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MRP?MRP 逻辑是怎样的?为何你公司的 MRP 始终用不起来?
MRP 概述
在制造行业,有个专业术语叫做 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RP 的出现,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物料销售、生产、采购脱节的问题,达到物料“既不出现短缺,又不造成库存积压”的管理目标。
MRP 是生产管理的核心,保证制造业核心业务信息的集成,让生产物料得以有序的流动,以形成供需平衡。
MRP&MRPⅡ
MRPⅡ(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在 MRP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旨在解决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脱节问题。它实现了物料流动与资金流动的同步,使生产状态能够通过资金状况直观反映,从而辅助管理层进行决策。
因此,MRPⅡ在 MRP 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能力。
MRP 逻辑与流程
MRP 可以帮助企业摆脱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其处理逻辑如下:
主要帮助管理者 理清以下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生产需要用到什么原材料?
目前已有哪些物料?
还缺什么物料?
因此,在进行 MRP 计算前,系统中必须对应输入以下数据:
主生产计划:指出在某一计划时间段内应生产出各种产品和备件。
物料清单(BOM):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它表明了产品组件、子件、零件直到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每个组装件所需要的各下属部件的数量,物料清单是一种树形结构。(BOM 是 MRP 的基础,如果 BOM 表有误,则所有物料需求都会不正确。)这里展示一个某产品 BOM 结构示意图:
库存数据:反映每个物料类目现有库存量和计划接受量。采用 MRP 最终目的还是要将物料需求与仓库的库存相结合。
MRP 与生产管理优化
有了 MRP,输入必要的信息后,信息间的传递和处理都非常便捷迅速,流程创新和优化也很方便,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手工处理物料信息的时间都被大大缩短,采购和生产计划也可以通过 BOM 和 MRP 快速计算,组织机构趋向“扁平化”,生产速度和工作效率随之提升。
这就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生产管理模式必然改变的原因,这对提高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应变能力、竞争力也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一个制造企业,至今还没有 BOM(物料清单)和 MRP(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就意味着信息化管理进程至少落后了几十年。
MRP 作为 ERP 系统中的重要模块,若企业有计划引入 MRP 或 ERP 系统,可以考虑采用织信(这是我们团队用了好几年的开发工具)。其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级 AI 低代码开发平台,凭借强大的 aPaaS 能力,有效解决制造企业的业务管理难题。通过平台现有的业务组件,可快速配置出:销售、采购、库存、生产、质量、供应商、设备、项目及财务等企业所需业务管理模块,轻松覆盖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无论业务人员、IT 还是管理人员,均可快速上手使用。
为什么你公司的 MRP 始终用不起来?
MRP 为何很难跑起来?有些公司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时,就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系统:说 ERP 的功能不行。
这话对那些以进销存为主的小 ERP 来说或许有道理;但对于 SAP、Oracle 这种功能齐全的大型 ERP 来说显然不适用。我们这里想说的是,MRP 跑不起来,表面上是个系统功能问题,背后有深刻的数据、流程和管理问题。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
问题一:BOM 不准
BOM 是 MRP 运行的基础:需求录入了 ERP 系统了,系统打开 BOM,一层层判断有没有库存;没有的话驱动供应链来生产、采购。所以说,MRP 能否运行,直接取决于 BOM 的准确与否。
在企业里,BOM 早已不只是个物料清单的概念,而是一个跨领域、跨专业的管理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系统中核心的基础数据。它持续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涉及了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贯穿销售、研发、工艺、计划、制造、采购、仓储、物流、财务、售后等整个供应链,是将这些环节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对于 BOM 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 BOM 的准确度很难维持。
常见的 BOM 数据错误有:
零件属性错误,如图号、版本、单位等标识信息有误;
零件数量错误,如 BOM 中某一级或下级零部件数量不准确;
配置不一致,如市场配置表、工程配置与生产配置三者不符;
采购状态错误,如因货源问题导致的 BOM 数据偏差;
工位信息错误,如系统工位与实际组装位置不匹配;
等等...
这只是众多 BOM 错误中的几种,详细信息可以参考网上的《如何提升 BOM 的准确率》一文,那里有个冗长的清单,让人不由得感慨“凡是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会发生”在 BOM 上。
更糟糕的问题呢,就是根本没有 BOM,或者 BOM 在一堆一堆的 Excel 表格中。这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很常见,因为这就是他们传统的操作方式。或者说,有了信息系统,BOM 也放进去了,BOM 不准确的问题也发现了,但很难在 ERP 系统里修改,比如 BOM 的变更要遵循变更流程,公司越大,这些流程就越复杂、越慢,客观上导致员工在系统外操作,结果是 BOM 的“账实不符”。
要解决 BOM 的准确度问题,就离不开研发人员。在任何公司,研发都是最忙的一帮人,虽然是 BOM 的主要责任人,但以开发新产品为主,能有多少时间来维护 BOM 呢?况且,那么多的产品,那么多的 BOM,投入资源把一些作准了,另一些没有,那还是不行啊。这就陷入没有能力全部解决,但部分解决又没法解决问题的窘境。
于是,日积月累,BOM 就越来越不可信,最后就变成谁也没法对付的大问题。BOM 不可靠,就如同地基不坚实,作为建在上面的房子,MRP 自然是没法运作了。
问题二:主数据不准
MRP 逻辑的运作离不开主数据,比如提前期、最小起订量、默认供应商等。在管理粗放的企业,主数据一般都很不完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专职的计划:本土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计划职能的萌芽状态,主要依靠执行部门之间的灵活配合;计划和执行不分离,规范主数据的内在需求就不强烈。比如生产主管做生产计划,他熟悉产线的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需要多少人力,以及相应的工艺参数,都在他的脑子里。你说他会给自己找麻烦,花费大量精力,把这些主数据固化在系统里,并定期维护吗?
