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造梦师,大模型正在孵化下一个黄金职业
大模型每次一有突破,我们就会听到它又“摧毁了 XX 职业”“XX 岗位要消失了”,也总能听到一些安慰,说不用担心,“AI 会创造一些新职业”。
但究竟将创造哪些新职业,答案似乎还比较含糊。有没有一些真实可见的例子呢?
几年前,我在某自动驾驶企业参观时,发现了一个新职业:云代驾。操作员坐在一辆如同电玩城赛车游戏一样的模拟驾驶舱里,远程管理道路上行驶的无人车,在需要人类接管的时候及时介入。
这或许是一个可参考的实例,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取代传统司机,但像玩游戏一样的“云代驾”,是一种比传统司机更安全、更轻松的新职业。
值得强调一下,这个新职业可不只存在于科技企业的展示厅。如今,在码头、矿山等很多地方,“云代驾”已经切实地让很多龙门吊司机、卡车司机告别了危重的作业环境,从“蓝领”变“白领”,坐在空调房里远程操作了。
我想用这个真实的例子,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尤其是非技术背景的普通人,新技术确实有在创造新的岗位,而且是更人性化、更有趣味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都蠢蠢欲动,想知道“怎么用大模型赚钱”。这时候,不妨参照下自动驾驶这个故事,大约遵循一个演进路线:
新技术和配套基础条件基本完善(无人车+车路协同+5G/5.5G 等)——一些全新的应用体验(无人车)——风靡的使用规模(智能驾驶、无人出租车)——规模化、产业化、职业化(出现“云代驾”等)。
前期的基建、基础技术、概念产品研发等过程中去的,那些都是巨头、大厂、独角兽、明星创业者,甚至政府的主场。
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职业机会,往往出现在某些应用流行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时候。
找到那些极大概率燎原的应用“星星之火”,并在爆发早期投身进去,是普通人抓住时代红利的方式之一。
我们今天来开开脑洞,按照技术的演进路线,想象一种今天我们还不熟悉,甚至尚未出现的职业——“AI 造梦师”。
AI 造梦师,年轻人的新舞台
电影,是“人类之梦”。这个为人类造梦的传统产业,通过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虹吸财富,成为明星制造机,拥有影响文化潮流和探讨社会议题的影响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创作者投身其中。
用 AI 电影继续“造梦”,将是年轻人的黄金职业之一。为什么这么说?
AI 电影造梦师这个领域,一切都将是新的。
必须承认,目前视频生成模型在影视创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物角色不可控,不能生成长视频,不能做复杂调度镜头,多模态的融合创作成本高,无法在端侧用平板手机轻松创作,生成视频有浓浓的“AI 味儿”……但上述缺点,都会随着技术迭代和计算成本优化而被解决。
而这个领域之“新”,意味着年轻人将拥有无限可能。
新在“行业角色”。传统的电影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专业人员的紧密合作,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天才”,一个普通年轻人刚入行只能扮演“螺丝钉”。而如今视频生成可以整合传统电影产业链上的多个角色,使得一个人就能够承担起编剧、导演、拍摄、剪辑、视觉效果师、音效师,甚至发行与营销等任务。从单一角色到多元角色,个体将更不容易被工具化、易被取代。
新在“生态位”。传统的影视产业中,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和商业成功,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在流量获取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一度导致编剧等核心创意工作者的话语权不高、报酬分配占比小。而 AI 电影造梦师,整合了传统电影产业链多角色,人的创意和艺术表达才是核心价值,创作者的话语权更高,有了新的“生态位”。
曾获得过 19 次 Vimeo Staff Picks 奖项的艺术家/导演 Paul Trillo 就表示:通过 Sora,“我首次感受到了作为电影制作人的绝对自由,不再受时间、财力或他人意见的束缚,我可以更加大胆且充满激情地探索和实验”。
新的“形式”。AIGC 赋予了电影更强的互动性,像游戏一样,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当观众(用户)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观看。OpenAI 的 CEO 奥特曼最近就预言:电影将变成电子游戏。这种新型的娱乐形式有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且还没有形成标准或规范,意味着年轻人有巨大的商业蓝海,不用在传统领域苦苦“内卷”。
正在燎原,AI 电影的产业化前奏
当然,你可能会问,AI 电影,只是视频生成的一项应用。技术落地有诸多可能性,真的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吗?
