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实践] Spotify 矩阵式团队模式实践
本文介绍了 Spotify 的矩阵式组织架构,通过项目和职能的矩阵式组合,可以灵活调配人员,迅速捕捉新业务机会,打造灵活、创新的组织架构。原文:The Spotify model: how to create, dissolve, and remix teams to be more dynamic and more innovative
管理传统层级式组织时,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如何迅速抓住新的机遇,尤其是那些需要利用团队之外的技能组合的机遇。在 Spotify,我们的组织模式使我们能够轻松组建、解散和重组团队,而对个人或管理人员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让我们具备了强大的能力来应对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机遇。
过去的情形
在微软和 Adobe 担任经理期间,每当出现需要重新调配团队或为现有团队增加额外职责的情况时,我总会感到棘手。
这类情况时常会出现,比如业务拓展机会,或者与其他产品的整合,通常需要多个专业团队做出配合的努力。
而整合将会造成混乱,因为团队必须改变现有计划,并围绕新的挑战进行协调,同时还要继续朝着现有目标迈进。鉴于团队内部的人力和资源都是由团队内部人员管理的,而经理们仍需负责完成现有任务,所以往往很难激励他们去支持新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组建一支新的团队往往是一种解决办法,但这种办法并不总是适用于长期或永久性的项目,因为这实际上是对现有团队管理者的惩罚,并且还需要为新团队寻找一位新的临时管理者。
现有组织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那些项目已被取消的团队。
如果这个团队是表现优异的团队,可以尝试让团队去解决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或许与他们的技能和经验相匹配,或许不然。也可以解散这个团队,根据各个团队的需求来分配成员到新团队中,而不是依据个人偏好来进行分配。也可以让员工自己在公司里寻找新职位,如果他们未能成功完成这一任务,那么可能会面临裁员。
这些解决方案最终不仅会惩罚团队成员,还会惩罚他们的管理者,而且这种惩罚往往是由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因素导致的。在一个力求创新(这种行为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失败)的组织中,这传递出了一种与勇于尝试和冒险相悖的信息。
Spotify 如何重组团队
在 Spotify,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能够人员配置灵活应变、团队组建适应性强的组织架构。
我们认为失败对于学习和创新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并不希望解散团队成为一种惩罚手段。我们早在两年前就实施了这一新的组织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段时间里,技术团队人数从 250 人增加到超过 600 人。工程办公室从三个增加到五个,团队数量也从 30 个增加到超过 70 个。
我们致力于组建全栈式、自主化的团队,这些团队围绕明确而清晰的使命而构建。我们的预期是,一旦团队使命得以完成,这个团队就会解散。
为此,新的团队不断组建,而旧的团队则不断解散,其成员会组建新的团队或者加入现有团队以补充人员。我们并未为这些团队设立正式的管理者职位,而是决定让团队共同承担完成其使命的责任。
采用这种模式后,更换团队成员并不意味着要更换经理,解散团队也不会让经理四处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我们确实坚信经理应承担起导师的角色,指导下属工作,因此我们有浓厚的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只是以矩阵式而非层级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为何职能部门负责人(Chapter Lead)比传统管理者更有效
我们的技术经理被称为职能部门负责人,通常负责在其更大的组织内管理特定范围的开发人员,例如移动开发者或后端开发者。一个职能部门负责人通常会在组织内的多个团队中拥有直接下属。
对于个人而言,更换团队是常见的事,但更换经理则较为少见。由于每个团队都要负责其整个技术栈以及所有平台,所以可能会有来自多个职能部门的成员。
举个例子,我所在组织的搜索团队就由来自五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后端部门、移动端部门、键盘和鼠标(桌面端和网页端)部门、敏捷教练部门以及测试部门。此外,还有一个产品负责人和一位用户体验设计师,他们均属于产品部门(该部门的组织方式较为传统)。
职能部门负责人并不直接负责交付成果。相反,他们需要合理安排团队人员配置,与团队成员合作,帮助他们成长,并且与产品负责人和敏捷教练合作,确保团队能够协同高效工作。
由于职能部门负责人能够了解多个团队的情况,通常能够识别出短期或长期的技能需求,并且有权解决这些问题。
有时,这意味着临时调换两个团队中的两名开发人员,以满足特定技能需求。有时意味着将一名开发人员调到另一个团队,以应对短期人力需求。这也意味着,如果需要处理新的任务,各职能部门可以共同组建新团队,从组织内的现有团队中抽调人员来负责该任务。
这种模式对个人而言的好处在于,有很多机会参与新项目或学习新技能,因为会有新的项目定期推出。
何时以及如何对团队进行重组与整合
这种重组并非在整个技术团队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确实有几支长期稳定的团队,专注于产品的特定功能,但即便这些团队也会根据短期或长期的需求将人员进行调配。在组织的某些部分,特别是基础设施团队,往往专注于短期项目,并且更频繁的组建新的团队。这些团队在完成项目后就会解散。
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团队的任务已不再必要,也会解散该团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该团队自身未能履行其任务所致。我们对这些结论的重视程度与项目成功完成的程度一样高,因为我们重视“失败”项目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将失败视为宝贵经验教训来庆祝,能够激励人们勇于冒险、勇于尝试和勇于创新。
通过努力构建一种既能保证个人稳定性(包括其直属经理和所在部门),同时又能保持组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模式,我们找到了理想的平衡点。这种模式使我们能够将“以敏捷为先”的价值观延伸至团队所完成的工作之外,扩展到整个组织层面。使我们能够专注于创新,并利用那些行动较为缓慢的组织难以应对的机会。
有几家公司试图对我们的模式进行调整,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我们的组织模式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会不断变化和发展以满足组织的需求。我们具体的操作方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理念。
如果你希望获得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所带来的种种益处,那就需要构建与自身组织的价值观相契合的体系。我认为,核心要求就是赋予团队自主权和决策权。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考虑调整现有模式,以消除障碍和瓶颈。
你好,我是俞凡,在 Motorola 做过研发,现在在 Mavenir 做技术工作,对通信、网络、后端架构、云原生、DevOps、CICD、区块链、AI 等技术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平时喜欢阅读、思考,相信持续学习、终身成长,欢迎一起交流学习。为了方便大家以后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请朋友们关注公众号"DeepNoMind",并设个星标吧,如果能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则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支持和动力,激励我持续写下去,和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俞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deb21489c79dbe5e687e4df1】。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