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 迁移后成本不降反升?国产超融合“一次买断”才是真省钱

当企业决定将 VMware 虚拟化环境迁移至超融合架构时,成本优化往往是核心驱动力。然而,不少用户发现:迁移后平台成本不降反升。这背后隐藏着传统授权模式的深层陷阱——超融合只是技术形态的改变,若未触及商业模式的革新,成本困局依然无解。
一、虚拟化的成本迷思:究竟贵在哪里?
VMware 为代表的传统虚拟化方案,其成本失控源于三重结构性矛盾:
1. 核心计费的指数级膨胀
传统授权以物理 CPU 核心数为计费基准。当企业采购新一代高密度服务器(如搭载 64 核 CPU 机型),授权成本随核心数飙升。更复杂的是,许可证需绑定具体 CPU 型号及序列号,形成“硬件指纹锁”。
2. 硬件升级的隐性“罚金”
当服务器生命周期结束需更换,或 CPU 性能不足需升级时,因许可与硬件强绑定,企业需重新购买整套授权 。硬件迭代沦为变相“二次消费”。
3. 功能模块的叠加成本
基础虚拟化仅是起点。真正支撑业务连续性所需的企业级存储(vSAN)、高级网络(NSX)、容灾(SRM)等模块均需额外订阅,形成持续支出的“无底洞”。最终结果:企业不仅为算力买单,更在长期支付“架构复杂性税”。迁移后的成本反弹,实则是将旧有收费逻辑移植到了新平台。
二、解药:超融合架构的“成本重构逻辑”
超融合(HCI)的本质价值在于用架构革新倒逼成本模型变革 。其核心是通过软件定义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能力融合进标准化服务器节点,实现:
● 部署极简 :无需独立存储网络(SAN/NAS)
● 运维统一 :单界面管理所有资源
● 扩展线性 :按需添加节点,规避过度规划
但若超融合方案仍延续硬件绑定或订阅制,则无法真正释放成本优势。真正的突破点在于:
永久授权 + 硬件解耦
当许可与物理设备彻底脱钩,企业才真正掌握成本控制权。
三、成本最优解:物理 CPU 透明计费模型
这正是青云云易捷超融合(CloudExpress)的破局之道——通过独创的物理 CPU 总量授权模型 ,实现真·降本增效:
▶ 永久买断制:成本上限可预期
● 计费逻辑极简 :按集群物理 CPU 总数 一次性授权
● 零订阅压力 :无需逐年续费,无隐藏模块收费
▶ 硬件自由:彻底规避“升级罚金”
● 许可与设备解耦 :不绑定服务器品牌、型号、CPU 序列号
● 更换硬件零成本 :只要集群物理 CPU 总数 ≤ 已购许可数 ,硬件迭代无需重新付费
● 利旧与混搭自由 :支持异构服务器纳入同一集群
▶ 全栈能力内置:告别“模块拼图”
● 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存储(NeonSAN)、软件定义网络、备份容灾、安全防护等企业级能力全包含
● 无功能阉割,无二次采购
四、云易捷的降本实测:从隐性成本到显性收益
某制造企业将 VMware 集群迁移至云易捷超融合后:
● 授权成本直降 62% :永久买断 vs VMware 年复订阅
● 硬件迭代成本归零 :更换老旧服务器无需重购许可
● 运维效率提升 50% :从管理多套系统到单控制台操作
成本公式重构 :
(永久授权 × 硬件自由) + (全栈融合 × 极简运维) = 可计算、可持续的 TCO 控制
成本优化始于架构革命,成于商业模式革新
当超融合回归“简化 IT”的本质,企业方能摆脱成本不可控的泥潭。云易捷以物理 CPU 透明计费+硬件无关许可 的创新模型,让每一分投入都指向业务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