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看脸的时代吗——晕轮效应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可真是大大的误会。人类看脸判断另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可不是从这个时代才开始的,一直如此。只是不同时代,颜值的标准不同罢了。但长得好看的,更容易被当成好人,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偏见——晕轮效应(Halo Effect)。
不信?有个成语“相由心生”,并不是今天才被创造出来的。
晕轮效应和人类建立对他人或者事物印象的机制有关。人类在感知客观事物时,是具有整体性的,并不是盲人摸象一般,只对局部特征或者个别属性孤立地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把这些特征和属性联系成一个整体来建立印象。在获取到的信息不完整时,人类会倾向于根据经验,去自行脑补其他方面的特征。这样,在初次接触某个事物只能局部感知时,最容易被感受到的外在特征,就自然成为整体印象的基础。
晕轮本身是一个宗教概念。你看,不管是基督教的圣徒们,还是佛教的菩萨罗汉和佛们,脑袋后面都有一个发光的圈,让他们的面部都沉浸在神圣的光线下。从认知偏差的角度,这种晕轮发出的光线,和我们加在长得漂亮的人身上的额外偏好,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我们也会过高估计高级品牌、外表喜人的产品、字写得好的考卷。
一款游戏,美术设计得好,对于吸引玩家选择,毋庸置疑地重要。很多时候,“这个游戏不好看”,是非常让游戏开发者沮丧的事情。花了那么多精力在功能上,给玩家的第一印象是“不好看”,就足以毁掉整个产品的前景。玩家说的是不好看,内心是觉得产品粗制滥造、没有乐趣,尽管这些并无直接关联。
The Decision Lab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用户展现两个不同版本的登录界面,先判断好看不好看,再去评价对应用其他属性的预期,比如是不是容易使用、是不是能稳定运行、是不是不容易被破解。按说这些属性和好看不好看没什么关系,但从结果来看,却和对登录界面的颜值高度相关。
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的单一属性,比如它的美学,可以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它的整体认知。而且,人们的确可以在极少的信息基础上形成印象。
用户是不会像开发者那样把产品的不同属性区分看待的。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在一些自己觉得不重要的功能上偷工减料,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选用了不讲究的字体,文字排版缺少美感,某个按钮边缘有毛刺,对话框弹出动效不自然,启动画面吸引力不足。
作为作出评价的一方,如果要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和克服锚定效应类似,首先要让自己的思考慢下来,去认真反思自己为什么觉得好。甚至可以强迫自己在建立第一印象的时候,建立两种不同的印象。日久,再根据更多信息来决定和哪个印象相关联。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Justin】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00e94eef39dc9b75c610bf1c0】。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