所以接下来要回答一个问题: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应该具备哪些基础条件,才能流行起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
AI 电影的星火燎原,将是一种必然。有着如下的演进逻辑: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可,这是一个视频当道的时代。有学术界人士提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视频化社会”,即在口语传统、印刷文明、机械复制时代、影像社会之后,进入到一种新型文明。
一开始,是工具的进化和媒介的升维,推动视频制作的门槛下降。
像 Sora、Veo、runway、Pika 这样的视频生成模型应用,让普通人可以进行的视频制作,不再仅限于简单的拍摄和编辑,而有能力涉足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视频创作。
比如,一个不懂专业剪辑软件的用户,可以通过一段 prompt 提示词,将脑洞用视频生成出来,制作出微短剧、微电影。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视频内容的生产中,为自己“造梦”,为他人“造梦”,这个趋势是确定的。
接下来,视频的应用范围会前所未有地扩大,让 AIGC 成为风靡的流行应用。
目前的 UGC(用户创作内容)视频,主要集中在记录生活、娱乐消遣。而随着创作门槛的下降,更多行业、知识背景的普通人投身视频创作,视频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互动、知识传递和文化表达的方式,扩大到社会交往、教育传播、商业营销、艺术创作等多个层面。
实际上,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案例,一部分极客或 AI 爱好者,将 AIGC 用于拍摄个人电影、生成家人实时互动视频、制作商业 MV 等。尽管还不成规模,但已经预示着,视频将成为社会系统运作的基础性媒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视频化社会”的确定性趋势,也已经初露雏形。
那么,在这个已知条件上, AIGC(视频生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爆发,也将是必然的。这也为“AI 造梦师”这一新角色的职业化,奠定了前提条件。
就像游戏产业的发展孵化了个人游戏开发者那样,“AI 造梦师”也将在视频化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更进一步,让我们将目光从宏观趋势,聚焦到当下进程,会发现 AI 电影的生态基础正在壮大。
首先,AI 电影和视频创作所在的内容产业,必须有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作为保证。而目前来看,对于 AI 电影、AI 视频的创作,学界、政界、企事业单位的反应速度和支持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今年以来,各地广电系统都加大了 AIGC 领域的投入,AI 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首部 AI 译制英文版系列微纪录片《来龙去脉》、AIGC 系列公益广告片《因 AI 向善》等作品相继上星播出。
此外,产业资源也在向 AI 影像创作者倾斜。一方面,大模型推理更快、更便宜,AIGC 创作者的脑洞实现和试错成本接近于 0。另一方面,生态资源不断投入,今年以来多项“以赛促用”的赛事相继推出。比如上影全球 AI 电影马拉松大赛、歌德学院 AI 生成短片竞赛、Bilibili x 央视 AI 影像征集大赛,加上云厂商的 AI 开发者赋能不断加码,AI 影像创作的趋势正在形成。据 Runway 网站报道,第二届人工智能电影节的参赛作品数量,相比去年第一届的近 300 件,增加到了近 3000 件,达到了十倍增长。
AI 电影这颗 AIG 应用的星星之火,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燎原之势。
版权的“渠成”,人才水源才能涌入
创作不是用爱发电,不谈商业化的创作就是耍流氓。必须承认,目前 AI 电影的商业化,版权问题仍有挑战。
在数字内容易于复制和传播的今天,创作者的版权很难得到技术层面的有效保护,因此很多 AI 电影都通过免费的形式,在流媒体平台播出,等同于放弃了商业化。
如果说 Sora、Voe 等大模型技术,解决了视频制作的生产力问题,那么还需要一种社会技术,来解决创作者与商业体系的生产关系问题。
比如 Web 3.0,结合了区块链等信任技术,提供了一种社会技术的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通过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为数字内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所有权和交易记录。
在 Web 3.0 的环境中,创作者可以控制自己作品的分发和使用,确信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此外,智能合约等机制可以自动执行版权协议和收益分配,确保创作者能够从其作品中获得应有的利益。
目前,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点上,云厂商可以提供包含 AI 内容制作、作品确权、分发流通等更全面的技术体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友好和安全的环境,吸引年轻创作者们。
看吧,AI 带给影视及内容行业的,不仅仅是单一技术能力的增强,而是重新定义了生产模式,重新组织了生产要素,并结合社会技术(信任技术)重新建立起生产关系和分配机制。
新技术应用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也意味着一种新文化,一个新社会。充满未知的未来,才能给予年轻的“AI 造梦师”们无限可能。
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的脚下延伸。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脑极体】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f2da7c84b9b77ebe6604bf01】。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