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会成为“金融”向“数科”转型的一剂猛药?

用户头像
hellompc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09 月 03 日
隐私计算会成为“金融”向“数科”转型的一剂猛药?

去年以来,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就是若干家金融科技公司都进行了公司名字的更替:



蚂蚁金服,变更成蚂蚁科技集团;

京东金融,变更成京东数科;

360金融,变更成360数科;

我来贷,变更成我来数科;

新心金融,变更成新心数科;

玖富,变更成玖富数科



挑比较近的更替360数科,官网写着“360数科是360集团的金融科技合作伙伴。秉承科技赋能金融、数据助力普惠的美好愿景,致力于提升普惠金融行业的技术能力。通过自主研制开发、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工具、模型、平台,为金融合作伙伴提供多种赋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360金融去‘金融’变‘科技’是顺势而为,更名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司定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塑造品牌形象、提升整体估值。”

“去金融”意欲何为:“监管之下,巨头更名是大势所趋,但不是去金融化,只是更突出科技属性,并不会因此削弱金融业务。金融业务依然是重点,甚至是主要的业务。”

 

金融,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在放贷;数科,更大程度上是赋能银行。这是一个比较粗暴的理解。银行的业务下层,需要科技公司的能力输出,从优质流量获取到风险控制,每个环节银行自身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信贷市场的多层次客户需求,活体认证、精准营销、贷前风控、贷中监控、贷后预警,甚至催收,这哪是西装革履的绅士能做的好的。

 

因此,金融科技公司自身为了自证清白,加上银行的科技弱势,很快地一拍即合,“把能力和工具卖给有资质的银行”成为数科类科技公司最关键的阵地。



我最近看到几个东西,发现他们都在试图为银行解决数据流通安全的技术难题,为什么不约而同在做这个比较前沿的事情?第一个,行业本身很火爆,以微众、蚂蚁、百度、富数、华控等为首的隐私计算公司已经捷足先登;第二个,银行对数据流通安全已经成为刚需。我们来看几家数科公司在隐私计算上的动作:



1)京东数科,已经推出一款叫“联邦模盒”的联邦学习产品,也在吸引人才:



2)我来数科,自去年12月,完成了C轮融资后,大力发展隐私计算作为重要技术解决方案,成为了集团目前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也是集团创新研究中心的研发重点。目前,边缘计算跟联邦学习已自研出可操作的平台系统,在应用层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据WeLab集团创新研究中心介绍,目前正在与多个金融链条的上下游合作方洽谈合作,已有多家公司表现出对前沿科技的兴趣,计划未来一起进行联合建模测试,也将通过集团旗下的天冕大数据实验室将隐私计算作为重点技术解决方案向合作伙伴输出。同时,WeLab集团也在今年提交了多项涉及联邦学习与边缘计算的自研技术专利申请,进一步完善集团在隐私计算技术的布局。”

 

3)新心数科,各大招聘网站开始挖人储备

据了解,其他几家数科都在“偷偷摸摸”研究联邦学习,很“可惜”,在隐私计算领域,这些数科公司都没什么名气,大多数是基于第三方开源在做集成,“略显浮躁”。但也无可厚非,毕竟这类公司的优势是在落地银行客户,只要能集成的好,用之前建立起来的客户资源,还是比较容易渗透进去。

真正要做好隐私计算,从人才结构上,我不太认为数科类公司目前的配置可以做出领跑行业的产品。抛开BAT来讲,微众有联邦学习提出者杨强教授、华控有多方安全计算鼻祖姚期智教授、富数有密码学大师来学嘉教授,这些公司的团队配置基本上七八成是算法、技术,精通密码学。数科类公司普遍还是配置在“放贷”的人才结构上。但是从人才储备上,这些公司已经开始动手了 ~~ 拿钱砸,也许能砸出点东西来,拭目以待!

 

总的来说,国内头部的数科公司如何脱颖而出,既需要夯实已经有的金融科技业务赋能,又要形成自己的先进技术突破与解决当下最受关注的用户隐私安全问题。隐私计算会成为数科的一剂猛药吗?欢迎探讨。



发布于: 2020 年 09 月 03 日 阅读数: 74
用户头像

hellompc

关注

专注隐私计算领域 2020.09.03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隐私计算会成为“金融”向“数科”转型的一剂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