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测试的实践与思考
前段时间更新了测试活动过程详解的系列文章,从单元测试的特点、集成测试的实践方法,到系统测试的注意事项、回归测试要解决的问题,对整个测试活动执行过程进行了详细拆解。
但对于整个质量保障工作而言,测试活动最早的介入时机,其实是在需求阶段。只有明确了需求,后续的技术方案设计、编码以及测试执行才能正确合理的开展,否则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会变成“牛头不对马嘴”,最终交付的质量也可能会变成被各种补丁覆盖的残次品。
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对于需求测试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如何理解需求测试
以一次正常的迭代为例,从需求到上线,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在需求阶段,测试同学比较熟悉的是需求评审,主要针对需求范围、实现需求所需的资源以及关键的时间节点进行评估,因为这三点是影响交付质量的基础三要素。但在这之外,我的理解是测试同学还需要对需求本身进行测试。
如何对需求进行测试呢?回想一下我们日常的工作场景:首先产品会预订需求评审会议,并附产品 PRD 等相关内容;然后产研设等相关同学参会,开展需求评审,确定范围/资源/时间等重要信息。我所指的需求测试,就是在得到产品 PRD 和开展需求评审之间,对需求本身进行可测性验证。
需求测试的核心在于明确“测试什么”,即被测对象中的什么需要测试,以及是否满足测试执行条件。需求测试的结果,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结果,或者需求最终的实现必须满足可观察可验证的要求。
需求测试常用的方式是实例化,简单理解就是将需求故事化。故事一般具有这几个特征:有背景和设定、有过程有逻辑、交代了前因后果。而需求评审,更多的是对需求实例化中不确定的部分进行确认和澄清,最终得到和业务规则较为匹配的测试用例模型。
关于可测性和实例化需求,请参考前面的文章:《聊聊实例化需求》、《可测性,到底是什么?》
需求测试的实践步骤
一般来说,需求测试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步骤:
需求分析:一般需求都是业务或者产品通过 PRD 提供,测试要做的是对需求进行故事化;
明确范围:明确需求涉及的业务范围,具体的功能模块,对应的应用服务以及前置依赖条件;
罗列操作:对需求进一步拆分,需求范围内的各模块,用户都存在哪些业务场景和操作步骤;
需求评审:和产研设等同学对需求开展评审,确保需求描述是具体的、可度量的、可测试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需求测试的目的更多的是让测试同学对需求更加了解,对于本次要测试的内容提前做到心里有数。在需求测试阶段不明确或者存在疑问的部分,在需求评审时进行确认。
需求评审时,除了明确需求范围/所需资源/关键时间节点这三要素之外,还应该关注用户场景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则的定义是否清晰明确。
需求测试的注意事项
其实需求测试的注意事项和其他测试活动阶段没什么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完整性:需求描述应该清晰明确完整,便于理解;
正确性:需求场景和逻辑描述应该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一致性:需求描述应该考虑到边界和其他依赖,不相互产生矛盾;
容错性:需求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异常和逆向场景,并给出容错处理描述;
可跟踪:需求应该与相关 UI 设计、代码分支、测试用例建立连接,便于跟踪管理(非强制);
在需求测试阶段,测试同学应该尽量对需求开展充分的测试,在需求评审时将存在疑义和不合理不明确的部分尽量明确和澄清,避免在后续的编码和测试阶段出现新的问题。
风险越早发现,修复成本越低。控制风险,才是质量保障最核心的理念。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老张】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eeaea029be5dd6125061c9cc】。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