运营体系升级:从多国家运营升级为全球化统一运营,国家差异化运营,降低运营成本。
类目产品及技术架构体系融合:将多 BU 类目产品及技术体系进行融合,降低技术架构升级成本及产品能力建设成本。
类目数据标准化治理:对现有类目数据进行标准化治理,建设高质量的数据资产,给其他域提供更好的供给。
五、方案实现
5.1 类目运营体系升级
在最初的国际化类目运营阶段,Lazada 的类目运营方式就是分国家运营,每有一个站点,就有一套类目树,且各类目树间没有任何关联。
在本地化运营上,类目运营同学新增或更新类目的时候,至少要操作 N 次(N=站点个数),运营成本非常高。同时在卖家跨市场上新阶段,卖家也需要在多个站点做多次的发布,发布成本很高,从而大大阻碍的商品上新的效率。基于这两点,就有了全球统一运营的考虑。
在经过对多个国家的类目树清洗和拉齐后,我们完成了全球统一运营,Lazada 类目运营进入了第二阶段。
我们把各个站点当成统一类目树下的分市场,保留着各个站点的差异,运营同学也只需要一次的类目配置,就可以自动分发到不同的市场,从多国家运营到统一运营的改变,大大提升了类目运营效率。
通过统一类目树,卖家只需进行一次编辑,无需为每个市场重新选择一遍类目,就可以完成多国售卖,大大提升了上架商品效率。
5.2 类目产品及技术架构体系融合
多个 BU 的产品及技术架构差异较大,同时因为有其历史包袱,做不到一蹴而就,所以只能循序渐进地完成融合。融合的整体分为四个阶段:
融合初始阶段:也就是三年前全球化的阶段,这时候三套运营及三套服务体系并存。
融合一阶段:产品体系融合的前提是将多套类目数据服务融合,所以融合一阶段需要完成三个服务体系的融合,这部分涉及到底层 DB 模型的统一,中间层类目打包/推包的统一,上层客户端数据消费服务的统一。
融合二阶段:当类目数据服务得到了统一后,就要强结合业务对类目产品进行统一,在进行统一的过程中,对于 Lazada/Daraz 偏本地的运营方式及 AE/ICBU 偏跨境的运营方式进行结合分析,所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统一,融合二阶段主要做偏本地运营产品的统一
融合终态阶段:完成跨境运营产品和本地运营产品的统一。
5.3 类目数据标准化治理
类目数据标准化治理是一个比较大的命题,也是各个电商平台在致力于完成的一件事。在类目数据标准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大挑战。
挑战一:如何建立一套持续优化的机制,保证标准化的持续性。
类目数据标准化是一个长周期,长链路的事情,需要协同配合的团队很多,如何制定目标,并让大家都认同这个目标,建立一套持续优化的机制是极为有挑战的事情。因此类目数据标准化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事情,需要老板们认同,并且愿意投入这个长期价值,这样才能够保障标准化的持续性。
挑战二:类目数据标准化与卖家体验的权衡
平台侧希望自身的数据更加的标准,便于沉淀质量更好的数据资产,同时好的数据跟搜索算法侧的结合也会更优,所以这部分一直是平台重点推进的事情。
类目数据的丰富及标准化的提升,最终发挥价值的仍然在商品上,所以仍然需要结合卖家一起完成商品中类目数据的标准化。但当标准化落地到商品发布的时候,卖家的发布约束变多了,发品时长变长,发品体验自然而然就下降了。建立机制,权衡好标准化与卖家体验是非常有挑战的一件事。
那类目数据标准化该如何做呢?我们在建立类目标准化机制前,完成了如下图的梳理:
类目的标准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身结构优化,也就是类目拆分/合并/移动,举个例子,服装的男女属性,需要提升为类目,变为女装和男装类目,这个时候需要将服装的类目更加细化,因此就有了类目拆分的手段。另外一部分需要结合商品成长一起来完成,商品成长包括商品诊断及商品治理。大概逻辑就是通过类目错放的算法,完成品维度的清洗,将错放的品通过商品诊断对卖家提供批量调整能力,让卖家进行批量修改。
类目属性的标准化应该是商品标准化中比较复杂的事情,同时也是对卖家影响最大的事情。卖家的影响主要是填充效率及填充动力。依据这个影响,我们分解为三步来走:
步骤一:通过 SPU 标准化的引入,提升新发商品属性推荐及自动填充能力,降低卖家的填充难度。
步骤二:通过属性值智能进化的方式,在不改变卖家发布效率的情况下,自动将卖家输入的自定义文本和属性值进行结合。
步骤三:通过商品成长提供批量工具,结合 AB 衡量,加速商品中类目属性的填充。
六、总结与展望
在三年的时间里,国际类目体系从混沌到清晰,离不开运营、产品、技术的密切配合。目前我们已经完成融合二阶段,达成本地化运营产品和类目技术一体化的融合。在下一财年中,我们将重点完成本地/跨境产品的融合,在融合完成后,阿里的全球化类目域的建设也将更加的清晰完整,同时在未来的快速建站体系中,也能以更低成本的完成站点建设。
未来全球商品互通会是全球化重点之一,而商品互通中影响商品铺货成功率及准确率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类目及属性映射,我们将通过产品+数据+算法的方式完成类目属性映射的覆盖率及准确率保障。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阿里技术】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20f2150ae4e4b6b14b32040b3】。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