主数据很不完整、不准确,很多企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跨越式进入信息化时代,希望通过 ERP 实施,倒逼流程和管理,同时解决数据的问题,但往往事倍功半。
常见的场景是,顾问在实施 ERP 系统,把所有的产品都导入系统后,就要用户部门提供相应的生产工艺参数、提前期、工艺路线、产能数据,以及单位成本等。企业突然发现,因为历来都是人工排产,执行者兼职计划,这些主数据很多还没有正式计算过。于是就恶补,那么多的数据,在很短时间里整出来,准确度肯定不高,导致 MRP 生成的计划无法执行。
这是真正考验倒逼的时刻了,但只有极个别的企业会持续和主数据搏斗,一个一个地纠正,那是条人迹罕至的路,需要常年累月的坚持;大部分企业呢,则拣了条阻力小的路,让系统和顾问背黑锅了事——ERP 系统不会争辩,实施顾问拿钱走人,主数据的差距就一直没法关闭。
这说的是生产主数据。因为牵扯众多的内部职能,很难搞定,很多企业就继续沿用老做法,在 Excel 上做生产计划。采购主数据主要跟供应商相关,相对比较容易对付,那至少还可让 MRP 来跑采购计划吧。是的,有些企业自己内部搞不定,但还是搞定了供应商,所以手工做好生产计划后,导入到 ERP 里,好歹把采购计划通过 MRP 跑起来了。但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供应商相关的主数据也搞不定,因为供应商在不停地换;物料的提前期、采购批量和包装规格等参数也一直在变;主数据的管理职责不明,这些主数据的更新也很不及时。
就算有一天,供应商终于固定下来了,但主数据还是困难重重。就拿采购提前期来说,你不能简单地通过历史订单来确定,因为有些订单是早早发出,但要求供应商迟迟发货;或者是一揽子订单,同一日期发出,但多批次收货,这都导致实际的订单发送日期、交付日期不准确,基于两者计算的采购提前期自然不可靠。那就只好要求供应商提供,结果供应商发来一个很长的提前期,并告知,实际上不会这么长,但合同上必须这么说。
背后的原因呢,“小采购”们一直关注的是价格、质量、退货等所谓的“关键”采购指标,对提前期、按时交付等服务指标就从来没有认真约定过;现在生意做了多时后,要供应商确认提前期,供应商就非常警惕,就报个大数字来保护自己。采购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供应商的绩效就是采购的绩效。
不管是生产还是采购,主数据不准的原因多样,但结果都一样:主数据不准确,MRP 的结果就不可靠;结果没人信,MRP 就自然没法跑了。
问题三:库存账实不符
跑 MRP 的时候,系统需要扣减在库和在途库存来计算净需求。库存账实不符,直接决定 MRP 没法运行。
入库的时候扫描的是产品 A,搬进来的却是产品 B;盘点时清点的是产品 A,扫描的却是产品 B 的条码;发货的时候本来该发 A,结果发的是 B,这些都造成账实不符。产线返还多余的料,工程师退还没用掉的产品,东西入库了,账没记,账实也会不符。包装本来是 12 瓶一箱,账也是这么计的,用的时候却拆开按瓶发货,如果瓶与箱的单位都用,记账的时候把一箱记成一瓶,或者相反,都会导致账实不符。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快 350 页,讲的就一件事:库存的准确度。读那本书,你会发现造成库存账实不符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凡是可能发生的都会发生,但归根到底却离不开精细化操作,是企业整体运营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在评判一个企业的运营水平的时候,一般会问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库存是否账实相符(另一个是系统能否跑 MRP):账实相符,并不一定代表运营水平高;但运营水平低的话,账实一定不相符。
正因为诱因众多,要解决账实不符非常不容易。每每有人问我,账实不符该怎么办,我都觉得很绝望:他们问我,是希望我能有点石成金的点子;但遗憾的是,在我看来,账实相符没有捷径可走,除非我们把每一件该做的事都做到位。这需要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来支持,但更需要的是决心和纪律。
在我的老东家有位运营经理,他的一部分工作就是确保库存的准确性,扮演的是“黑面包公”的角色:这老兄是个好人,很好的人,但如果谁领了料而没有做账,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人们往往以太急为借口,没时间做账。不过想想看,你在迫切需要产品的时候,都不愿意花两分钟记账,那等你的需求满足后,还会有多少动力来补记?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跑得起 MRP 的企业都差不多,跑不起 MRP 的原因各种各样,这里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每一个原因,一旦罐子揭开了,里面注定满是蛆虫。运营越是粗放的企业,操作越是“灵活”,也越不遵守基本规则,各种例外就越多,远非结构化的 MRP 能对付得了。这不,前几年有一例千万投资的 ERP 系统就败下阵来了,最终成了摆设。
最后总结:
综上所述,MRP 能否“跑起来”,表面上看是一个信息系统项目,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它考验的是:
企业是否愿意投入资源,将最基础的数据(BOM、主数据、库存)做准、管好?
企业是否敢于建立专业的计划职能,并赋予其权威,让系统指令得以贯彻执行?
企业是否具备严格的流程纪律,能保障业务在系统中闭环运行?
那些成功运行 MRP 的企业,无一不是在以上几点做到了极致。它们将 MRP 的实施过程,视作一次梳理流程、夯实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水平的修行。
因此,当您的 MRP 再次“跑不起来”时,请不要再习惯性地让系统背锅。不妨将目光从电脑屏幕移开,深入车间、仓库和办公室,去审视那些最基本的数据、最基础的流程和最核心的职责。答案,往往就藏在这些最朴实无华的管理细节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