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缅怀 Kite:倒在 AI-Coding 成功的前夜

作者:行云创新
  • 2025-10-21
    广东
  • 本文字数:2593 字

    阅读完需:约 9 分钟

缅怀 Kite:倒在 AI-Coding 成功的前夜

原文作者:Adam Smith

原文翻译自 kite.com 官网内容《Kite is saying farewell》,作者 Adam Smith。

Kite 团队致用户信(译文)

2014 年至 2021 年期间,Kite 是一家借助人工智能帮助开发者编写代码的初创公司。目前,我们已停止 Kite 相关业务,且不再为 Kite 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感谢所有使用过我们产品的用户,也感谢团队成员与投资者 —— 是你们让这段旅程成为可能。

1、Kite 的创业历程

尽管我们为开发者打造了新一代使用体验,但公司业务在两个关键方面遭遇了失败。

1、AI 辅助编程愿景未实现:技术超前市场十余年

我们未能实现 AI 辅助编程的愿景,核心原因是产品推出时机比市场成熟度早了十余年,即当前技术尚未准备就绪。

当时,我们已打造出业内最先进的开发者辅助 AI,但它未能实现 “效率提升 10 倍” 这一突破性目标 —— 因为代码领域的机器学习技术水平仍有不足。这一点从 GitHub 与 Open AI 合作开发的 GitHub Copilot 中可见一斑:截至 2022 年末,Copilot 虽展现出巨大潜力,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前最先进的模型无法理解代码结构(如非局部上下文)。我们在优化代码模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该问题对工程技术要求极高:要打造一款能稳定生成代码的量产级工具,成本可能超过 1 亿美元,且目前尚无机构尝试。

2、商业模式未能跑通:变现滞后且用户付费意愿低

即便不通过 AI 实现 “开发者效率 10 倍提升”,我们本有机会打造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最终未能做到。

业务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产品无法变现,且我们花了太久才意识到这一问题。

我们的业务推进顺序如下:先组建团队,再开发产品,接着扩大用户规模,最后尝试变现。

  • 由于产品开发难度极高,我们首先组建了一支世界级的工程团队,这一步做得非常成功。

  • 随后专注于产品开发,直到公司成立 5 年后的 2019 年,才实现 “产品 - 市场契合”(PMF),期间经历了无数次迭代与高强度的技术攻坚。

  • 之后我们扩大了用户基数:在几乎零营销投入的情况下,成功将月活跃开发者用户数提升至 50 万。

  • 但最终,产品未能产生收入 —— 这 50 万开发者用户不愿为其付费。

我们分析发现,个体开发者通常不会为工具付费;他们的管理者或许有付费可能,但工程管理者只愿为 “明确的新能力” 买单。例如,“让开发者写代码速度提升 18%” 这类价值点,不足以打动他们付费。

3、业务转型未能推进:团队精力耗尽

之后我们尝试业务转型,通过大量用户调研找到了新方向 —— 代码搜索。这一方向既能发挥我们的 AI 技术优势,又能依托已有的 “自下而上” 的开发者用户基础。

但经过 7 年高强度工作与初创公司早期的巨大压力,团队已疲惫不堪,无力推进转型,最终决定为公司寻找一个 “软着陆” 方案。

2、致每一位同行者

在回顾公司发展轨迹后,我想向用户、团队与投资者致敬 —— 感谢你们为这段旅程倾注的勇气。

致投资者:你们投入的资金,让我们有机会尝试打造 Kite。感谢你们对我们的信任,也很遗憾最终未能达成目标。我知道,即便多数项目无法成功,你们仍会继续投资新的创业公司。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愿意承担风险的环境中,因为这种风险精神正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致团队成员:初创公司的前行,需要注入难以想象的生命力。每一天,大家都怀着乐观心态,无私地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而我们在 Kite 共同奋斗了 7 年。

为了打造 Kite,我们做出了无数牺牲:为延长公司运营时间,我们接受低于市场水平的薪资;尤其是在公司成立初期,大家每天都高强度工作。团队成员均来自顶尖背景,外界招聘方不断以更高职位和薪资向我们伸出橄榄枝,但我们希望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世界创造价值 —— 在 Kite,我们凭借不懈努力,顶着项目可能失败的风险,践行了这一初心。

很遗憾最终未能成功。我们曾希望大幅提升全球软件开发效率,为此开展了这场 “实验”。尽管每个人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实验终究未能成功。

我认同 “承担责任、从失败中学习”,但不认同 “后悔”。人们很容易用 “事后诸葛亮” 的视角质疑过去的决定,但回顾 2014 年创立 Kite 时的认知局限,我心中只剩对 “敢于冒险” 的珍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勇气,我们的世界才能快速进步。

希望你们能为我们共同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也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你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勇气。

而从 Kite 结束至今,大家的表现也让我充满信心:团队成员已在各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人已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如 Silo、Zippy、Pipekit、Skipper、StandardCode、Firezone 等,未来想必还会有更多。

致用户:感谢你们热情接纳包括 Kite 在内的新事物。你们的热情为我们注入动力,你们的反馈为我们指引方向。通过无数封邮件、GitHub 留言与实时沟通,我们很享受与你们协作的过程。开发者对自己的技术领域,以及任何能推动领域进步的事物,都怀有纯粹的热情 —— 这是我们离开 Kite、告别开发者工具领域后,最怀念的东西之一。

3、未来可期

我们热切期待人工智能为编程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计算机的潜力无穷,未来它们能为我们创造的价值将实现 “阶跃式增长”,这一前景令人振奋。尽管 Kite 是该领域的先驱初创公司,但我们并非最终实现这一变革的团队。这虽非我们创立时期望的结局,但我们仍要为所有参与这场 “实验” 的人,以及他们展现的勇气与贡献,致以敬意。

感谢大家,愿我们继续在创新之路上前行。

Kite 团队

鹿爷有话说

在今天 AI coding 终于开始火起来了,而 Kite 却倒在 AI-Coding 成功的前夜,我们为此惋惜。

而今天我们行云创新团队要做的,是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再次踏上征途 —— 行云创新 TitanIDE 3.0,重磅推出全新功能 —— 氛围编程。

TitanIDE 3.0 通过深度集成 Qoder CLI(高效命令行工具)与 Claude Code(智能代码伙伴),为每一位开发者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沉浸式 AI 编码创作空间”。借助氛围编程,TitanIDE 能够智能感知项目上下文、编码习惯与协作规范,让开发体验更专注、更自然、更高效。


  • 它不只是敲代码:在专注的代码编辑界面之外,为你构建一个有氛围感的开发环境 —— 工具链响应更敏捷,协作交流更自然,灵感流动更顺畅;

  • 它不只是单人作战:通过 Claude Code 的智能理解力与 Qoder CLI 的精准执行,让 “人 - 工具 - AI” 形成默契配合,像一支懂你的编程小队,随时响应你的需求;

  • 它不只是功能堆叠:从代码补全到环境配置,从团队协作到创意激发,每个细节都围绕 “让开发更愉悦” 设计。

TitanIDE v3.0 免费下载:

https://www.cloudtogo.cn/product-TitanIDE


用户头像

行云创新

关注

全国领先的云原生数字化创新平台厂商。 2019-03-12 加入

行云创新(www.cloudtogo.cn) · 专业云原生数字化创新平台厂商,云原生领域佼佼者; · 上汽、格力、华为、中信银行等各行业头部企业信赖; · 阿里云云原生核心合作伙伴。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缅怀 Kite:倒在 AI-Coding 成功的前夜_CloudIDE_行云创新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