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李林甫,天才制度大师还是庸才裱糊匠?

  • 2024-02-26
    广东
  • 本文字数:3744 字

    阅读完需:约 12 分钟

今天看到 2 篇关于李林甫的文章,同样的作为,完全不同的看法,很有意思。

  1. 卢麒元老师的视频《大唐盛世是怎样终结的》

1.1 大唐的关陇政策“租庸调”与盛世繁荣

大唐建立之初,是由李世民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形成的叫关陇制度,或者是关陇政策,它的代表性特征就是“租庸调”。他们均田之后给老百姓的田里面有祖田,还有公田,祖田可以传给儿子,公田你死了要交回去,公田是要交公粮的,就是“租”;“庸”就是你要去作为人丁,去服劳役、兵役;“调”就是工商户,比如铁匠,你要听政府调遣,让你做兵器等一些事情。大唐关陇集团制度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一个好的制度总是会使国家迅速的经济上得到发展,军事上强大,人口迅速膨胀,所以从大唐接手隋朝 1000 多万人口,到了李隆基的时候已经是 6500 万人口,长安已经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为什么会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呢?因为他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主要是经济中心,特别是是金融中心,所以唐朝已经有了银行体系,叫柜坊;有了唐朝的支付体系,叫“飞钱”,相当于支票。

1.2 金融体系控制税收

最繁华的时候就是李隆基时候,但也由此而导入衰败。 因为大唐时候李隆基信任和重用的宰相叫李林甫。这个李林甫当了 19 年宰相,就是他进行大唐的改革。因为 6,500 万人口了和 1,000 多万的人口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治理他就想科学化、现代化,就是“租”,我就不要你交公粮了,你给我交银子;“庸”,你也可以不来服兵役,你交钱就行了;“调”,你也可以不帮我做,你给我钱就行了,叫”以币代租、以币代庸,以币代调“,就是金融化。

问题不在金融化,李隆基他决定以币代租、以币代庸、以币代调,实际上在破解关陇集团形成的公有制。它的好处是可使经济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更加的繁荣。但是,至少李隆基本人没看明白这里边的问题。因为李林甫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就是将柜坊私有化。

因为以前你如果要是从偏远地区来交租,地方向中央上交,它还是要通过柜坊和飞钱走的,所以建柜坊之初,柜坊相当程度是国有的。柜坊被私有化之后,相当于我们的整个的金融体系被李林甫的子弟门生掌握了,控制了。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旦金融体系被控制,他就出现严重的后果。请注意我下述的对大唐的进行哲学的概述。很少有人深刻的研究财政,他们不知道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的关系。税字何出?税收哪里来啊?当金融体系被控制之后,交税的那个人不管是租,不管是庸,不管是调,他需要的是什么?是银子;银子在哪?在柜坊;怎么获得柜坊的银子?卖粮食。

听明白了?当金融体系控制了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的时候,就控制了税收,是金融体系控制税收,税收并不能影响金融。为什么金融体系,国家发钞的时候不能由金融体系控制税收,控制发钞?

1.3 土地兼并

李林甫控制了柜坊,柜坊开始玩通货紧缩,市场上换不到白银。举例,100 斤粮食能换一两白银。现在 200 斤都换不到,300 斤也换不到,现在要交税,交不了,怎么办?卖儿卖女、卖房子卖地。由自耕农变成佃农,最后变成农奴。

而拥有柜坊的人,可以开启大规模土地兼并,大规模土地兼并形成财富的迅速的集中。不是很长时间。请同学们记住,约略就是 8 年到 10 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对整个关陇制度的完整的破解,形成了大规模土地兼并,流民四起。流民四起就是交不了税,卖房子卖地了,卖儿卖女了。

财阀形成,财阀一旦形成之后,他们没有安全感。因为关陇集团是有军事能力的。他必须破解关陇集团的军事能力。怎么破解?关陇集团是府兵制,就是今天我们的义务兵制。破解你的方法就是改成雇佣兵制,就是募兵制。这就是李林甫干的。他改成募兵制之后,大唐皇家手中没有了兵。雇佣兵需要钱的,财阀有钱,财阀与军阀勾结立刻形成藩镇割据。大唐就此结束了盛世。

你知道在一个大时代里边,作为那个大脑,作为李隆基想把这事情看明白不太容易。李隆基没看明白,其他人看明白了吗?例如白居易那么大的那么了不起的文学家,写长恨歌。这事儿跟杨贵妃有一毛钱关系吗?跟杨国忠有关系吗?中国这历史怎么写的?不懂经济史怎么写历史?短短 19 年的宰相,等他离开的时候,大唐就土崩瓦解了。

