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程序经验小结:反射机制勿滥用
1、写在开头
给定一个 Class 实例,我们可以获得 Constructor(构造器)、Method(方法)和 Field(域),而这些对象提供了“通过程序来访问类的成员变量、域类型、方法签名等信息”的能力。
通过调用 Constructor、Method、Field 实例上的方法,可以:构造底层类的实例、调用底层类的方法、访问底层类中的域。例如,Method.invoke 使你可以调用任何类的任何对象上的任何方法(遵从常规的安全限制);反射机制甚至能允许一个类使用另一个类,即使当前者被编译时后者还根本不存在(实例化)。
2、反射机制使用的代价
使用反射机制能力,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丧失了编译时类型检查的好处。(如果程序企图使用反射访问不存在的或者不可访问的方法,运行时便会失败抛出异常,除非我们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执行反射访问所需要的代码非常笨拙和冗长。(反射代码块的可阅读性是非常低的)
性能损失。(反射方法调用比普通方法调用慢了许多,具体慢了多少,是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的,包括虚拟机被分配的内存/堆栈使用情况/当前 CPU 使用情况等等,书作者给了一个大概的说法:速度差异可能小到 2 倍,也可能大到 50 倍)
3、反射应用描述
下面举个例子:创建一个 Set<String> 实例,它的类是由第一个命令行参数指定的,然后将剩余参数插入到集合里面。
输出结果:
代码解析:
这个程序像一个“玩偶”,但它演示的这种方法时很强大的:
缺点一:反射的使用可能导致 3 个运行时错误,如果不使用反射方式的实例化,那么这 3 个错误都会成为编译时错误
缺点二:根据类名生成它的实例,需要 20 行冗长的代码,而调用一个构造器可以非常间接地使用一行代码。一旦对象被实例化,它与其他的 Set 实例就难以区分。
4、总结
反射机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机制,对于特定的复杂系统编程任务,它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有一些缺点。如果你编写的程序必须要与编译时未知的类一起工作,如有可能,就应该仅仅使用反射机制来实例化对象,而访问对象时则使用编译时已知的某个接口或超类。
5、延伸阅读
《源码系列》
《经典书籍》
《Java并发编程实战:第2章 影响线程安全性的原子性和加锁机制》
《Java并发编程实战:第3章 助于线程安全的三剑客:final & volatile & 线程封闭》
《服务端技术栈》
《算法系列》
《设计模式》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后台技术汇】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f1c92a6efd5f7ffba42c62834】。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