  1. 国之柱石,开元盛世的能臣李林甫

安史之乱后,逃亡至川蜀之地的唐玄宗,曾经就谁该为盛世崩盘负责的问题,和身边的大臣裴士淹进行过一番讨论。士淹曰:“岂唯身败,兼亦误国,计今日之事,林甫所启也。”当年,这对落魄君臣的谈话,让开元盛世崩盘的那口大锅,最终扣到了李林甫的头上,而且扣得还很结实,毕竟死人是无论如何也反驳不了的。而后世诸人,也都纷纷将这次谈话的精神,进行了不断地深入、贯彻。不管是宪宗时期的君臣复盘,还是愤青欧阳修的《新唐书》中辛辣点评,李林甫的奸佞形象,得到了不断地加固和深化。

然而,后世之人其实都刻意回避了,唐玄宗和裴士淹当年继续说的另外一段话,那就是:

上曰:“李林甫之材,不多得。”

士淹:“诚如圣旨,近实无邪。”

即便这口锅最终扣在了李林甫的身上,但君臣二人还是忍不住感慨道,李林甫这个人,实在是不可多得、无人可比的治国大才。

李林甫作为一个有很强能力的宰相,有极强的个人能力,有全局观,有顶层设计的能力。他有志于改革变法图强,以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挑战。他先后进行了税收、财政和军制改革,每项改革几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唐代社会带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税收改革方面,在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颁布了新的田令,提高了户税和地税在税收当中的比例。开始由“以人头为本,以人身为本”向“以资产为本”的方向转变税收政策。针对当时土地兼并的问题,让土地多的人,多承担一些税收,可以说是较为公平的做法。

针对朝廷的财政制度混乱、数额名不副实等问题,召集人手编成《长行旨符》颁布施行,使得大唐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不仅节省了大量行政成本,也给了地方上一定的税收自由权,有效扩大了政府可征税范围。《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这显然是行政合理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它使帝国的财政制度更紧密地切合地方实际情况。它还是一大创新,因为政府悄悄地放弃了要求税率和劳役以及财政管理实施细则全国一致的总原则。”

李林甫还主持了军制改革,推行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为国家募兵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财政成本。但是募兵制加强了边镇的军队,而中央的兵力反而空虚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逐渐形成,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另外一个是改革漕运。就是让更多南方的物资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这个和长安在政治上的花销越来越大也是有关系的。可能最早从高宗武则天开始,关中本身的物资已经不能维持长安城的开销了,要不断从南方输送物资进入长安。如何能够快速、大量地把南方的粮食布帛输送到长安,成为高宗武后开始一直贯穿整个唐王朝的经济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李林甫还干了一件大好事,就是推行律法。闻名世界的《唐六典》,就是这位李大人编纂的。而且他不是挂名“总编辑”而已,而是真的一条一条亲自上场改的。当时唐朝的律法有 7000 多条,李林甫认真分析,改动完善了 3000 多条法律条文,可以说是非常敬业,完全不是传统印象中那种脑满肠肥,只知道让下属干活,自己贪功领赏的奸臣形象。这次法典的修订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构成隋唐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此评价道:“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因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其中许多原则都符合的中国时代发展的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其间作了若干较次要的校订,但这些法律一直到 14 世纪初都保持着权威性。”

很多人将李林甫比喻为低配版的王安石,就结果而言,李林甫其实比王安石取得的成就要高不少。

  • 开元二十二年,修订刑律,唐律自此简洁、系统,便于执行,天下刑案为之一空。

  • 开元二十四年,府兵改募兵,边塞之地招募兵源,内地儿郎,不再受征发烦扰。

  • 开元二十五年,进奏《长行旨》,将以前由国家规定的统一税率、劳役,变得更加贴近实际地方情况,实为制度上的一大创举。

  • 开元二十五年,整治科考,将唐代一直盛行的潜规则——托关系,走门路的方法,彻底掐断,所有试卷一律由中书门下二次复核,也就最大程度上杜绝了营私舞弊的现象。

他在位这十九年,国内海晏河清,大唐国力达到了顶峰,四方蛮夷宾服,藩镇大将们也不敢有丝毫异动。很多人都听说过安禄山对李林甫畏之如虎的故事,其实他对朝廷内外的掌控力无人能比,当时的文臣武将们对他人品颇有微词,而对他的能力却不得不叹服。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迅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该负责的不是李林甫,恰恰应该是玄宗本人,他选择了杨国忠这个既无耻又无能的人物来继承相位,自己又没有精力来监督他,这才让局势不可收拾。

  1. 如何评价李林甫

到底是大唐盛世的终结者还是背锅侠,到底是擅权误国还是改革能臣?我们不能以上帝视角来要求当事人,也不能以结果来评价他的所有举措,不能因为他的道德败坏就让他背上所有的黑锅。

应该说李林甫的改革举措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他的权欲私心或多或少让一些政策偏离初衷甚至暗藏祸患,很难用忠或者奸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衡量。安史之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唐玄宗、杨国忠已经李林甫部分改革中埋得雷,一起爆发,促成了盛世的终结。


用户头像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03-14 加入

技术爱好者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李林甫,天才制度大师还是庸才裱糊匠?_酱紫的小白兔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